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訪談報道  >  正文

陳長安專訪:探尋電子標簽在中國的應用之路

作者:卡技術與安全 作者/徐智偉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2:57
摘要:遠望谷公司作為鐵道部車號自動識別系統(ATIS)工程的核心供應商,日漸受到業內關注。本文為遠望谷公司總經理陳長安先生就RFID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前景及遠望谷公司的發展策略展開對話。

  背景資料: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微波射頻識別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以新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為主要經營方向,主導產品為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波射頻識別系統——"XC型自動設備識別系統"、衍生的專用配套儀表及系統應用軟件。針對當前RFID應用的需求,公司已成功開發出了XCR(M)F-500/600讀寫器(模塊)產品系列和XCTF-5000/6000電子標簽系列化產品,新產品已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中采用。作為在國內最早從事RFID產品研發的企業,公司的創業團隊早在1993年就開始著手開展《貨車車號自動識別系統》的研制開發,歷經7年時間終于成功完成了相關系統的測試并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鑒定,其自主產品"XC型地面讀出裝置"及"XC型電子標簽"等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1999年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注冊成立。從此,公司的整體業務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作為一家默默無聞地在微波射頻識別領域辛勤耕耘了多年的企業,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望谷)以其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強大的研發實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贏得了廣大客戶的贊譽和業內同行的尊敬。伴隨著2000年中國鐵路車號自動識別系統工程的全面啟動,遠望谷公司作為鐵道部車號自動識別系統(ATIS)工程的核心供應商,日漸被業內的用戶及各大媒體所關注。為此,我刊執行主編本期特此專訪了遠望谷公司的總經理陳長安先生,就RFID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前景及遠望谷公司的發展策略展開對話。

記者:

  最新兩年電子標簽行業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射頻技術研究和開發、擁有多項自主專利并成功實施應用的公司,請您談一下RFID技術在中國應用的過程和特點?

陳總:

    是的,電子標簽技術或者稱為RFID技術在最近的兩年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主要的起因有兩點:一點是RFID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技術突破,其突出的標志是無源電子標簽的基本組成可以簡化為一個單一的標簽芯片與印刷的標簽天線的結合。這種無源電子標簽的基本結構為標簽大批量生產時有效降低成本提供了前提。另一點是早在1999年10月1日在美國成立的Auto-ID Center提出了EPC代碼,即產品電子代碼與實物互聯網的新概念。EPC與物聯網概念的基本意圖是對全球范圍內的每一件商品都賦予一個獨一無二的標識,即EPC代碼,并且通過基于互聯網的物聯網可以將每一件物品的EPC代碼與其相關的信息關聯起來,由此解決供應鏈領域的眾多問題。EPC代碼與商品結合時的載體即選擇了電子標簽。在隨后的幾年中,RFID技術得到了加速發展。大約在2003年的下半年,美國的商業零售巨頭沃爾瑪選中了該項技術,并為EPC技術的實施設定了時間表,隨后又得到了多家國際大型零售商及美國國防部的支持。沿著這一思路下來,在不久的將來,電子標簽將無處不在,必將關聯并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這樣的背景,通過媒體的宣傳與介紹使得電子標簽或RFID技術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前身,早在1993年開始研究鐵路貨車自動抄車號的技術實現手段。經過反復探索,結合國外的應用經驗鎖定了RFID技術是實現鐵路貨車自動抄車號的最佳技術實現方案。此后即開始了RFID技術的深入研究與產品開發工作。經過多年的自主產品開發,終于在全國的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中采用了我們自主研發的車號卡、地面讀出裝置等自動識別系統設備。該項應用也是RFID技術在國內各行業中首個全行業統一技術標準,為行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成功應用。

    電子標簽或RFID是新近幾年來形成的專業名詞,在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中,電子標簽稱為車號卡(機車標簽、車輛標簽),閱讀器稱為AEI設備(地面讀出裝置)。AEI(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是英文自動設備識別的意思。

    RFID技術在中國的應用離不開中國的具體國情:經濟快速發展,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日益增強,但總體還不富裕。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能夠首先采用RFID技術,并使RFID技術在全行業車號自動識別中推廣應用得益于應用的迫切需求、采用該項技術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該項技術在前期反復測試驗證中確認達到了技術與產品均已成熟的程度以及鐵道部的強勢統一領導與管理。這些有利條件促成了RFID技術在中國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中的成功。鐵路車號自動識別系統作為鐵路信息化建設的一項基礎設施,目前正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重要作用。

    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RFID技術從論證到項目的具體實施花費了7~8年左右的時間。在RFID技術與應用快速發展的今天,相信隨后的RFID應用都會比鐵路車號自動識別應用要走得快。但是也可以肯定地說,任何一項具有行業應用前景的RFID應用需求,都需要充分地論證需求,測試驗證產品的性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應用的成功并實實在在地為用戶帶來收益。片面地追求RFID產品的低價位以及產品應用測試的不足,都將對RFID技術的各種不同應用造成不利的影響。

    RFID在物流與供應鏈中的應用是人們期待中的RFID的最大的潛在應用,這一點,國外發達國家在新近的兩年左右的時間里做了大量的應用實驗研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結果,而國內所做的應用實驗研究則相對較少。

    基于以上特點分析,RFID技術在國內的應用將會在前期受RFID產品價位、技術標準、應用實驗的不足而相對發展較慢。隨著國外應用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內政府支持與扶持RFID產業與應用的力度加大,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會越來越多,后期的應用發展速度將會有較大的提升。

記者:目前國內應用的方向相對集中在物流領域中特殊資產管理和物品防偽上,本刊認為以此為契機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在大眾零售商品中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龐大的市場。對此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市場的發展,貴公司將會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陳總:

    RFID技術應用于物流領域中的一些特殊資產管理和物品的防偽上具有其當前應用的可行性。首先,這些特殊資產管理或者需要防偽的物品對應用RFID技術所需增加的附加成本不敏感。其次,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可取得一些經驗用于改進RFID產品的設計與性能,為后續的大規模應用積累經驗。

由于電子標簽的性能會受到不同的附著襯底材料的影響,因而,不加試驗或測試地直接將電子標簽應用于物流中的各類商品或包裝箱上必然不能保證其性能。因而,也可以預計,針對不同的商品或包裝單元需要研究開發大量有差異的電子標簽來適應各種情況,同時電子標簽的具體貼附或嵌入物品包裝也需逐類、甚至逐件(規格)測試研究。可以想象,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實驗研究以及電子標簽產品的開發工作。而要降低電子標簽的成本,必然對應于穩定的大批量生產。

    本公司作為一家專業的RFID技術與產品開發的公司必然會密切關注RFID技術在物流領域的發展情況。同時,我們也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斷積累產品開發與應用實踐的經驗。力爭在這一龐大的市場中發揮自已的作用,爭取到一定的市場份額。總體來說,我們會量力而行,首先做適合自已做的事,也適時地調整公司市場開拓的定位方向。

記者:

  本刊之前也從不同的角度采訪過國內電子標簽行業的資深經理人,他們認為目前國內標簽的較高成本可以通過三條途徑來解決:芯片的國產化;FLCP工藝的國產化;天線制作的低價化。不管其中哪一條實現,都會有益于改善價格瓶頸。作為擁有強大研發團隊的企業,結合貴公司的人才優勢,請談一下您的看法?

陳總:

    我贊同他們的看法。要降低電子標簽的成本,從電子標簽的結構上拆分一下,對于無源電子標簽來說,主要的就是標簽芯片、將標簽芯片直接倒封裝到印刷天線上的Flip Chip工藝及標簽天線的制作成本。這其中,標簽芯片的技術難度可能最大一些,FLIP CHIP工藝的設備當前價格比較貴一些,并且要形成規模化的穩定生產才能有效降成本、保證產品的性能穩定,天線制作涉及到合適的基板材料及天線印制的新工藝(含導電材料的選擇,或銅或銀)的研究。

    我們也在從以上三個方面想辦法降低電子標簽的硬成本。此外,在實際應用中,應用需求還會對電子標簽提出一些附加的環境適應性要求,比如對應用環境的溫濕度的適應,對使用壽命的要求,抗輻射及老化方面的要求,以及其他諸如防拆、防盜等類的要求。這些附加要求往往會大大增加最終電子標簽的成本。可以說,應用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當一種需求達到穩定狀態后,產品經過上批量才可能通過批量生產實現性能穩定和價格便宜的電子標簽產品。

記者:

  除了價格因素,本刊認為目前國內的大多數用戶群體之間尚未建立信息的共享機制和雙贏機制。而RFID的應用具有上游投資源,下游受益的特點,目前難以自發的發展起來和推廣擴大。因此,這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規劃,還需要包括廠商和用戶及媒體的共同參與。對此,貴公司對今后的業務發展有何規劃?除了國內的業務外,是否考慮向海外市場進軍?

陳總:

    我理解您所說的信息共享機制和雙贏機制。關于投資與受益,基本的原則當然是誰投資誰受益。我說不好,是不是還會存在共同投資共同受益,先投資先受益,同時也給公眾留下一些受益的空間,比如象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我相信在政府的引導、媒體的參與下,相關的廠商和用戶會逐步形成您所說的信息共享機制和雙贏機制甚至多贏機制。

    本公司的當前業務仍然主要是國內業務,我們也在考慮向海外市場拓展的問題。事實上,遠望谷在國內RFID行業內形成的美譽度也是我們開拓海外市場的有利條件。目前已經在進行的海外業務拓展活動包括在東南亞、北美及歐洲設立公司的分支機構并開展相關的業務活動。目前,國際鐵路運輸市場和國際物流市場是海外業務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希望海外業務能夠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帶動公司的全面發展。

記者:

  據我們了解貴公司曾作為鐵道部《鐵路機車車輛自動識別設備技術條件》的起草單位,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最近信息產業部正會同科技部聯合起草RFID的國家標準白皮書,請問您對此有何見解?貴公司是否也有參與到標準的提案建議中?

陳總:

    我們是以技術與產品提供方的角色參與鐵道部《鐵路機車車輛自動識別設備技術條件》的起草的,該《技術條件》已成為鐵道部正式頒布的一個行業標準。標準正式頒布的時間是2002年,標準的編號是TB/T 3070—2002。

    您所說的RFID技術白皮書一事我們聽到過這方面的一些信息,但尚未直接參與其中的工作。

    關于RFID技術標準,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也包括RFID系統的合法工作頻率、輻射功率電平的指標等等。總體上來說,標準的制定關系著RFID技術與應用推廣的速度、應用中的潛在問題、產品的成本、知識產權的授權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我們希望在制定RFID技術標準等行業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發揮我們的作用,我們也在積極尋求發揮我們作用的機會。我們也在腳踏實地地做著許多有關RFID技術標準的分析與研究方面的工作。

記者:

  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隨著中國標準的出臺和市場需求的提升,RFID技術的應用將是一份巨大的市場蛋糕。最后請您預測一下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和受益。

陳總:

    可以預見,RFID技術的應用將會以一個較快的速度發展,潛在的市場確實很大,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真正能從RFID應用中賺到錢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因為RFID應用在前期開發中仍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應用測試。另一方面RFID技術已經被過快和過早地定義為一種價格低廉的新技術。

    不管怎樣,RFID技術的應用將會快速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新技術的采用將會給人們帶來便捷和高效。此外,隨著應用的擴展,人們也會對RFID廣泛應用所帶來的隱私問題、信息安全問題、電磁輻射問題更為關注。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能夠為人們多提供一些便捷和高效,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將RFID技術應用所帶來的不利減至最小程度。

記者手扎:

  本次采訪是應約通過電話進行的,陳總的日常工作繁忙,因此這次專訪的時間也是幾經調整才確定下來。專訪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雙方談到了很多方面并就中國射頻識別市場的發展趨勢,應用熱點交換了各自的看法,采訪前懷著向陳總探討成功經驗的我,被陳總謙虛、真誠的一語"互相交流"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拓寬了思路。通過這次專訪,我感受到遠望谷公司的發展經歷印證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哲理。從與公司領導到普通員工的接觸,我一直感受著一種"務實、創新、高效"的精神及謹慎、細致的工作態度。我們祝愿遠望谷公司在今后不斷創造更多擁有自主專利的產品,拓展行業應用的領域,為推廣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