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美國的嗜賭神經
[摘要]美國眾議院科委會召開"中、歐啟動標準壁壘,美國該如何應對?"聽證會,原創于中國的TD-SCDMA、SCDMA、AVS、I-GRS、RFID標準被老美貼上了"標準壁壘"的標簽。
美國的神經緊張了?
幾個仿佛如是的歷史瞬間頗讓人回味。
美國眾議院科委會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主題為"中、歐啟動標準壁壘,美國該如何應對?"的聽證會,單方"算帳"——原創于中國的TD-SCDMA、SCDMA、AVS、I-GRS、RFID標準被老美恐懼地貼上了"標準壁壘"的標簽。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專就WAPI標準問題致函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對標準問題,美動用如此高的外交規格,"緊張"可見一斑。
中國的WAPI標準無限延期,這在美國標委主席沃恩.埃勒斯看來卻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他警告——必須重視"中國標準"對美國產生的"威脅"。
一份全美亞洲研究所的標準分析報告更是叵測地將中國的標準建設打入"技術民族主義"的范疇。
有人說,美國所有的行為指向在于打壓中國放棄"信息強國"的戰略,從而使中國淪為美國的知識產權殖民地。但我們永遠不放棄抗爭!
老美的神經素來以霸道、強悍、堅不可摧著稱。然而這一次,在標準問題上,不管老美的神經有多么堅不可摧,還是被狠撓了一把。
那么,是誰動了美國的神經?
暗戰
——一場由現總統小布什演義的石油大戰方興未艾, 另一場由前總統克林頓幕后操練的不流血、殺傷力更強的隱性戰爭——標準大戰塵囂甚上。
美國的圖騰是鷹。現代"羅馬帝國"正高高翱翔在它的領空上睥睨全球。讓全世界人民生活在美國睪丸展翅高飛的陰霾下是美國的光榮夢想抑或殖民野心?如果用新經濟的顯微鏡觀察,我們將發現美國的神經系統正是由全球錯綜復雜的石油管道和高科技光纖構成的。
美國戰鷹是靠石油來發動的,沒有石油,美國的經濟將陷入癱瘓。海灣戰爭的余煙未了,美國的槍火又對準了伊拉克。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和能源需求的激增,石油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和制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人們驚呼, 石油控制了世界經濟命脈。石油更強烈地牽動了美國的神經。一場石油"圣戰"在反恐和倒薩的煙霧彈下罪惡地挺進中東。石油是黑色的黃金,也是濃黑的悲涼。不計其數的士兵的尸體、納稅人的金錢投入帝國的欲壑。
小布什一邊撒著彌天大謊一邊流著哈啦子挺進伊拉克,甚至謊都懶得撒了,流氓是偏要耍的,美國的利益是千萬不能不要的。既然美國自詡為"世界的心臟",全世界的石油就應該朝美國奔涌——這是強者的邏輯,或者強盜的邏輯。或許,美國槍口發癢了,就根本不需要解釋道理, 這對于文明社會崇尚的法規、道義是一道辛辣的反諷。
據社科院政經所研究表明,美、日、中在石油能源方面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中東、非洲、里海是美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地,為了減少石油過分依賴于中東的被動局面,非洲和里海地區已成為新的石油進口重點。日本一直在推進節能和尋求替代性能源,但能源總需求的50%以上還是依靠對海灣國家的石油進口,所以,日本的能源結構十分脆弱。一旦主要石油輸入國沙特阿拉伯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日本便有可能斷糧。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石油進口大幅度增加。根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公布的數據,中國石油需求增長已占到全球石油需求總增長的1/3,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布什政府認為中國將成為與美國爭奪全球石油的主要對手。美中在哈薩克斯坦的石油較量不容忽視。未來,美日、中在非洲、里海的石油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美國的神經是嗜賭的,戰爭素來是美國成就超級大國的手段。刺激美國的神經中樞興奮點不只是石油。石油只是美國戰局上挪動的一個棋子。還有更大的棋子在悄悄移動著。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美國更為敏感的技術標準問題。一場由現總統小布什演義的石油大戰方興未艾, 另一場由前總統克林頓幕后操練的不流血、殺傷力更強的隱性戰爭——標準大戰塵囂甚上。兩場戰爭,誰更可怕?
我們看到美國的新地緣政治戰略,一手鎖定石油,一手鎖定知識產權標準。兩場戰爭,明戰石油,暗戰標準。目的殊途同歸,陽謀新經濟秩序,陰謀世界霸權。白宮就象個巨大的鷹蛋孵化著戰爭的陰陽謀。正如攫取和抓食是鷹的本能,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抓入美國星條旗大麾所遮蔽的法則之中并順哩成章也是美國的本能。布什家族就從沒有放棄整頓全球秩序的嗜好。清潔、掃蕩、樂此不疲。白宮首腦們孜孜以求的就是將全球利益一笤帚或幾笤帚掃進美國的大簸箕里。
那么,這兩場戰爭是誰為美國買單?"是中國。"實華開總裁曾強說,"我們被迫為美伊戰爭買單。布什犧牲了美國的士兵、金錢換取了石油,并通過石油漲價嫁禍給中國。但在今天的高科技戰役中,我們仍為摩托羅拉等美企買單。"
拯救標準
——遺憾的是,中國沒有成為標準的制造者,而是標準的殖民地。
今天你"達標"了嗎? 網絡經濟時代,標準系一發而動全身。但核心技術標準掌握在美國手里,中國沒有成為標準的制造者,而是標準的殖民地。標準意味著一種世界產業的秩序。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背景下,產業往往都是圍繞標準建立起來, 技術標準促進產業競爭力。當標準這種隱性規則在世貿游戲中作用日顯, 也就越來越成為鉗制產業鏈, 遏制競爭對手的工具。壟斷導致先發企業競爭優勢更明顯,后發企業的成長空間更狹小。
標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標準是貿易的技術壁壘和產業壁壘。WTO協議要求成員在貿易中消除關稅壁壘。但是,發達國家出于對本國產業的保護,探索出環保要求、反傾銷、反補貼、質量認證、技術標準等新興的非關稅壁壘。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非關稅壁壘明顯加強,而技術壁壘已占到其中的30%以上。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幾年我國有60%的出口企業遇到國外的技術壁壘,技術壁壘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每年超過450億美元,占年出口總額的25%以上。其次, 標準促成產業鏈的形成。標準對產業鏈意味著產業利益分配的工具,在高科技領域影響最深的是技術標準帶來的專利稅和產業控制。隨著網絡經濟興起和產品網絡效應的增強,標準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因而技術壁壘更多地體現為標準壁壘。對技術和標準的壟斷也就意味著對市場的壟斷和對產業的控制。
知識產權政策與標準化政策越來越在糅合一起, 標準化摻入了更多的私人利益。目前,發達國家都加強對研發體系、知識產權體系和標準體系之間協調和融合。發展中國家的新進入企業,要想進入這一行業就必須接受寡頭企業所制定的技術標準,受制于跨國企業的施加的控制,被"釘死"在國際分工的低技術鏈條和附屬地位上。失去了參與產品信息化的標準制定,中國經濟的命脈將通過互聯網被外國標準制定者掌控于股掌之中,這是比失去手機移動市場標準、失去DVD、打火機等標準更慘烈的一場貿易競爭。國家科技發展司司長杜占元指出,技術標準是技術創新指導產業化階段重要支撐,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不可獲缺的要素,它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產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因此,謀求技術標準的"突出重圍"無疑將成為企業和政府考慮的重中之重。
標準誰說了算?美國幾乎就要說了算了。目前倍受關注的RFID電子標簽標準正是由美國的EPC標準和日本的UID標準引導著世界潮流。支持EPC標準的有一串宏偉的名單,IBM公司、微軟、沃爾瑪、TESCO......支持UID的也有300多家。兩者比較而言,EPC標準采用UHF頻段,例如902MHz-928MHz,UID采用的頻段為2.45GHz和13.56MHz;EPC的信息位數為96位,UID 的信息位數為128位。EPC側重于物流管理、庫存管理等;UID主要用于庫存管理、信息發送和接收以及產品和零部件的跟蹤管理等;
我們看到,美國正牢牢地執著著國際標準的大牛耳不放,日本執著小牛耳,中國好歹揪了根牛尾巴?標準就象一場綜合國力的拔河比賽。一個嚴峻的事實是,"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變成了標準的市場應用的國家,但是中國沒有成為標準的原創市場。"
一份互聯網實驗室標準戰略研究報告不無憂患地指出,我國在全球市場上提供的主要是勞動密集高、資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這種現狀還遠遠不能適應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標準常常會面臨一種兩難境地:接受當前的游戲規則常常對國內消費者有利,而且國際游戲規則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國際規則可能置國內制造業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如果不接受國際游戲規則,國內制造業可以獲得一定的發展機會,但是也會冒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另外,公眾利益還可能受到一定的損害。一方面我國有巨大的市場優勢,誰占據了較多的市場份額,就意味著更多的利潤和發展; 另一方面, 從世界格局上看,信息產業沒有形成一家壟斷的局面,存在著競爭,就意味著我們有發展的機會。
中國標準的出路在哪里?互聯網實驗室呼吁,中國標準要走的一條"新全球主義"的道路。要建立"新全球主義"的高科技標準體系:一、要改變過時的標準政策,拋棄單純的"采標"和"參標"的思想。接受國際標準的同時,大力提倡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制定。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和政策,要將知識產權政策、產業研發政策和標準化政策協調起來。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我國政府部門間必需協調一致。二、反壟斷法(規則保障)的制定。近 10 年來,跨國公司憑借技術、品牌和規模等優勢,在中國經濟各個領域強勢擴張,已經影響到國內企業充分、自由、公平地參與市場正常競爭。中國應加快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制訂《反壟斷法》。對中國本土企業和本土市場進行合理的保護。三、倡導企業主導的標準制定。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標準制定的主體。國家需要轉變自身的創新體系,通過企業創新體系和國家創新體系的良性互動,實現國家創新體系的完整和發揮效能。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標準制定與產業化的體制。四、充分鼓勵行業協會真正代表企業的利益,鼓勵行業協會成為技術聯盟和技術標準的支撐力量。
中國要建設信息強國。"信息強國"是我國國家和企業利益的集中表達。關鍵是要走自主的技術路線。長期以來的國際分工是, 美國占住"技",以及技術背后的利潤;中國占住"貿",以及市場背后的增長數字。美國一直在壓迫中國放棄"信息強國"戰略。至少,美國對中國無線局域網WAPI標準的封殺表明,美國急不可待地要將"標準"鎖在美國的神經中樞上。但我們絕不屈服。
RFID之役
——中國為誕生自己的標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公元2005群雄逐鹿中原問鼎標準。RFID全球峰會上,中國RFID產業聯盟成立了。R聯的始作蛹者是享譽全球的匯豐投資的實華開。總裁曾強的戰斗檄文是,"RFID正在成為全球貿易的遺傳基因(DNA)。打造全球貿易的DNA正是實華開的歷史使命。"
實施標準化戰略具有緊迫性。實華開總裁曾強分析,中國擁有2.6億全球最大的移動用戶群,但GSM、CDMA核心技術完全掌握在歐美少數幾家公司之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無線網絡市場,但WAPI標準遭到國際Wi-Fi聯盟的抵制;中國04年完成了8512億美元的進出口,但50%以上的出口企業掌握在外資、合資企業手中,非外資合資企業中的大部分出口是以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為主。更為危險的是,中國的進出口過分依賴歐、美、日三大市場,而上述三大市場與中國的互動結構競是驚人的相似——標準化制約型結構。即:歐盟、北美、日本控制產品的設計、品牌、技術核心等一系列標準,而中國負責中間端加工、生產、物流配送等低附加值產品和薄利的服務。這種狀況使中國成為OEM—原有設備的制造者。這一結構的危險性在于歐、美、日始終處于以標準控制價值鏈的制高點;中國則憑借低廉勞力密集型處于遠離最終用戶、遠離標準制定的價值鏈的被動點。一旦中國人民幣升值或周邊國家更廉價的勞動力出現使得中國勞動力不再具有競爭性時,中國將處于要么失去客戶、要么失去訂單的十分被動的危險邊緣。一旦中國失去三大市場的青睞,將引發中國進出口密集型城市經濟、就業、外匯等一系列社會風險,進而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
這不是危言聳聽。中國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正處于一個"以市場換取訂單和出口"的全球制造業中心邁向"以市場換取技術和標準"的全球標準化中心的關鍵時機。這一歷史轉變的成敗將決定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技術、政治、軍事、外交格局的地位是被動聽喚還是主動參與的兩種截然不同角色。把握這一歷史轉變的關鍵在于政府與企業互動,搶先在制造業產品與網絡技術的政企合作中實施標準化強國戰略。埃森哲發布的一份RFID調查報告顯示,"51%被調查者指出他們計劃于2007年或稍后推出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項目。" 所以RFID的市場需求是旺盛的。據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司長張琪說,"未來幾年,電子標簽在我國每年將有 10多億片以上的需求,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又與國際接軌的電子標簽產品已是當務之急。"
據悉,實華開已經為RFID標準的誕生投入了幾千萬。早在2004年2月,實華開就與日本UID中心合作成立了——UID中國中心。我們也許可以擦把汗,中國終于為誕生自己的標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實華開始終樂意把標準提高到國家大局的高度。在贏利模式不清晰的形勢下,這么做無疑要擔很大的風險。但從競爭角度考慮,企業為爭奪市場的事實標準而先發制人搶占先機也是應有之義。企業在形成市場壟斷后,超級企業標準就轉化為事實標準,一旦包含專利的技術方案寫入了行業標準乃至國際標準,這些先行者就贏得了進入市場的主動權。國家發改委官員許勤表示,"RFID孕育著巨大的產業機遇和經濟利益。當今全球企業間的競爭,已經超越了技術、成本和管理等領域的單項角逐,而是把標準作為戰略制高點。中國應積極參與世界標準的共同制定與推進。我們贊成這種成立RFID應用與推廣產業聯盟的形式。"
面對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管委官員王忠明表示,"政府與企業互動要抓住機遇搶先在制造業產品和網絡技術的進程中實施標準原創戰略。這就可能會被外國的標準制定者掌控在鼓掌之中,所以必須制定出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標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主要就是通過市場的引導,充分發揮協會和企業的作用,去推動那些適應市場的、技術領先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競爭力的IT技術標準。電子標簽標準的制定,從一開始就要立足"政府牽頭、企業推動、市場化運作"的方式。
考察其它國家的做法。韓國政府早就制定了"T839戰略"。2004年初,韓國政府制定了"USN振興計劃",積極促進標準化事業。目前,韓國RFID/USN協會的會員單位已經發展到180多家。2005年,韓國信息通信部在技術開發和示范事業等領域共投入314億韓元;并計劃2010年投入1626億韓元。2007年,韓國計劃占世界RFID市場的5%(約9.5億美元);2010年,計劃占世界RFID/USN市場的7%(約53.7億美元)。日本是亞洲地區乃至全球RFID技術發展最領先的國家。2004年,`在日本政府主導下,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以及NTT、KDDI、索尼、日立、東芝、NEC等公司成立了"電子標簽調查研究會"聯合制定RFID標準。
中國究竟是采取EPC標準還是采用UID標準,還是自主制定新標準呢?標準的制定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糾紛。不同的企業都想為自己的利益努力。而作為中國的標準當然要最大體現中國利益,否則不僅會重蹈DVD覆轍,繳納巨額的專利費,國家的戰略信息還可能被他國掌控。然而,中國的標準又不能不與國際接軌。EPC和UID在中國都有自己的代理機構,背后都有各自的企業和利益群體。對于中國RFID標準,這兩股勢力必然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在其中有所體現。中國的RFID標準,面臨著選擇和借鑒兩大課題。對于RFID的發展方向,實華開總裁曾強提出解決方案,"中國要借鑒歐美日現行的標準、應當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標準要與世界標準兼容。具體到硬件,要應用國際標準,軟件要與國際標準兼容,應用標準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原逐鹿,究竟鹿死誰手?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