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食品標準加快中餐與國際接軌步伐|圖

據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預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各國代表團、工作人員、新聞記者、現場觀眾將需要超過1300萬份餐食。
為了保障食品供應安全,北京市日前專門制訂并啟動了食品安全行動綱要。而奧運會對食品安全的嚴格標準,也將促進中式餐飲的國際化進程。
奧運食品安全標準近150個
據了解,奧運會期間北京市將接待各國代表團、工作人員、新聞記者等近25萬人,現場觀眾700萬人次,周期長達60天到70天。
由于奧運食品種類多、標準高,且奧運會期間正值食源性疾患高發期,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十分艱巨。為此,北京市專門制訂了《2008年北京奧運食品安全行動綱要》,并已通過實施。據悉,《2008年北京奧運食品安全行動綱要》也將是北京今后三年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內容。
北京市將以世界衛生組織CAC標準為基礎,以國標和歐盟、美國食品安全標準為參照,確定奧運食品定點供應基地和對企業的要求,建立北京奧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約80個、檢測方法標準約50個、包裝類標準約15個。
北京市將建立奧運食品定點供應基地,對基地產品實行逐批檢驗;并提前兩年對備選基地環境進行動態監測,提前兩年對備選基地產品進行定期抽樣檢測。還將確定一批奧運食品定點供應企業,按照奧運食品安全標準對出廠產品實行逐批檢驗;建立奧運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實行專車專用、封閉運輸,全程監控;還要對奧運食品加貼電子標簽,以實現對食品的全程追溯。
標準化對中式餐飲的促動
中國烹飪協會秘書長邊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受北京奧組委委托,協會正在聯合多位專家設計制定奧運菜譜、餐飲流程。
其中奧運比賽場館內部的運動員、裁判員、現場工作人員的25萬人以西式便餐為主,場館外的50萬服務人員以中式便餐為主。由于奧運會的特殊要求,食品要方便制作、方便保存和方便食用,做到營養、衛生、便利,因此,不會出現西式大餐的身影。
邊疆說,奧運會期間的中式便餐的制作方式將向西餐靠攏,同時,在整個生產鏈條中考慮衛生因素。因為,標準化一直是中式餐飲的瓶頸,但標準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每一個產品,從原材料的種植、養殖以及加工配送再到食用,每一個環節都要分解,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邊疆肯定了奧運會對整個食品安全和中餐標準化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式餐飲的制作方式多樣化,奧運食品安全標準化對中式餐飲的帶動應與研究、尋找全新的適合中餐的安全標準化操作程序相結合,打造中式餐飲的國際品牌,改變中式餐飲“強勢產品、弱勢品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