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如何踢好RFID定位球
目前,RFID的市場應用主要集中在封閉性的局域系統中,這點在我國更為明顯。但在RFID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由于運營商具備對通信資源的絕對控制權,正逐步成為RFID產業的核心力量。
這一點對于那些實力雄厚的跨地區的全業務運營商來說,所提供的機遇更為直接、明顯。以美國某主流運營商為例,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覆蓋規模較大的Internet數據中心、分布式的IT系統(包括管理服務器、效用計算、SAN、NAS、虛擬網絡交換機、主服務器等),以及一些數據認證和防火墻等安全措施,可以在大面積區域實現通信網絡的覆蓋和IT策略部署(包括CRM、ERP、SCM等)。這些為建立一個開放的RFID應用系統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運營商可以通過RFID標簽和讀寫裝置,將產品、人、動物等身上的各種信息轉換成EPC數據信息。這些信息通過ONS(ObjectNamingService,類似于Internet中的URL概念),將實物與DNS中的數據建立起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據統計,目前,全球范圍內,基于這種數據的Internet交易量大概是每天170億筆,而這一數字到2012年將激增到4×10的15方的數量級。
此外,該運營商還引入了XIP(ex-tendedIP)確保業務模式和網絡設備,通過不同數據采集方式建立M2M(物到物)的對應關系。盡管有專家承認這種XIP很有可能與以后的IPv6融合,但就目前來看,XIP仍然是給物品分配“唯一身份”的最有效方法。當然,這對傳統通信網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需要添加網絡邊緣服務器,以實現將RFID信息轉化成GSM/EDGE/3G信息。據專家介紹,海內外已經有很多邊緣服務器的提供商,每個服務器的覆蓋范圍不盡相同,價格大約在幾千美元左右。
基于以上驅動力,該運營商已經積極開始制訂端到端RFID服務的演進路線,即在2006年初,不斷測試和完善用戶端RFID數據采集網絡的建設(包括RFID讀寫裝置、天線、EDGE軟件、EDGE服務器、有線/無線局域網等),并利用現有網絡,提供完整的RFID無線網絡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安全、可靠、覆蓋范圍較大的EPC信息管理服務,以令用戶的RFID數據信息在運營商的Internet數據中心中得到準確有序的管理。
當然,在運營商整個RFID應用部署中也存在一些仍需完善的問題。如RFID本身技術的一些不足;端到端測試和認證解決方案的可靠性;射頻工藝、干擾,以及全球統一頻段問題;設備對RFID數據激增的存儲和自我保護;不同設備提供的RFID數據來源對網絡帶來的挑戰等等。
但是業內專家表示,RFID在電信行業中的應用前景非常樂觀。運營商擁有信息的控制權,完全可以開展如第四方物流、資產托管,以及多種 增值業務。目前,歐美和日韓的一些運營商已經開展了基于RFID技術的多種商用嘗試。國內運營商,如中國移動,也開始著手摸索適合自身定位的RFID業務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