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數字化———記江蘇工業學院
早在10年前,江蘇工院就開始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探索。據院黨委副書記王凱全介紹,從1995至1999年,學院實施了以接入網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一期工程,完成了覆蓋整個校園的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網與快速接入網建設任務。2000—2003年間,學院實施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二期工程,參加了江蘇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遠程教育試點工作,開展了遠程實時視頻教學,開始了諸如數據庫服務、授權服務、認證服務等項業務,形成了數字化校園的雛形。2004年開始,數字化校園建設進入三期工程。在此階段,學院正式提出將“數字化校園作為本科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基礎設施來建設”的戰略要求,在提升網絡技術水平、保證硬件質量的同時,圍繞本科教學,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全面實施“加強管理、暢通道路、增加貨物、統一票證、降低費用、完善服務”的系統工程。
在探索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過程中,江蘇工院明確了這樣一個理念:對于數字化校園這樣的新生事物,不但需要技術上的探索,更需要在管理上的創新。先進的、符合學院實際條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充分拓展已經構建的計算機網絡廣闊的應用領域和發展空間的前提。
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該學院組建了“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江蘇工業學院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提出了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按照“統一規劃,各負其責;平臺公用,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三年建設思路;制定了《江蘇工業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評估標準及責任部門》,其中,6個一級指標包括管理體制、基礎建設、運行管理、資源建設及應用、網絡安全、人員培訓,為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該院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基本建成了覆蓋全校的“校園一卡通”系統,實現了師生注冊、選課、考勤、簽到、消費、借書、上機等一卡并用。“校園一卡通”的建設,大大豐富了網絡信息服務的內容,方便了師生登錄校園網絡。該院“校園一卡通”建設模式和水平,在國內高校中并不多見。
信息化建設,使該院的科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有了大幅提高,同時也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使學生了解到信息化最前沿的信息,接觸到信息化的實際應用。
教務處引進了網絡教學平臺和教育部精品課程平臺,通過教育培訓和政策引導,激發了全院教師制作和使用網絡教學課件的熱情。目前,近200名教師自編的課件與近300門教育部精品課程網絡課件已經在校園網上運行,網上備課、答疑、溫習、閱讀相關資料、師生交互式教學已經在500余門課程中推行。
外語系在繼續提供校園外語廣播服務的同時,引進了英語在線和新視野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外語教師積極參與兩平臺的更新和建設,擴大了外語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方便了師生的英語學習。
網絡教育平臺為一對多、多對多式的異地教學和會議提供遠程直播和視頻會議服務的同時,運用網絡傳播中央臺CCTV新聞、中央臺CCTV3、中央臺CCTV5、常州廣電在線、中青互動校園網絡電視、校園網絡直播等各類電視節目,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同時,學院還組織開發和更新了教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等網絡信息資源,使校園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學院管理和服務系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王凱全向記者描述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前景:學院在今后2至3年將在完善網絡設施條件、優化網絡信息服務、構建網絡虛擬大學3個方面繼續努力。利用校園網絡條件和管理經驗,抓住機遇,在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系統、遠程教學系統,充實網絡課程內容,擴大天空教室的同時,加強國際、校際合作,引進網絡優質教學資源,構建具有工程類本科特色的超時空網絡虛擬大學,使數字化校園這個學院的亮點更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