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發明防偽系統真假立判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研發一種能偵測貨品真偽的技術,只要將一塊每張僅數角的晶片植入產品的包裝,便可有效地驗出貨品的真偽。待日后技術成熟,更可以與八達通及身份證等配合使用。
能準確鑒別偽貨或冒牌貨
理大較早前獲得政府資助研究‘產品防偽系統'。據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師郭少強昨日在記者會上介紹說,顧客只要先使用個人認證卡以驗證防偽機裝置,再將貨品上附有的晶片對著防偽機掃描,即可驗出真偽,準確性極高,可有效地防止假貨、過期貨品及不正常物流貨品的發生。他更表示,商戶裝設有關系統的成本約需數萬元,但可省卻更改包裝設計,以及雷射防仿設計等的大筆費用,更能降低成本。他解釋說,該系統是利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防偽系統,主要為高價值食品、藥物及化妝品等工業的制造商及零售商,提供全面性的防偽方案,而透過運算程式,能分析RFID上的貨品獨有的資料,故能準確地分析出偽貨或冒牌貨品。
七成人疑購贗品無法求證
他說,若配合驗證機認證功能,商戶不單能在本身的專賣店使用這個系統,甚至能擴展應用至其他小型商店或藥房等,使更多顧客受惠,如果日后技術成熟,更可以與八達通及身份證等配合應用。另外,針對防偽技術問題,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學系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七成受訪者表示曾質疑買入的貨品是否正貨,首選是健康產品,其次是美容、奢侈品等,但卻苦于無法求證;僅四成半表示不會買冒牌貨。
調查發現,有接近三成半受訪者透露,間中會購買假貨,但只有一成受訪者稱,注意到現有的防偽技術;而有接近三成受訪人士表示,不知道如何識別貨品的真偽。對于如何判斷正貨,有八成人會選擇‘在名店或大型商鋪購買',另有七成八人會‘以個人經驗和感覺判斷'。
對于哪種產品最需要應用防偽技術,市民普遍最關注本身健康,首選健康食品及藥物(90%),其次是食品和飲料(65%)、美容產品(61%),而高價值的珠寶及鐘表、嬰兒用品則各占57%;有七成市民表示,會經常或間中懷疑所購買貨品的真偽,但卻無法求證。
76%廠商無使用防偽技術
不過,調查卻發現,只有二成四廠商目前有使用防偽技術,而不使用防偽技術的七成六廠商則表示,防偽技術‘無用'(24%)、‘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技術'(20%),以及‘還沒有,但將來我們會考慮'(18%);五成本港廠商認為,冒牌貨對業務帶來最嚴重的影響,當中主要因為會損害公司及品牌形象、顧客難以辨識偽造品以及正版貨品銷售下降等。
至于零售商方面,六成五受訪者認為,水貨會令正版貨品銷售量減少,而有五成受訪者認為,冒牌貨是影響公司形象的主因,亦有四成人擔心,由于仿真度高,顧客難以辨別偽造品。大部分受訪零售商發覺沒有把握使用防偽技術,另外有兩成五覺得防偽技術沒有用處,只能給消費者帶來一點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