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推進的六個關鍵詞
作者:東方網 蔡茜茜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5-31 10:05:33
                    摘要: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海剛在昨日舉行的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推進實施《上海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有關情況及其幾項推進重點。
                    關鍵詞:物流
                    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海剛在昨日舉行的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推進實施《上海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有關情況及其幾項推進重點。 
在全市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上?,F代物流業發展迅速,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實現進出口區貨值182億美元,占全國保稅區的78%;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承擔了全國60%的醫藥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連鎖超市配送業務,整車物流占全國的35%。在全國物流50強企業中,上海有11家,占22%。上海電子口岸電子單證通關超過70%,降低進出口企業非制造性貿易成本20-30%,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實施“十一五”物流規劃,市經委將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可概括成六個關鍵詞,即區域物流合作、提升園區功能、產業聯動發展、物流市場培育、標準制定技術應用和政策實施。
一、區域物流合作。加強區域交通聯動,貫通高速公路路網,提高道路貨運運營效率。加強區域海關、檢驗檢疫聯動,以上海電子口岸平臺建設為中心,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優化服務環境。支持長三角區域物流合作項目建設,拓展物流服務功能,增強物流輻射能力。
二、提升園區功能。深水港物流園區充分發揮保稅港政策優勢,提高沿江、沿海內支線中轉和國際中轉能力。外高橋物流園區抓緊完成倫敦金屬交易所對期貨交割庫的驗收,促進物流與金融聯動發展。浦東空港物流園區建立國際知名物流企業亞太分撥中心,發展國際物流增值服務。西北綜合物流園區結合陸上貨運交易中心建設,建立覆蓋全國各地的150條公路專線網絡,提高上海服務全國物流發展的能力。
三、產業聯動發展。推進制造業基地與物流基地供需對接。以國際汽車城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為重點,集聚長三角知名汽車物流企業,進一步擴大汽車物流業務;以化工區專業物流企業集聚為契機,加快延伸化工產品的流通加工、包裝、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務。以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物流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入駐,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供應鏈物流一體化服務。以鋼鐵基地大力發展鋼鐵服務業為突破,滿足煤炭、鐵礦石等貨物運輸需求,羅涇將建成年吞吐能力達3780萬噸的世界上首個全自動化散貨碼頭。提高商貿流通業物流現代化水平,支持商貿、流通企業改造業務流程,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四、物流市場培育。搭建一批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如陸上貨運交易中心暨“上海道路貨運公共信息平臺”;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開發高端物流服務市場,促進金融企業從“單一融資”向“全流程融資及金融服務”轉變;促進物流企業的倉單質押等增值業務發展。
五、標準制定和技術應用。加快物流標準研制和推廣。推進本市科研、高校和行業組織和企業參與物流國家標準的研制和制定,如汽車物流已成為全國行業標準。推進入駐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的企業率先應用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發布冷鏈物流地方標準。加快信息化應用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動EDI、WMS、GPS等成熟的先進技術在企業中廣泛應用;支持電子標簽(RFID)在危險化學品、食品冷鏈、保稅車輛和集裝箱、托盤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廣應用;應用建模軟件優化物流方案,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連通物流園區、產業基地、市級以上工業區等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要素集聚、數據共用、信息互通。
六、政策實施。根據《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重點支持涉及城市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和醫藥安全的?;?、冷鏈、農產品和醫藥物流項目,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項目和區域物流合作項目。繼續做好國家稅收試點物流企業推薦工作。加快落實技術創新專項政策,支持物流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發揮商務部和本市支持自主品牌的專項資金作用,推動物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企業。
                    
                在全市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上?,F代物流業發展迅速,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實現進出口區貨值182億美元,占全國保稅區的78%;西北綜合物流園區承擔了全國60%的醫藥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連鎖超市配送業務,整車物流占全國的35%。在全國物流50強企業中,上海有11家,占22%。上海電子口岸電子單證通關超過70%,降低進出口企業非制造性貿易成本20-30%,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實施“十一五”物流規劃,市經委將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可概括成六個關鍵詞,即區域物流合作、提升園區功能、產業聯動發展、物流市場培育、標準制定技術應用和政策實施。
一、區域物流合作。加強區域交通聯動,貫通高速公路路網,提高道路貨運運營效率。加強區域海關、檢驗檢疫聯動,以上海電子口岸平臺建設為中心,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優化服務環境。支持長三角區域物流合作項目建設,拓展物流服務功能,增強物流輻射能力。
二、提升園區功能。深水港物流園區充分發揮保稅港政策優勢,提高沿江、沿海內支線中轉和國際中轉能力。外高橋物流園區抓緊完成倫敦金屬交易所對期貨交割庫的驗收,促進物流與金融聯動發展。浦東空港物流園區建立國際知名物流企業亞太分撥中心,發展國際物流增值服務。西北綜合物流園區結合陸上貨運交易中心建設,建立覆蓋全國各地的150條公路專線網絡,提高上海服務全國物流發展的能力。
三、產業聯動發展。推進制造業基地與物流基地供需對接。以國際汽車城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為重點,集聚長三角知名汽車物流企業,進一步擴大汽車物流業務;以化工區專業物流企業集聚為契機,加快延伸化工產品的流通加工、包裝、配送等物流增值服務。以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物流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入駐,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供應鏈物流一體化服務。以鋼鐵基地大力發展鋼鐵服務業為突破,滿足煤炭、鐵礦石等貨物運輸需求,羅涇將建成年吞吐能力達3780萬噸的世界上首個全自動化散貨碼頭。提高商貿流通業物流現代化水平,支持商貿、流通企業改造業務流程,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
四、物流市場培育。搭建一批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如陸上貨運交易中心暨“上海道路貨運公共信息平臺”;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開發高端物流服務市場,促進金融企業從“單一融資”向“全流程融資及金融服務”轉變;促進物流企業的倉單質押等增值業務發展。
五、標準制定和技術應用。加快物流標準研制和推廣。推進本市科研、高校和行業組織和企業參與物流國家標準的研制和制定,如汽車物流已成為全國行業標準。推進入駐物流園區和專業物流基地的企業率先應用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發布冷鏈物流地方標準。加快信息化應用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動EDI、WMS、GPS等成熟的先進技術在企業中廣泛應用;支持電子標簽(RFID)在危險化學品、食品冷鏈、保稅車輛和集裝箱、托盤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廣應用;應用建模軟件優化物流方案,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連通物流園區、產業基地、市級以上工業區等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要素集聚、數據共用、信息互通。
六、政策實施。根據《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重點支持涉及城市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和醫藥安全的?;?、冷鏈、農產品和醫藥物流項目,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項目和區域物流合作項目。繼續做好國家稅收試點物流企業推薦工作。加快落實技術創新專項政策,支持物流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發揮商務部和本市支持自主品牌的專項資金作用,推動物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