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采供血信息化 確保用血安全

作者:科訊網信息中心
來源:科訊網
日期:2007-07-19 09:11:12
摘要:近日,在全國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和非法采供血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表示,血液領域的違法現象又有所回潮和反彈,嚴重威脅群眾用血安全。好消息是,通過指紋識別、無線、GIS等前沿技術以及相關的信息平臺,IT正在我國醫療系統的采血、供血、用血等過程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紀京平日前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正在建設,預計今年7月就能具備使用條件。屆時,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實現稀有血型血源、血液庫存調劑調配管理及血液溯源跟蹤管理。今后,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將涵蓋采血、供血、用血等各個環節,市民輸血將更加便捷、安全。

據了解,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將把采血、供血、用血中的許多環節固化到信息系統中去,從而減少大量手工操作,各血站、醫院也將實現統一的信息共享與管理平臺,極大地保證北京市民的用血安全。

采血,是輸血安全事故的最大隱患環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即將上線的北京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移動外采、基于指紋識別技術的獻血員刷卡建檔與采血管理、體檢處理等環節,對獻血者的身份進行識別,最大限度地保證血源安全。

今后北京市民在獻血時,工作人員要為其錄入主要的個人身份信息,如:證件號、姓名等,錄入并保存后,通過指紋采集設備采集指紋信息,并保存到數據庫中。如果經過查詢,獻血人以前已經登記過指紋信息,系統就會提示進行身份驗證;如果指紋比對失敗,則表明該獻血人為頂替者。不僅如此,這套系統還可以記錄獻血人化驗初檢、體檢信息,不合格的獻血者會被準確無誤地淘汰出系統獻血流程。

移動采血車也是主要的血源之一,雖然它也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和單機版管理軟件,可以完成獻血證的現場打印和血液初檢,但是由于各個采血車之間的信息不能實時共享,因此采血點就無法核實獻血者短期內的獻血次數。而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上線后,由于它采用了無線網絡技術,因此各個采血點的數據可以與數據中心和其他單位做到實時共享,各個環節對獻血者的數據和相關信息一目了然。

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IT技術也在被不斷地引入到血液管理中,譬如RFID(無線射頻識別)。獻血者在登記和體檢后,每一袋合格的血液上都會被貼上RFID標簽,自此血液跟蹤開始,無論血液在血庫的庫房,還是被其他血庫調入、調出,還是被醫院使用,都始終跟隨著惟一的標識RFID標簽。可以預見的是,一些應用較為成功的IT技術也會很快被國內的醫療系統逐漸推而廣之。

據了解,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還采用了GIS(地理信息系統)展現技術。目前北京市有3家采供血機構(流動采血點100個),用血單位則有200多家醫院,如何及時地提供臨床用血、選擇最佳地點設置儲血點就顯得尤為必要。如果設點過多,勢必將導致血液資源過于分散;如果設點過少,則會影響醫院用血,危及待救治者的生命。而GIS系統則可以根據北京市200多家醫院的所在位置,通過地理位置及數據分析,合理優化全市儲血點的布局。

GIS系統的另一大作用,是數據統計和分析功能。比如,GIS系統可以將一段時期內各采血點的采血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出全市各城區的各血型、獻血人口數量、不合格獻血者數量及分布等信息,從而可以了解某城區血型偏型情況,了解某城區血液需求情況,進而制訂相應的供血策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某一地區地理、流動人口的信息分析,GIS系統還可以計算出在每個區域配置多少個采血點和儲血點最為合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醫院都是依靠電話訂血。醫院打電話到血液中心,說明預定血漿的血型、數量,然后血液中心再手工操作登入計劃、統一配送。這樣一來,既浪費時間,又不規范嚴謹。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統則可以與各醫院、各血庫聯網,形成了統一的信息平臺。醫院可以通過網絡提交預定血漿訂單,從而大大減少因手工操作出現錯誤的可能。
原來大醫院的血漿入庫也是個“大工程”。當100多個血袋運到醫院后,需要手工把血袋上的各種信息抄錄在厚厚的本子上,粘貼條碼后入庫,一袋血漿要花2~3分鐘。而血液信息系統將可能統一配送血液的條碼,片刻間醫院就能夠做到掃描入庫。

此外,原先當某患者確定進行大手術時,醫院需要提前預訂相應血液,可是一旦患者突然轉院,那么預定的血漿就超出了醫院日常需求,而35天保質期后血漿就會報廢,既造成了浪費,醫院也增加了成本。借助血液管理信息系統,醫院可以即時申請調劑,把多余的血漿轉到需要的醫院去。同時,當醫院需要緊急用血時,信息系統也能及時進行調配。

信息系統的價值還在于,各儲血點、醫院可以定期上報血液庫存情況。通過血液管理信息系統,血液中心能夠顯示出目前哪種血型過剩、哪種血型緊缺,可以讓血站在采血時更有針對性。

通過IT技術,對采血、供血、用血進行“一條龍”式的管理,既提高了血液質量,又保障了充足、安全、持續的臨床血液供應,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堵住了“黑血”走后門流入醫院的可能性。

也許,這些現象背后隱藏的是各方的利益糾葛,并不是IT問題,也很難用IT技術去徹底根治。要想真正確保血液安全,運用IT技術固然重要,此外還要加強管理,大力提倡無償獻血,更要加大執法力度,徹底斬斷“黑血”的利益鏈條。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