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工退保“熱潮”引發的幾點思考
     春節將至,春運又再一次被人們提升至“社會焦點”的高度,而在春運焦點的背后,還有許多涉及到其它行業領域的社會問題,也是值得人們關注與思考的。最近有一則消息稱,“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回家過年的農民工辭工退保成‘熱潮’,有的地區農民工退保率高達95%以上。”據了解,按照中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民工拿著一張社保IC卡要一直在打工所在地上保險將來才能領取養老金,換了地方,以前上過的保險也不能轉移。因此,農民工很可能在戶籍所在地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還要在打工的地方參加城鎮醫療保險。這不但加重了農民工的負擔,也是資料的浪費。 
    據國務院研究室關于《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2億人。相關的疾病預防控制研究專家也指出,在農民工的隊伍中,有很多人是從事艱苦的、職業危害嚴重的工作。很多農民工沒有任何醫療保險,也不懂防范知識,是職業病的高危人群。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從以上的數據與相關材料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農民工已經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怎樣讓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如何提高他們的社會福利待遇,都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而珠三角的農民工辭工退保“熱潮”,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為農民工帶來方便的社保IC卡,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農民工擇業的自由性以及靈活性,凸顯了目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弊端。 
    農民工的流動性大以及就業穩定性差,成為農民工頻繁退保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出一張可以全國聯網操作的“一卡通”,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關鍵所在。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個行業領域都已經開始發展擁有行業特色的“一卡通”,比如,交通、醫療等大的行業應用上,都已經有了成功的應用案例。根據市場的需要,準確實效的“一卡通”,已成為“勢所必出”的必然要求。而社會保障IC卡,之所以發生以上新聞事件的尷尬局面,也在于社會保障IC卡未能真正的“通”起來。 
    分析原因也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第一,要提高農民工的工作穩定性,減少流動性,降低社保門檻。目前,在農民工的打工大潮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來自經濟落后的偏遠農村,他們在城鎮就業卻無法長期在本地居住,“打游擊”成為農民工的擇業特點,大多數農民工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而參保費率高,參保難也成為農民工要面對的問題。因此,讓農民工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長期的居住權,是社會保障普及推廣的有利推動因素。 
    第二、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讓社會保障IC卡“通行通用”。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IC卡體系的區域局限性很大,一個省、一個市局限性的發卡,造成今天“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局面,而這些不單單存在于社保領域,在其它行業領域內也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另外,社會保障IC卡可能承載的功能眾多,如果只是區域性的發卡,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 
    要實現社保“一卡通”,必須同時在管理制度體系與技術上,進行管理與發展。首先,在管理方面,要對全國各省、市社保統籌規劃,進行統一的管理。要解決各地政策上的不一致性,減少地方政策性色彩,建立發展統一的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塊。其次,在技術方面,要努力拉近全國各省、市、地區的信息化建設距離,爭取均衡的達到實現標準,還要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信息網絡系統,進行全國聯網,讓社會保障的網絡通達全國。因此,也可以采用“從小到大,從地方到全國”的實施策略,先在全國部分省、市內進行社保一卡通的推廣與應用,在此基礎之上,抓緊實現全國的通行通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發展,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已經普遍提高,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而社保一卡通的出現,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體現,也是方便老百姓生活的一種途徑。社保一卡通項目的實施,不僅能為中國2億農民工解決實際問題,也事關2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與晚年幸福。而社保一卡通的成功實施,也為我國IC卡行業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