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標簽"走入上海居民小區 信息服務隨時隨身
想看數碼相機上的照片,智能芯片提醒你,家中哪臺電腦正閑著;出門在外,掏出手機就能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形…這是未來上海數字化家庭中一個常見的場景。3月19日下午,2008上海首屆社區信息化應用及數字社區發展論壇召開,與會專家向記者描繪了一幅信息化社會中全新的社區生活。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圖片說明: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會長、東方網董事長李志平宣布論壇開幕。
電子標簽讓信息圍著人轉
社區信息化并不是個陌生詞匯。從廣泛提供便民信息的東方社區信息苑,到防患于未然的智能化安保系統,越來越多的市民享受著信息化帶來的便利。但是,隨著信息服務終端越來越多,很多人不禁要問,誰來整合這些龐雜的信息渠道?誰又來剔除不必要的冗余信息?上海市社區信息化應用推廣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毅斌的回答是:電子標簽。
張毅斌告訴記者,電子標簽是一種名為RFID的神奇芯片。居民在小區自主服務終端上輕輕一揮,RFID標簽就能完成身份識別,然后根據事先設定的用戶需要,篩選、提供繳費通知、銀行貸款、天氣預報、社區活動、旅游信息、預約繳費、公積金查詢等多種信息服務。如果來不及現場閱讀,居民還可選擇電子郵件、信息便箋、手機或交互電視等多種渠道,系統會把所需信息發送到指定終端,“總之一句話,是信息圍著人轉,而不是相反”。
張毅斌表示,以往社區信息服務的概念總囿于線上服務,存在內容冗雜、終端不統一等問題。電子標簽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信息服務模式——可攜帶的信息。居民憑一卡漫游信息網絡,享受“干凈”的個性化服務,還可把所需信息隨身“帶走”,“不僅如此,將來用戶憑電子標簽,還可充分享受公益性服務信息和豐富的商業服務信息。”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50多座地鐵站臺中的“維絡城隨宜行”就是這種新型信息服務的雛形,市民手持維絡城卡,輕輕一揮,就可獲得折扣優惠、生活咨詢、展覽介紹等信息。
記者獲悉,電子標簽式社區信息服務將在普陀區長風街道、長壽路街道先行試點。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論壇間歇,舉行了數字社區應用展示參觀交流
數字化家庭讓信息服務觸手可得
“數字化家庭將讓個性化信息服務觸手可得。”顧君忠教授描繪未來數字化家庭時說,這是一個打通所有家庭信息服務的智能化平臺,“小到水電抄表系統、IPTV,大到小區燈光控制、安保系統,都將通過一個統一出口為民服務。”
顧君忠是上海信息家電行業協會數字家庭專業委員會主任,按照他的設想,數字化家庭將通過兩個聯結打造完美家居生活。一是對內聯結居室內所有電器設備,讓它們“芯芯”相印。“比如,這個月的水電要抄表了,就不用翻箱倒柜,一個按鍵,所有信息即時顯現。”另一個是對外與互聯網搭上線。用戶手持無線終端,就可自由掌控家中信息。“比如,一旦發生煤氣泄漏、小偷入室等突發事件,系統會第一時間向用戶報警,并與物業保安聯網。用戶出門在外,如果不放心家中小孩,還可通過無線視頻隨時了解房間里的情形。”
顧君忠教授坦言,目前數字化家庭還處于藍圖階段,但從技術角度來說,實現的難度并不大,“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拆除產業鏈上的樊籬,整合通信運營方、設備供應商、智能化小區建設方、內容服務方等諸多環節。”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時,社區信息服務有什么用武之地?顧教授透露,他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定位信息服務系統,它可通過手機芯片,準確感知游客的位置,據此提供周圍的展會信息、旅游路線等多種服務。
各方努力共建數字化社區
對于數字化社區建設,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會長李智平認為,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社區居民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李智平說,社區信息化是一項集多方之力的系統工程,政府的引導尤其不可或缺。他建議,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財政投入,保障社區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益信息。同時,通過公共政策設計,整合各方資源,增強社區信息服務內容的吸引力。
李智平表示,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要為政府與企業之間搭建平臺,推動企業從一個兩個的應用服務入手,循序漸進增進便民信息服務。
關于社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李智平認為,這也要依靠居民逐步養成“充分運用網絡、不斷追求新的精神生活,以及付費購買服務”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