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信息化是扭轉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關鍵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加入WTO以后,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很快,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重一直居高不下。在經濟發展的今天,有幾件事值得關注,其中一件就是貿易順差,而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制造業產品的出口。我們看到,我國制造業在大部分行業中還處于行業的低端,盡管產業很大,但是利潤不高,競爭力不強,大而不強。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加快制造行業信息技術的應用。
應當看到,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各個制造行業,從設計、生產、管理、銷售到服務,從提高產業結構的高度,提高企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到開拓市場,做好售后服務,都和制造業信息化有關。因此,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是制造業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一個關鍵環節。
我們認為,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重在把握規律,講求實效。
首先,制造業信息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很多行業和很多領域都已經有成熟的經驗,這些經驗,正在總結并上升為規律。所以,中國的制造業一定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以推動制造業加快由大變強。
當然,規律本身有著各種特定主題的規律,比如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其它的ERP等。但這其中也有不同類型行業的規律,例如在制造業里面,服裝行業的信息化和鋼鐵行業的信息化有著不同的規律和不同的特征。雖然這是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實際上,各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有著自己不同的特征和規律,所以不要盲目,要冷靜地去總結,去思考,按照規律來辦事。
其次,規律本身是一般性,但是具體到某一個行業和企業,具體到中國的特殊情況,它有它的特殊性。教科書反映的一般的規律,自然有其重要意義,但是拿教科書來辦事是永遠不夠的。所以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各個行業、各個企業、各個地區本身實際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按照規律總結出來的發展階段和發展路徑,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走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第三,要把一般規律和具體情況結合起來,它的核心就是要有效,不是概念,把“效”放在第一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把提高企業的效益放在第一位。
現在,制造業信息化在中國的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程,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我們光學習還不夠,還要通過創新,通過加速發展走在前沿,把制造業做大做強。因此更要把握機遇。
世界發達國家大體上處于工業化后期,或者說已經進入信息社會,而我國大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對于信息化,中國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到2020年前后,能夠走向前期的后段或者中期的前段。如何在這個工業化向信息化轉型的時代加快發展速度,是我們制造業信息化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現在,這個時代的第一個趨勢和變化是經濟的全球化,就是跨國公司的生產在全球布局的變化。產業結構的全球布局是我們制造領域要高度關注的事情。我們一些行業的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面臨全球產業新動向的挑戰,例如勞動力成本在提高,人民幣在升值。針對這樣的新動向,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彌補由于勞動力成本提升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已經證明,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所以我們要高度關注由此帶來的對信息技術、制造業信息化的新的需求。
第二個方面,在這樣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節能、環保和自動化相互促進、相互推進。環保、節能和自動化構成一個相互連接、相互支撐的關系。因為制造業是中國能耗、物耗最主要的領域,如何降低能耗,減少污染,信息技術在這方面正扮演著重要角色。
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對制造業還帶來了更多更廣泛的挑戰。制造業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變化,這里既有研究、開發、創新在網絡環境下虛擬的顆粒組織對創新帶來的影響,也有像RFID無處不在的網絡對銷售和服務帶來的影響,也有電子商務和上述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對我們所謂的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網絡化制造帶來的新影響。
只有充分認識到制造業信息化的重要意義,把握規律,結合我們的國情、產情、行業情、地方情,講求實效,重視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務實地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就一定能夠加快改變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