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今日話題  >  正文

專家:物聯網上升為國家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二

作者:趙永新
來源:人民日報
日期:2009-11-26 08:51:12
摘要:記者日前赴無錫高新區,對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進行了專訪。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劉海濤: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03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總體組專家,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國家物聯網產業技術聯盟籌備組組長。
 

  物聯網正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視察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指出要迅速在無錫建立“傳感網中心”,或“感知中國”中心。 

  物聯網和傳感網是不是一回事?我國的物聯網在國際上處于怎樣的位置?如何才能避免“起大早趕晚集”的尷尬?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日前赴無錫高新區,對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進行了專訪。 

物聯網和傳感網是同一個東西,其精髓是“感知” 

  記者:我聽到這樣一種爭論,有人說物聯網比傳感網大,有人說傳感網比物聯網大。您怎樣理解? 

  劉海濤:傳感網是物物互聯、感知世界,從技術角度叫傳感網,從用戶和產業角度又叫物聯網。說物聯網比傳感網大,說傳感網比物聯網大,其實都不對。打個比方說,傳感網是學名,物聯網是俗名。 

  目前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正在從標準化的角度,給傳感網或物聯網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有望在年底前發布。 

  記者:從字面上看,物聯網就是物和物的互聯,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劉海濤:物和物、物和人簡單地互聯意義不大,比如把這杯水同我聯在一起,無多大意義。但是,如果通過感知告訴我這杯水的水溫、礦物質含量、是否有毒等,就非常有用。 

  換言之,物物互聯的精髓是感知。感知包括傳感器的信號采集、協同處理、智能組網,甚至信息服務,以達到控制、指揮的目的,否則就沒有意義。 

  記者:在物聯網出現之前,已經有手機網和互聯網,它們之間有何異同? 

  劉海濤:三者雖然都有一個“網”字,但其內涵和功能是不一樣的。移動通信網是信息傳輸的網絡,是人和人的互聯,是網絡中的“客流”系統;傳感網是物和物的互聯,是感知的網絡,是網絡中的“物流”系統;互聯網聯接的是虛擬的信息空間,是信息共享的網絡;而物聯網聯接的是現實的物理世界。這三者分別是信息傳輸的網絡、信息共享的網絡和信息感知的網絡。 

  記者:這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新詞匯“泛在網”,美國提出了“智慧地球”,指的是什么? 

  劉海濤:所謂“泛在網”,也就是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包括現在和未來的所有的網絡的互聯、互通和共融。“智慧地球”的核心,就是“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 

  “泛在網”也罷,“智慧地球”也好,其核心內容是物聯網。因為目前信息的傳輸和計算已不成問題,而信息的感知和獲取還是短腿。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時提出“感知中國”,可謂切中要害。 

物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和變革,可能要遠遠大于互聯網 

  記者:物聯網跟普通老百姓有什么關系? 

  劉海濤:物聯網廣泛應用于交通、家居、環保、政務、安保、消防、電網、食品安全和國防等各個行業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物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的影響和變革,可能要遠遠大于互聯網。 

  我們現在可以通過電子眼監測車流量、抓拍超速等,但是做不到安全預警。比如你在開車上橋時,是無法看到橋另一端情況的。如果這時候另一端有一個人在過馬路,就難免會發生交通事故;而如果我們在馬路下面安裝了傳感網,并與你車上的傳感網終端或手機相聯接,一旦有人過馬路,馬上就會通過傳感網告訴你,就能避免災難的發生。有人測算過,提前幾秒鐘剎車就可避免90%以上的交通事故,而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七八萬人。你想想看,如果能通過傳感網實現交通安全預警,將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在普通人生活中,在家中布置一些傳感網節點,把傳感器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結合,就可以實現遠程家居感知監控、老人健康監測,家里有沒有小偷進來、父母親身體情況怎么樣等信息,你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隨時準確地知道,并迅速采取相應措施。 

  記者:據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業務將是目前手機通信業務的30倍,成為一個數萬億級的巨無霸。將來的物聯網市場真有這么大嗎? 

  劉海濤:這并不是天方夜譚。以我國高速公路為例,據交通部預計,我國到2020年的高速公路投資將達2.6萬億元,如果借助物聯網把道路利用率提高10%,將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再以家居應用為例,一個家庭布設幾十個上百個傳感網終端或節點都不為過,但一個人不會隨身攜帶幾十部手機。除家庭之外,物聯網還有眾多的行業應用,其產業規模可能遠遠大于移動通信產業。 

  美國國防部在2000年的時候就把傳感網定為五大國防建設領域之一,僅在美墨邊境“虛擬柵欄”(就是防入侵傳感網)就計劃投入470億美元。物聯網的市場前景,由此可見一斑。 

  計算機的出現使信息處理獲得了質的飛躍,形成了信息技術第一次產業化浪潮,在我國催生了中關村(000931,股吧)園區;互聯網和移動網的發展使信息傳輸獲得了巨大提升,成為第二次產業化浪潮。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獲取技術的突破,將從虛擬信息空間、人人互聯發展到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為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提供更為豐富的需求源泉和強大的發展助力,從而掀起第三次產業化浪潮。物聯網作為以強大需求為牽引的前沿技術,將繼續推動計算機、手機、網絡產業的發展,并將使信息獲取出現革命性的變化。 

在物聯網技術浪潮中我國起了個大早,在國際標準制定上擁有主導話語權

  記者:在世界第一、第二次信息技術浪潮中,我國都落在了后面。而在物聯網技術浪潮中,我們起步算早的?

  劉海濤:在物聯網技術浪潮中我們與國際同步,具有同發優勢,處于同等水平,并做到部分領先。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是我國最早開展物聯網技術的單位。早在1999年,以江綿恒為所長的所領導班子就撥款40萬元,支持我們開始研發。同年,我們聯合中興通訊(000063,股吧),做出來一個演示版本,相繼得到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之后,我們得到了當時的國防科工委和科技部、工信部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聯合兄弟單位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

  2003年、2004年,我們與寧波市北侖區政府信息中心合作搞“動態北侖”。之后,北侖區又給了我們幾個產業化項目,對物聯網的初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后,上海機場(600009,股吧)、上海公安局等多家單位給了我們擴大應用的機會。

  記者:后來你們怎么會到無錫發展了呢?

  劉海濤:去年上半年,我到無錫跟市委書記楊衛澤面談。我的話剛說了一半,他就打斷我,興奮地講起物聯網如何在交通等領域應用,理解得很透。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無錫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合作成立中科院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一年多來研發進展非常順利,產業化推進很快。

  記者: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體現在哪里?

  劉海濤: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掌握標準。2005年我們就作為技術牽頭單位,在國標委下屬的信標委領導下,和標準化研究所合作推進國家傳感網的標準化工作,這要早于國際標準的啟動。在去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傳感網絡研究小組首屆大會上,由我們代表中國牽頭提出了整個傳感網的體系架構、產業的演進路線、協議站架構等,獲得一致通過。第二屆大會是在德國開的,其主要議題就是討論中國的系列提案。在此后的會議上,基本上都是由我國代表國際標準化組織做總體報告和特邀報告的。

  可以說,在標準化方向上我們具有舉足輕重的主導話語權。這在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史上是第一次。

  記者:應用方面我們做得怎么樣?

  劉海濤:我們已經在世博會和浦東機場布置防入侵傳感網,浦東機場的應用系統可以說是國際上應用規模最大的案例之一。在無錫已開始建設智能電網物聯網示范、市民中心物聯網應用示范、機場物聯網應用示范等。我們的智能交通物聯網的產品銷往美國等國家,多媒體傳感網產品也加載到歐洲的民用直升機上。

  前不久,國務院將傳感網和物聯網上升為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第二位。可以說,中國物聯網的春天來了。

  只有及早謀劃、集中攻克核心技術,才能避免“起大早、趕晚集”的尷尬局面

  記者:作為中國物聯網的先行者,您是否感到特別興奮?

  劉海濤:我一方面感到非常興奮,同時也非常著急,擔心中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自美國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在物聯網領域加快研發和工程化、規模化應用步伐,可以說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趕。目前在產業化方面,我們在國際上已經開始出現差距。以前大家都在睡覺,我們循規蹈矩是可以的;但是當全世界都醒來的時候,如果我們還是按部就班,就很有可能落后。

  記者:當前,我國的相關部門、研究機構和企業正紛紛出手、大力推進物聯網嗎?

  劉海濤:我國的物聯網看上去非常火爆,但在熱鬧的背后存在很大的隱憂。現在可以說是各自為戰,處于零、散、亂的狀態。

  記者:您認為當務之急是什么?

  劉海濤:在我看來,目前最要緊的,是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集中各方骨干力量,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在“規范”上下大力氣。

  規范的主要方面包括,健康的產業價值鏈、標準化體系、有關研發、應用項目的規范等等。

  目前正處于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的初始階段,快速突破規模產業化的瓶頸技術,搶占制高點,是最緊要的。用溫總理的話說,就是“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

  因此,相關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財力集中到“謀劃未來和攻破核心技術”上來。只有這樣,我國的物聯網事業才能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