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希望工程成就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公益品牌
摘要:20年希望工程成就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公益品牌  
                    
                        上海 2009-11-06(中國商業電訊)--今天,由中國青基會委托,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實施完成的“希望工程品牌影響力評估”系列報告在北京公布。 
此次評估從2009年8月開始,歷時3個月,先后對全國城市公眾、希望工程受助生、希望工程捐贈個人、希望工程捐贈法人、全國希望小學校長、全國希望工程實施縣(區)團委書記和有代表性的中國公益組織負責人等七類目標人群,分別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整個評估最終形成10項調查報告。
本次評估發現:20年來,希望工程為協助政府解決我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讀書難問題、改善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維護社會公平做出了顯著貢獻;希望工程自身的發展與轉型,成為國內民間非營利組織發育、成長的典范。從社會公益意識的啟蒙、普及,到民間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的訓練、培育,乃至機構管理的法制化、正規化,希望工程在推動當代公益文化發展方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希望工程不僅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希望工程還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希望工程為中國共青團成功地探索出了面向21世紀的公益化社會動員模式。
希望工程創立20年來,共募集資金56.7億元,援建了15940所希望小學,資助340多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本次調查還發現:與1997年希望工程評估結果相比,近12年來,希望工程持續保持了在國內公眾中的高知名度;社會各界對希望工程的參與率明顯提高;捐贈個人和捐贈法人對希望工程的捐贈額、滿意度和忠誠度等多項指標顯著增長。
(1) 92.2%的城市公眾知道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保持高知名度
(2) 此次評估中,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20個大中小城市的2048名公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2.2%的城市公眾知道希望工程,其中在省會城市的公眾知名度達到94.1%。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曾于1997年對29個省會城市的公眾進行調查,發現公眾知道希望工程的占93.9%。與12年前相比,今天希望工程繼續保持了穩定的高知名度。
希望工程發展歷史上曾經有很多重大活動和人物,調查發現,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希望工程的應急公益表現給公眾以深刻印象,知曉率達到72.8%,在各項活動和人物中排名第一;在捐贈法人中的知曉率達到六成,同樣排名第一。捐贈個人、受助生對此也有很高的知曉率。
對于希望工程的主要職能,調查發現只有6.3%的公眾表示不知道。認為希望工程主要是“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小學生”、“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和“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貧困地區教學條件”的人分別為68.0%、42.3%、25.5%。
從1998年就開始,希望工程適應國家義務教育推進的現實環境,開始戰略調整,不再面向社會大規模募捐救助失學兒童,希望小學建設和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逐漸成為希望工程的重點項目。但此次調查發現,“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小學生”給人的印象仍然相當普遍。報告認為,這表明希望工程早期大規模的社會動員影響深遠,至今不衰;另一方面也表明,希望工程長期堅持的經典項目(希望小學)和近年來重點投入的新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圓夢行動),成為公眾的關注點。
(3) 圍繞希望工程已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
(4) 在公眾心目中,希望工程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調查顯示,認為希望工程影響力大的公眾達到69.3%,其中15.4%的城市居民認為“影響力最大”,53.9%的人認為“影響力比較大”,只有2.0%的人表示“沒有影響力”。
評估報告指出,對希望工程影響力的評價沒有太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差異。這意味著希望工程的社會影響力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跨越不同階層和不同群體。恰恰正是這種全民共識,使得公眾對希望工程的認知和參與,都可以轉化為學習、接受和實踐公益文化的重要過程。
希望工程的影響力有多種體現。76.7%的公眾的認為,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71.4%公眾認為希望工程激發了公眾的公益意識;68.9%公眾認為是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的先行者;66.3%公眾認為希望工程開創了公民互助的公益平臺;64.7%公眾認可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品牌;56.8%公眾評價它為中國最成功的公益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希望工程的公眾和參加其他公益項目的公眾有明顯的重合度。統計結果表明,向希望工程捐贈的公眾參與“幫助福利院的老人或孩子”、“支教、支農等”、“義務獻血或義務植樹”等公益活動的比例,顯著高于未參與希望工程的群體。
報告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希望工程已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希望工程已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在接受評估訪談時表示,希望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是無數學生和學校;間接受益人群,是整個民族,包括資助者、參與者,“絕大多數中國人和企業的慈善公益洗禮,是從希望工程開始的”。
今天,中國城市公眾的公益意識及公益需求已極為普遍,95.1%的公眾認為中國需要公益事業。參與公益活動已經成為大部分城市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94.1%的城市公眾參加過志愿或公益活動,其中45.8%的人屬于自發、自愿的參與。
評估報告認為,雖然行政募捐和單位動員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和20年前相比,公益參與中的自愿比例已經有了巨大提升。我國公眾的公益參與,不僅正在自發化,而且也在日常化。
(5) 近七成捐贈個人對希望工程的管理運作表示滿意
(6) 城市居民參與并支持希望工程,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調查發現,62.6%的城市公眾曾向希望工程捐款。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公眾捐贈率達到69.9%,地級市為63.7%,縣級市為54.3%。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1997年的調查發現,省會城市公眾對希望工程的捐贈率為59.6%。對比前后兩次調查結果,顯示12年來省會城市的公眾捐款率大幅提高了10.3個百分點。
公眾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動機較為多元化,出于自己意愿主動捐款的占多數,達到73.1%。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所長康曉光教授1997年的調查顯示,希望工程的捐贈個人主動捐款率為68.4%。這說明12年來,捐贈個人的主動捐贈行為明顯增長,增幅達到4.7個百分點。
根據捐贈個人與希望工程的實際接觸經歷,近七成捐贈個人(68.0%)對希望工程的管理運作表示滿意。與12年前相比,滿意度提高了8.9個百分點。
捐贈人對希望工程的忠誠度同樣表現不俗,57.4%的捐贈個人向希望工程的捐款占到自己全部公益捐款的大部分或全部。超四成的捐贈法人(45.5%)把全部或大部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
(7) 超過八成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提高了共青團在青年中的影響力
(8) 評估報告發現,希望工程20年來的成就,離不開主管機構共青團中央的支持。希望工程未來的發展,同樣需要共青團組織的進一步支持。此次評估中,對全國301個希望工程實施縣的團縣委書記的調查發現,九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共青團需要更多像希望工程這樣的品牌,84.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推動希望工程健康發展需要共青團加大對希望工程的資源配置。
另一方面,希望工程也對共青團工作產生了一系列積極影響。超過八成的團縣委書記(81.5%)認為,希望工程的實施提高了共青團在青年中的影響力,86.2%的團縣委書記還認為共青團應繼續將希望工程作為服務青少年的有效渠道。希望工程對共青團的影響表現在五方面:
一、對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影響:調查發現,希望工程實施縣的團委書記在2008年,平均有四分之一的工作量與希望工程有關,80%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從事希望工程給他們帶來了成就感,72.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幫助他們贏得了社會尊重。希望工程已成為團縣委書記已的一種正面激勵,而不是枯燥負擔。
二、對基層團組織工作方式的影響:65.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已成為團組織基層工作的強有力抓手。希望工程與共青團的結合如此緊密,以至于88.9%團委書記認為實施希望工程是共青團份內的事,多達九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共青團需要更多像希望工程這樣的品牌。
三、對基層團組織工作環境的影響:基層團組織普遍缺乏資源,工作條件十分困難,實現服務青年的目標面臨很多障礙。而調查顯示,84.6%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是共青團吸引社會資源的有效渠道;高達98.3%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實施希望工程,對共青團贏得地方黨政的更多重視有幫助。
四、對共青團形象的影響:近八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提升了共青團在地方上的形象(79.5%),還有85.2%的人直接表示,希望工程擴大了共青團的影響力。希望工程的受助生和希望小學的校長,同樣給予了基層團組織一致好評。
五、對共青團發展方向的影響: 20年來,希望工程已成為中國助學類公益活動的代名詞,85.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的影響力為最大或比較大;多達75.2%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品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推進,公眾的公益需求日漸明顯,民間非營利組織,包括中國青基會這樣擁有政府背景的組織,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共青團組織也將因此具有多重身份,除了執政黨的青年組織這一傳統政治角色,一定會具有更豐富的公益職能。這一變化將使共青團能夠通過“潤物細無聲”方式,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實現服務青年,影響青年的使命。
(9) 希望小學建成后學校規格獲得提升
(10) 對全國126所希望小學校長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希望小學的捐建提高了學校規格。希望小學在受捐建前,中心小學比例為23.0%,受捐后達到27.8%,提高了4.8個百分點。
多達83.4%的希望小學校長認為,與其他公益項目相比,希望工程影響力比較大甚至最大。具體來說,81.7%的校長認為,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65.9%的人認為希望工程擴大了共青團的影響力,62.7%的人認為希望工程激發了公眾的公益意識。
在我國目前的各類公益活動中,67.5%的希望小學校長認為,以希望工程為代表的“救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成為我國做得最好的公益活動,這一比例高于扶貧(52.4%)和應對突發災害(43.7%)等其他公益活動。
(11) 希望工程影響受助生價值觀 80.6%受助生愿意出資或出力支持公益
(12)20年來,希望工程通過捐資助學的方式,已資助338萬多名大中小學生。此次對1567名希望工程受助生的隨機調查發現,希望工程的資助對受助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改善其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受助經歷提高了他們參與公益的意識。
本次調查發現,92.2%的受助生表示受資助的經歷,對自己之后參加公益活動有影響。其中,80.6%的受助生表示,自己以后也會出資或出力支持公益活動; 78.6%的人說感受到了捐贈人和社會的關愛;還有62.8%的人表示特別希望幫助別人。
希望工程明德獎學金獲得者孫瑋是一名受助生,她說:“希望工程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一年,正在甘肅參加西部服務計劃,為大西北的發展獻微薄之力,回報社會。雖說我收入不多,但我可以用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了,感謝希望工程對我的幫助。”
此外,77.6%的受助生表示希望工程的資助使自己感覺到了責任感,70.1%的人獲得學習費用避免失學,66.9%的受助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只有0.7%的人表示沒有什么影響。
事實上,希望工程受助生參加各種日常公益活動非常普遍。調查發現,83.4%的受助生曾向災區捐款、捐物,55.1%的人參加過義務獻血或義務植樹,41.7%的人幫助過福利院的老人或孩子。
廣西大學的受助生胡彩玲接受調查時說:“每個人都是被需要的,只要有機會肯定會點燃自己的小宇宙發光發熱,服務他人,照亮自己。這與其說是幫助別人,不如說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希望工程能提供一些志愿者之類的崗位給受資助的學生,那么自己的價值就得以體現了,這也是一種善行。”
與其他群體相比,希望工程的受助生對希望工程的影響力體驗最為深刻。95.5%的受助生認為希望工程與其他公益項目相比,影響力最大或比較大。其中,35.1%的受助生認為希望工程的影響力最大,60.4%的人表示影響力比較大。
有觀點認為,貧困是一種隱私,會有很多人忌諱公開自己接受資助的事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還是個案呢?此次調查發現,90.2%的希望工程受助生并不介意周圍的人知道自己接受資助,其中39%的人表示愿意公開,51.2%的人認為無所謂,順其自然。另外,因為接受資助而感覺在同學中低人一等的受助生為2.2%。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考慮到希望工程受助生數量龐大,即使是小概率,背后的實際人數也非常可觀。因此,如何尊重每一名受助生的個人感受,尊重其個人隱私,仍需施助方細致斟酌。
(13) 87.6%的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合作
(14) 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發現,87.6%的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的合作,61.8%的捐贈法人負責人認為,捐贈希望工程有助于提升企業文化。
此次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完成,少量訪問通過在線調查方式完成。受訪的法人單位來自中國青基會及各省級青基會登記的捐贈法人手機和固定電話。從8月31日到9月15日,共隨機撥打了1579家法人單位的電話,另有71家捐贈法人通過在線方式接受調查,最終成功接受訪問的有186家。受訪法人主要集中在年產值或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下的企業,包括國企、外企、民企,其中民營企業占51.6%。
(15) 重復捐贈率高:85.0%的希望工程捐贈法人多次捐贈
(16) 在希望工程的各項重大活動和人物中,六成捐贈法人(61.8%)知道希望工程2008抗震救災公益行動, 54.3%的捐贈法人知道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希望工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展的“1(家)+1助學行動”和“百萬愛心行動(一對一結對助學)”,也有51.6%和41.4%的法人知道。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所長康曉光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1(家)+1助學行動’和‘百萬愛心行動’的知曉度,雖然看來不那么高,但更能反映一些問題,畢竟這兩個活動都是十幾年前的,還有這么多人知道,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吸引和保持法人捐贈方面,希望工程成效顯著。85.0%捐贈過希望工程的法人曾向希望工程多次捐款。其中,捐贈2~5次的占43.3%,6~10次的占19.7%,捐贈10次以上的占22.0%。
康曉光認為,這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大的捐方決定捐贈什么項目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方面權衡。如果初次捐款效果比較好,他們還會繼續捐。有85%的法人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說明捐方對希望工程的忠誠度很高,同時也說明希望工程在項目執行上很不錯,能獲得捐方認可。
北京東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曾在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向希望工程捐款150萬元,建立一所希望小學。之后他們又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該公司副董事長殷保紅表示,他們去年五月成立專項基金,專用于教育捐助。
“我們設立基金進行捐款的最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真正幫助貧困孩子獲得同等受教育機會,是履行社會責任,而不是獲得收益。當然,我們也希望這能對企業品牌有所影響,但宣傳并不是我們考慮捐款的主要動機。” 殷保紅這樣認為。
此次調查也顯示,82.3%的捐贈法人表示,選擇希望工程的最主要原因是“履行社會責任”,還有37.1%的捐贈法人是因為“認同希望工程的使命”。此外,只有11.3%的捐贈法人認為捐贈行為能有助于市場推廣,出于免稅原因而捐贈的法人只有5.4%。
(17) 大額捐贈多:法人捐贈額度十年來顯著增長
(18) 在希望工程的眾多具體項目中,捐贈法人參與最多的前三個分別是希望小學(55.4%)、資助貧困地區失學中小學生(50.0%)和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圓夢行動(40.9%)。
法人捐贈的額度近十年來增長極為明顯。四成捐贈法人(40.1%)對希望工程最近的一筆捐贈金額在10萬元以上,7.7%的法人捐款額在100萬元以上。大額捐贈的比例與10年前相比,已明顯增長。
康曉光1997年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發現,在1989年到1996年之間,一次性捐款規模在11萬到100萬元之間的比例為29.5%,100萬元以上只占4.2%。
(19) 忠誠度高:超四成捐贈法人的全部或大部分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
(20) 本次調查發現,捐贈法人與希望工程的合作比較持久,捐贈比較集中。四分之三的捐贈法人參與希望工程超過3年。其中,35.5%的法人參與希望工程活動3到5年,27.4%的法人是6到10年,9.1%的法人超過10年。
值得注意的是,超四成捐贈希望工程的法人(45.5%)把全部或大部分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還有22.4%的法人捐出了全部公益捐贈的一半,另外32.1%的法人對希望工程捐贈不足一半。
迪士尼公司上海迪士尼項目政府事務部主管殷麗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該公司的善款很大部分捐給了希望工程。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們想到的第一個捐贈機構就是希望工程的實施者中國青基會。
“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做一些事情,我們很相信他們。”殷麗錦告訴記者,至今,迪士尼公司已先后向中國青基會捐贈四次,今后五年內還會繼續合作。“我們還會發動所有與我們合作的中國授權商,一起做慈善。他們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而且數量龐大。要知道,迪士尼公司有70%的采購任務是在中國完成的。”
此次調查也顯示,中國青基會在維系捐贈方的忠誠度方面表現不俗,五成(49.7%)希望工程的捐贈法人表示,今后還將繼續捐贈中國青基會。這一比例遠遠超出法人單位對其他公益機構的捐贈意向。
(21) 滿意度高:超八成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的合作
(22)本次調查顯示,87.6%的捐贈法人對與希望工程的合作滿意。其中,39.8%的捐贈法人表示“非常滿意”,47.8%的捐贈法人“比較滿意”。
捐贈法人對希望工程的滿意度高,與希望工程對企業發展的積極意義有關。調查中,61.8%的法人單位負責人表示,捐贈希望工程有助于提升企業文化;44.6%的法人認為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17.7%的法人表示,捐贈希望工程帶來了更多的政府支持;11.3%的法人在捐贈希望工程后,營銷業績有所上升。
康曉光認為,企業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他們肯定會考慮公司利益、形象。很多企業都發現,參加大型公益活動也能得到宣傳,而且這個宣傳效果不比做廣告差,同時還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改善與政府的關系等等。這是利己利他的好事,也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23) 機構形象不清晰 希望工程的公共參與有待提高
(24) 本次評估調查也發現,希望工程本身的知名度遠遠超出其發起機構中國青基會,機構形象不清晰已成為一大問題與挑戰。盡管中國青基會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非營利組織,但在城市公眾看來,它還是充滿濃厚的政府色彩。54.3%的公眾把中國青基會誤作“政府部門”,正確識別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人只占33.6%,另外12.1%的人表示“不清楚”。
事實上,希望工程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優勢是其脫胎于體制內部的身份,尤其是獲得了共青團系統的巨大支持。公眾對中國青基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希望工程體制“雙重性”的一種反映,也是對希望工程從起步到運行至今所處特定歷史背景與制度環境的一種反映。
近年來,希望工程新推出眾多升級項目,包括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快樂電影等,但評估發現各個群體對此認知率普遍較低。除了項目推廣力度不夠,也可能與近10年來希望工程的募捐重點轉向法人募捐有關,對公眾的宣傳力度有所減弱。希望工程在未來如何加強公共參與,也是一大挑戰。
20年來,中國公益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希望工程一枝獨秀的局面正在改變,怎樣保持自己的影響力,怎樣適應其他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的競爭,將是希望工程和中國青基會的長期課題。
                    
                此次評估從2009年8月開始,歷時3個月,先后對全國城市公眾、希望工程受助生、希望工程捐贈個人、希望工程捐贈法人、全國希望小學校長、全國希望工程實施縣(區)團委書記和有代表性的中國公益組織負責人等七類目標人群,分別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整個評估最終形成10項調查報告。
本次評估發現:20年來,希望工程為協助政府解決我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青少年讀書難問題、改善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維護社會公平做出了顯著貢獻;希望工程自身的發展與轉型,成為國內民間非營利組織發育、成長的典范。從社會公益意識的啟蒙、普及,到民間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的訓練、培育,乃至機構管理的法制化、正規化,希望工程在推動當代公益文化發展方面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希望工程不僅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希望工程還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希望工程為中國共青團成功地探索出了面向21世紀的公益化社會動員模式。
希望工程創立20年來,共募集資金56.7億元,援建了15940所希望小學,資助340多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本次調查還發現:與1997年希望工程評估結果相比,近12年來,希望工程持續保持了在國內公眾中的高知名度;社會各界對希望工程的參與率明顯提高;捐贈個人和捐贈法人對希望工程的捐贈額、滿意度和忠誠度等多項指標顯著增長。
(1) 92.2%的城市公眾知道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保持高知名度
(2) 此次評估中,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20個大中小城市的2048名公眾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2.2%的城市公眾知道希望工程,其中在省會城市的公眾知名度達到94.1%。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曾于1997年對29個省會城市的公眾進行調查,發現公眾知道希望工程的占93.9%。與12年前相比,今天希望工程繼續保持了穩定的高知名度。
希望工程發展歷史上曾經有很多重大活動和人物,調查發現,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希望工程的應急公益表現給公眾以深刻印象,知曉率達到72.8%,在各項活動和人物中排名第一;在捐贈法人中的知曉率達到六成,同樣排名第一。捐贈個人、受助生對此也有很高的知曉率。
對于希望工程的主要職能,調查發現只有6.3%的公眾表示不知道。認為希望工程主要是“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小學生”、“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和“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貧困地區教學條件”的人分別為68.0%、42.3%、25.5%。
從1998年就開始,希望工程適應國家義務教育推進的現實環境,開始戰略調整,不再面向社會大規模募捐救助失學兒童,希望小學建設和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逐漸成為希望工程的重點項目。但此次調查發現,“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小學生”給人的印象仍然相當普遍。報告認為,這表明希望工程早期大規模的社會動員影響深遠,至今不衰;另一方面也表明,希望工程長期堅持的經典項目(希望小學)和近年來重點投入的新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圓夢行動),成為公眾的關注點。
(3) 圍繞希望工程已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
(4) 在公眾心目中,希望工程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調查顯示,認為希望工程影響力大的公眾達到69.3%,其中15.4%的城市居民認為“影響力最大”,53.9%的人認為“影響力比較大”,只有2.0%的人表示“沒有影響力”。
評估報告指出,對希望工程影響力的評價沒有太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差異。這意味著希望工程的社會影響力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跨越不同階層和不同群體。恰恰正是這種全民共識,使得公眾對希望工程的認知和參與,都可以轉化為學習、接受和實踐公益文化的重要過程。
希望工程的影響力有多種體現。76.7%的公眾的認為,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71.4%公眾認為希望工程激發了公眾的公益意識;68.9%公眾認為是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的先行者;66.3%公眾認為希望工程開創了公民互助的公益平臺;64.7%公眾認可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品牌;56.8%公眾評價它為中國最成功的公益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希望工程的公眾和參加其他公益項目的公眾有明顯的重合度。統計結果表明,向希望工程捐贈的公眾參與“幫助福利院的老人或孩子”、“支教、支農等”、“義務獻血或義務植樹”等公益活動的比例,顯著高于未參與希望工程的群體。
報告指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希望工程已成為我國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希望工程已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富于同情心的社會群體。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在接受評估訪談時表示,希望工程的直接受益者,是無數學生和學校;間接受益人群,是整個民族,包括資助者、參與者,“絕大多數中國人和企業的慈善公益洗禮,是從希望工程開始的”。
今天,中國城市公眾的公益意識及公益需求已極為普遍,95.1%的公眾認為中國需要公益事業。參與公益活動已經成為大部分城市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94.1%的城市公眾參加過志愿或公益活動,其中45.8%的人屬于自發、自愿的參與。
評估報告認為,雖然行政募捐和單位動員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和20年前相比,公益參與中的自愿比例已經有了巨大提升。我國公眾的公益參與,不僅正在自發化,而且也在日常化。
(5) 近七成捐贈個人對希望工程的管理運作表示滿意
(6) 城市居民參與并支持希望工程,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調查發現,62.6%的城市公眾曾向希望工程捐款。直轄市、省會城市等大城市公眾捐贈率達到69.9%,地級市為63.7%,縣級市為54.3%。
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1997年的調查發現,省會城市公眾對希望工程的捐贈率為59.6%。對比前后兩次調查結果,顯示12年來省會城市的公眾捐款率大幅提高了10.3個百分點。
公眾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動機較為多元化,出于自己意愿主動捐款的占多數,達到73.1%。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所長康曉光教授1997年的調查顯示,希望工程的捐贈個人主動捐款率為68.4%。這說明12年來,捐贈個人的主動捐贈行為明顯增長,增幅達到4.7個百分點。
根據捐贈個人與希望工程的實際接觸經歷,近七成捐贈個人(68.0%)對希望工程的管理運作表示滿意。與12年前相比,滿意度提高了8.9個百分點。
捐贈人對希望工程的忠誠度同樣表現不俗,57.4%的捐贈個人向希望工程的捐款占到自己全部公益捐款的大部分或全部。超四成的捐贈法人(45.5%)把全部或大部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
(7) 超過八成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提高了共青團在青年中的影響力
(8) 評估報告發現,希望工程20年來的成就,離不開主管機構共青團中央的支持。希望工程未來的發展,同樣需要共青團組織的進一步支持。此次評估中,對全國301個希望工程實施縣的團縣委書記的調查發現,九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共青團需要更多像希望工程這樣的品牌,84.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推動希望工程健康發展需要共青團加大對希望工程的資源配置。
另一方面,希望工程也對共青團工作產生了一系列積極影響。超過八成的團縣委書記(81.5%)認為,希望工程的實施提高了共青團在青年中的影響力,86.2%的團縣委書記還認為共青團應繼續將希望工程作為服務青少年的有效渠道。希望工程對共青團的影響表現在五方面:
一、對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影響:調查發現,希望工程實施縣的團委書記在2008年,平均有四分之一的工作量與希望工程有關,80%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從事希望工程給他們帶來了成就感,72.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幫助他們贏得了社會尊重。希望工程已成為團縣委書記已的一種正面激勵,而不是枯燥負擔。
二、對基層團組織工作方式的影響:65.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已成為團組織基層工作的強有力抓手。希望工程與共青團的結合如此緊密,以至于88.9%團委書記認為實施希望工程是共青團份內的事,多達九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共青團需要更多像希望工程這樣的品牌。
三、對基層團組織工作環境的影響:基層團組織普遍缺乏資源,工作條件十分困難,實現服務青年的目標面臨很多障礙。而調查顯示,84.6%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是共青團吸引社會資源的有效渠道;高達98.3%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實施希望工程,對共青團贏得地方黨政的更多重視有幫助。
四、對共青團形象的影響:近八成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提升了共青團在地方上的形象(79.5%),還有85.2%的人直接表示,希望工程擴大了共青團的影響力。希望工程的受助生和希望小學的校長,同樣給予了基層團組織一致好評。
五、對共青團發展方向的影響: 20年來,希望工程已成為中國助學類公益活動的代名詞,85.1%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的影響力為最大或比較大;多達75.2%的團縣委書記認為希望工程是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品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推進,公眾的公益需求日漸明顯,民間非營利組織,包括中國青基會這樣擁有政府背景的組織,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共青團組織也將因此具有多重身份,除了執政黨的青年組織這一傳統政治角色,一定會具有更豐富的公益職能。這一變化將使共青團能夠通過“潤物細無聲”方式,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實現服務青年,影響青年的使命。
(9) 希望小學建成后學校規格獲得提升
(10) 對全國126所希望小學校長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希望小學的捐建提高了學校規格。希望小學在受捐建前,中心小學比例為23.0%,受捐后達到27.8%,提高了4.8個百分點。
多達83.4%的希望小學校長認為,與其他公益項目相比,希望工程影響力比較大甚至最大。具體來說,81.7%的校長認為,希望工程喚起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65.9%的人認為希望工程擴大了共青團的影響力,62.7%的人認為希望工程激發了公眾的公益意識。
在我國目前的各類公益活動中,67.5%的希望小學校長認為,以希望工程為代表的“救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成為我國做得最好的公益活動,這一比例高于扶貧(52.4%)和應對突發災害(43.7%)等其他公益活動。
(11) 希望工程影響受助生價值觀 80.6%受助生愿意出資或出力支持公益
(12)20年來,希望工程通過捐資助學的方式,已資助338萬多名大中小學生。此次對1567名希望工程受助生的隨機調查發現,希望工程的資助對受助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改善其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受助經歷提高了他們參與公益的意識。
本次調查發現,92.2%的受助生表示受資助的經歷,對自己之后參加公益活動有影響。其中,80.6%的受助生表示,自己以后也會出資或出力支持公益活動; 78.6%的人說感受到了捐贈人和社會的關愛;還有62.8%的人表示特別希望幫助別人。
希望工程明德獎學金獲得者孫瑋是一名受助生,她說:“希望工程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一年,正在甘肅參加西部服務計劃,為大西北的發展獻微薄之力,回報社會。雖說我收入不多,但我可以用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了,感謝希望工程對我的幫助。”
此外,77.6%的受助生表示希望工程的資助使自己感覺到了責任感,70.1%的人獲得學習費用避免失學,66.9%的受助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只有0.7%的人表示沒有什么影響。
事實上,希望工程受助生參加各種日常公益活動非常普遍。調查發現,83.4%的受助生曾向災區捐款、捐物,55.1%的人參加過義務獻血或義務植樹,41.7%的人幫助過福利院的老人或孩子。
廣西大學的受助生胡彩玲接受調查時說:“每個人都是被需要的,只要有機會肯定會點燃自己的小宇宙發光發熱,服務他人,照亮自己。這與其說是幫助別人,不如說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希望工程能提供一些志愿者之類的崗位給受資助的學生,那么自己的價值就得以體現了,這也是一種善行。”
與其他群體相比,希望工程的受助生對希望工程的影響力體驗最為深刻。95.5%的受助生認為希望工程與其他公益項目相比,影響力最大或比較大。其中,35.1%的受助生認為希望工程的影響力最大,60.4%的人表示影響力比較大。
有觀點認為,貧困是一種隱私,會有很多人忌諱公開自己接受資助的事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還是個案呢?此次調查發現,90.2%的希望工程受助生并不介意周圍的人知道自己接受資助,其中39%的人表示愿意公開,51.2%的人認為無所謂,順其自然。另外,因為接受資助而感覺在同學中低人一等的受助生為2.2%。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考慮到希望工程受助生數量龐大,即使是小概率,背后的實際人數也非常可觀。因此,如何尊重每一名受助生的個人感受,尊重其個人隱私,仍需施助方細致斟酌。
(13) 87.6%的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合作
(14) 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發現,87.6%的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的合作,61.8%的捐贈法人負責人認為,捐贈希望工程有助于提升企業文化。
此次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完成,少量訪問通過在線調查方式完成。受訪的法人單位來自中國青基會及各省級青基會登記的捐贈法人手機和固定電話。從8月31日到9月15日,共隨機撥打了1579家法人單位的電話,另有71家捐贈法人通過在線方式接受調查,最終成功接受訪問的有186家。受訪法人主要集中在年產值或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下的企業,包括國企、外企、民企,其中民營企業占51.6%。
(15) 重復捐贈率高:85.0%的希望工程捐贈法人多次捐贈
(16) 在希望工程的各項重大活動和人物中,六成捐贈法人(61.8%)知道希望工程2008抗震救災公益行動, 54.3%的捐贈法人知道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希望工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展的“1(家)+1助學行動”和“百萬愛心行動(一對一結對助學)”,也有51.6%和41.4%的法人知道。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的所長康曉光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1(家)+1助學行動’和‘百萬愛心行動’的知曉度,雖然看來不那么高,但更能反映一些問題,畢竟這兩個活動都是十幾年前的,還有這么多人知道,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吸引和保持法人捐贈方面,希望工程成效顯著。85.0%捐贈過希望工程的法人曾向希望工程多次捐款。其中,捐贈2~5次的占43.3%,6~10次的占19.7%,捐贈10次以上的占22.0%。
康曉光認為,這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大的捐方決定捐贈什么項目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和多方面權衡。如果初次捐款效果比較好,他們還會繼續捐。有85%的法人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說明捐方對希望工程的忠誠度很高,同時也說明希望工程在項目執行上很不錯,能獲得捐方認可。
北京東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曾在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向希望工程捐款150萬元,建立一所希望小學。之后他們又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該公司副董事長殷保紅表示,他們去年五月成立專項基金,專用于教育捐助。
“我們設立基金進行捐款的最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真正幫助貧困孩子獲得同等受教育機會,是履行社會責任,而不是獲得收益。當然,我們也希望這能對企業品牌有所影響,但宣傳并不是我們考慮捐款的主要動機。” 殷保紅這樣認為。
此次調查也顯示,82.3%的捐贈法人表示,選擇希望工程的最主要原因是“履行社會責任”,還有37.1%的捐贈法人是因為“認同希望工程的使命”。此外,只有11.3%的捐贈法人認為捐贈行為能有助于市場推廣,出于免稅原因而捐贈的法人只有5.4%。
(17) 大額捐贈多:法人捐贈額度十年來顯著增長
(18) 在希望工程的眾多具體項目中,捐贈法人參與最多的前三個分別是希望小學(55.4%)、資助貧困地區失學中小學生(50.0%)和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圓夢行動(40.9%)。
法人捐贈的額度近十年來增長極為明顯。四成捐贈法人(40.1%)對希望工程最近的一筆捐贈金額在10萬元以上,7.7%的法人捐款額在100萬元以上。大額捐贈的比例與10年前相比,已明顯增長。
康曉光1997年對希望工程捐贈法人的調查發現,在1989年到1996年之間,一次性捐款規模在11萬到100萬元之間的比例為29.5%,100萬元以上只占4.2%。
(19) 忠誠度高:超四成捐贈法人的全部或大部分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
(20) 本次調查發現,捐贈法人與希望工程的合作比較持久,捐贈比較集中。四分之三的捐贈法人參與希望工程超過3年。其中,35.5%的法人參與希望工程活動3到5年,27.4%的法人是6到10年,9.1%的法人超過10年。
值得注意的是,超四成捐贈希望工程的法人(45.5%)把全部或大部分公益捐贈投向希望工程。還有22.4%的法人捐出了全部公益捐贈的一半,另外32.1%的法人對希望工程捐贈不足一半。
迪士尼公司上海迪士尼項目政府事務部主管殷麗錦,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該公司的善款很大部分捐給了希望工程。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們想到的第一個捐贈機構就是希望工程的實施者中國青基會。
“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做一些事情,我們很相信他們。”殷麗錦告訴記者,至今,迪士尼公司已先后向中國青基會捐贈四次,今后五年內還會繼續合作。“我們還會發動所有與我們合作的中國授權商,一起做慈善。他們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而且數量龐大。要知道,迪士尼公司有70%的采購任務是在中國完成的。”
此次調查也顯示,中國青基會在維系捐贈方的忠誠度方面表現不俗,五成(49.7%)希望工程的捐贈法人表示,今后還將繼續捐贈中國青基會。這一比例遠遠超出法人單位對其他公益機構的捐贈意向。
(21) 滿意度高:超八成捐贈法人滿意與希望工程的合作
(22)本次調查顯示,87.6%的捐贈法人對與希望工程的合作滿意。其中,39.8%的捐贈法人表示“非常滿意”,47.8%的捐贈法人“比較滿意”。
捐贈法人對希望工程的滿意度高,與希望工程對企業發展的積極意義有關。調查中,61.8%的法人單位負責人表示,捐贈希望工程有助于提升企業文化;44.6%的法人認為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17.7%的法人表示,捐贈希望工程帶來了更多的政府支持;11.3%的法人在捐贈希望工程后,營銷業績有所上升。
康曉光認為,企業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他們肯定會考慮公司利益、形象。很多企業都發現,參加大型公益活動也能得到宣傳,而且這個宣傳效果不比做廣告差,同時還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改善與政府的關系等等。這是利己利他的好事,也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23) 機構形象不清晰 希望工程的公共參與有待提高
(24) 本次評估調查也發現,希望工程本身的知名度遠遠超出其發起機構中國青基會,機構形象不清晰已成為一大問題與挑戰。盡管中國青基會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民間非營利組織,但在城市公眾看來,它還是充滿濃厚的政府色彩。54.3%的公眾把中國青基會誤作“政府部門”,正確識別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人只占33.6%,另外12.1%的人表示“不清楚”。
事實上,希望工程能夠取得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優勢是其脫胎于體制內部的身份,尤其是獲得了共青團系統的巨大支持。公眾對中國青基會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希望工程體制“雙重性”的一種反映,也是對希望工程從起步到運行至今所處特定歷史背景與制度環境的一種反映。
近年來,希望工程新推出眾多升級項目,包括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快樂電影等,但評估發現各個群體對此認知率普遍較低。除了項目推廣力度不夠,也可能與近10年來希望工程的募捐重點轉向法人募捐有關,對公眾的宣傳力度有所減弱。希望工程在未來如何加強公共參與,也是一大挑戰。
20年來,中國公益事業獲得長足發展。希望工程一枝獨秀的局面正在改變,怎樣保持自己的影響力,怎樣適應其他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的競爭,將是希望工程和中國青基會的長期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