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術悄然改變醫院 三大問題待解
作者:醫藥經濟報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7-31 10:21:41
摘要:除了條形碼技術,RFID射頻識別科技、醫護移動信息系統等也已經在不少三甲醫院有所使用,讓醫院管理者享受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
用條碼技術來進行藥房的出入庫盤點、進行藥品跟蹤,用RFID射頻識別科技來防止新生兒在醫院被盜,用醫療垃圾監測系統來進行醫療垃圾管理……這些已經在部分三甲醫院使用的“新式武器”,正悄然改變著醫院的現代化管理水平,讓醫院管理者充分享受到了信息化時代的便捷。
提高管理效率
在醫院護理、醫護信息管理、藥品管理等醫療工作流程中,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正在得到不斷的推廣和應用,為提高醫院的管理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條形碼技術在醫療垃圾管理中的應用為例。醫療垃圾管理不僅僅涉及垃圾的分類、交接、轉運等方面,更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傳統的手工處理方式不僅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和交叉感染,也無法追蹤某些特殊醫療垃圾,分科室、分地域、分類型、分時段、分人員地統計醫療垃圾的數量、重量和成本更無從談起。
2006年,北京友誼醫院實施了醫療垃圾管理信息系統,這套系統利用醫院現有的PC終端和條形碼技術完成醫療垃圾的標識工作;各護士站配備RFID標識裝置,完成護士與運輸工人的交接;醫療垃圾周轉站配備PC終端、電子秤、條形碼掃描槍、RFID標識裝置和打印機,完成醫療垃圾的稱重和交接工作。為避免交叉感染,醫療垃圾的交接采用了非接觸識別技術。同時與死亡病例管理系統、院內感染管理系統和傳染病管理系統交互信息。該醫院曾經在某個周六收治了一名狂犬病患者,當時診斷不清,在治療時,一名護士不慎被該患者的輸液針刺傷,周一該患者診斷明確,轉傳染病醫院不久死亡。通過醫療垃圾管理系統追蹤發現,該病房周六生成的銳器類醫療垃圾仍留在病房,立即進行了處理。
不僅是醫療垃圾的管理,在藥品跟蹤與庫存管理,患者管理與跟蹤、耗材管理等方面,條形碼技術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杭州邵逸夫醫院在該院的檢驗科管理中,北京天壇醫院在該院的貴重耗材管理上,均利用了條形碼技術,其所需的硬件設備僅是一臺Zebra移動或者桌面打印設備,后臺系統則借助醫院HIS提供相應支持。
除了條形碼技術,RFID射頻識別科技、醫護移動信息系統等也已經在不少三甲醫院有所使用,讓醫院管理者享受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此外,一些特殊設計也更加符合醫療行業的需求,用于病人身份識別的腕帶可能成為院內感染的隱患,目前斑馬技術公司研發的抗菌型腕帶已經在醫院應用,其抗菌時間可達12天。
三大問題待解
這些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醫院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硬件改造和購置以及軟件系統的升級與兼容性改善,也讓一些醫院面臨資金的困擾。一項在488家醫院進行的統計數據表明,有54.30%的醫院把缺乏充分的資金支持列為信息化發展障礙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中,大于500萬元的醫院占28.81%,小于200萬元的醫院占52.46%。其中,三級醫院的信息化投入主要集中在2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亦有4.92%的醫院投入高于2000萬元;三級以下醫院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200萬元以下,其中50萬元以下的占比約為16.63%。
此外,信息化技術發展不平衡也是問題之一。地域和醫院級別不同,信息化投入差異也非常大。在這項不完全統計中,如果以每床位累計信息化投入計算,三級醫院的投入明顯高于二級和一級醫院;華東和華南相對投入較高,上海、浙江和廣東分列前三位,中、西北部則比較低,其中,上海平均每床投入資金是甘肅的3.26倍。
記者了解到,在《2003~2010年全國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曾提出,醫院每年應將收入的1%~3%用于信息化建設。但業內人士透露,很多醫院并不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新的醫改方案中提出要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將會促使醫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逐步上漲。
復合型人才缺乏也是阻礙醫院信息技術發展的另一大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醫療衛生機構缺乏業務和信息全面熟悉的復合型技術人員,醫療衛生工作者對于IT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整體偏低。一個經典案例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羅退休后,院方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信息中心主任,雖然招聘信息引起了轟動,但不僅報名者寥寥,院方也未能從中挑出合適人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韜曾分析認為,高校沒有醫學信息化專業,欠缺培養機制,同時掌握醫院管理和信息系統開發的復合型人才本身就相當稀缺,而醫院能給予的待遇大多遠低于IT行業的系統分析師,更何況是復合型人才,要求的能力與收益不對稱,很難留住人才。
不過,在2006年6月,信息產業部全國網絡與信息技術培訓與認證管理中心和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聯合成立了全國醫療衛生信息技術培訓與認證管理中心,目的是孵化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技術人才。目前,全國多數省市已經有了分中心或者教學基地,對培養醫院信息化人才頗為有利。更多的醫院則采用對醫生進行內外結合的培訓方式,解決人才匱乏之急。
提高管理效率
在醫院護理、醫護信息管理、藥品管理等醫療工作流程中,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正在得到不斷的推廣和應用,為提高醫院的管理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條形碼技術在醫療垃圾管理中的應用為例。醫療垃圾管理不僅僅涉及垃圾的分類、交接、轉運等方面,更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傳統的手工處理方式不僅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和交叉感染,也無法追蹤某些特殊醫療垃圾,分科室、分地域、分類型、分時段、分人員地統計醫療垃圾的數量、重量和成本更無從談起。
2006年,北京友誼醫院實施了醫療垃圾管理信息系統,這套系統利用醫院現有的PC終端和條形碼技術完成醫療垃圾的標識工作;各護士站配備RFID標識裝置,完成護士與運輸工人的交接;醫療垃圾周轉站配備PC終端、電子秤、條形碼掃描槍、RFID標識裝置和打印機,完成醫療垃圾的稱重和交接工作。為避免交叉感染,醫療垃圾的交接采用了非接觸識別技術。同時與死亡病例管理系統、院內感染管理系統和傳染病管理系統交互信息。該醫院曾經在某個周六收治了一名狂犬病患者,當時診斷不清,在治療時,一名護士不慎被該患者的輸液針刺傷,周一該患者診斷明確,轉傳染病醫院不久死亡。通過醫療垃圾管理系統追蹤發現,該病房周六生成的銳器類醫療垃圾仍留在病房,立即進行了處理。
不僅是醫療垃圾的管理,在藥品跟蹤與庫存管理,患者管理與跟蹤、耗材管理等方面,條形碼技術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杭州邵逸夫醫院在該院的檢驗科管理中,北京天壇醫院在該院的貴重耗材管理上,均利用了條形碼技術,其所需的硬件設備僅是一臺Zebra移動或者桌面打印設備,后臺系統則借助醫院HIS提供相應支持。
除了條形碼技術,RFID射頻識別科技、醫護移動信息系統等也已經在不少三甲醫院有所使用,讓醫院管理者享受到了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此外,一些特殊設計也更加符合醫療行業的需求,用于病人身份識別的腕帶可能成為院內感染的隱患,目前斑馬技術公司研發的抗菌型腕帶已經在醫院應用,其抗菌時間可達12天。
三大問題待解
這些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醫院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硬件改造和購置以及軟件系統的升級與兼容性改善,也讓一些醫院面臨資金的困擾。一項在488家醫院進行的統計數據表明,有54.30%的醫院把缺乏充分的資金支持列為信息化發展障礙的首要因素。在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中,大于500萬元的醫院占28.81%,小于200萬元的醫院占52.46%。其中,三級醫院的信息化投入主要集中在200萬元到2000萬元之間,亦有4.92%的醫院投入高于2000萬元;三級以下醫院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200萬元以下,其中50萬元以下的占比約為16.63%。
此外,信息化技術發展不平衡也是問題之一。地域和醫院級別不同,信息化投入差異也非常大。在這項不完全統計中,如果以每床位累計信息化投入計算,三級醫院的投入明顯高于二級和一級醫院;華東和華南相對投入較高,上海、浙江和廣東分列前三位,中、西北部則比較低,其中,上海平均每床投入資金是甘肅的3.26倍。
記者了解到,在《2003~2010年全國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曾提出,醫院每年應將收入的1%~3%用于信息化建設。但業內人士透露,很多醫院并不能達到這樣的標準。新的醫改方案中提出要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將會促使醫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逐步上漲。
復合型人才缺乏也是阻礙醫院信息技術發展的另一大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醫療衛生機構缺乏業務和信息全面熟悉的復合型技術人員,醫療衛生工作者對于IT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整體偏低。一個經典案例是,北京協和醫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羅退休后,院方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信息中心主任,雖然招聘信息引起了轟動,但不僅報名者寥寥,院方也未能從中挑出合適人選。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韜曾分析認為,高校沒有醫學信息化專業,欠缺培養機制,同時掌握醫院管理和信息系統開發的復合型人才本身就相當稀缺,而醫院能給予的待遇大多遠低于IT行業的系統分析師,更何況是復合型人才,要求的能力與收益不對稱,很難留住人才。
不過,在2006年6月,信息產業部全國網絡與信息技術培訓與認證管理中心和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聯合成立了全國醫療衛生信息技術培訓與認證管理中心,目的是孵化醫療衛生行業信息化技術人才。目前,全國多數省市已經有了分中心或者教學基地,對培養醫院信息化人才頗為有利。更多的醫院則采用對醫生進行內外結合的培訓方式,解決人才匱乏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