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通信智能卡變形記

作者:通信產業網 胡強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8-06 09:17:36
摘要:隨著通信智能卡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卡上可承載的業務越來越多,而智能卡自身又是用戶手中惟一完全由運營商掌控的元素,這使得智能卡正成為運營商發展業務的有力武器。
    隨著通信智能卡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卡上可承載的業務越來越多,而智能卡自身又是用戶手中惟一完全由運營商掌控的元素,這使得智能卡正成為運營商發展業務的有力武器。

    從最初的8K到現在的M級乃至G級容量,智能卡(包括SIM卡、UIM卡等)變化的不僅僅是卡容量,更重要的是伴隨著容量的增加以及OTA等卡技術的發展,智能卡正在從以前單一的通信鑒權模塊轉變為運營商開發業務的重要載體。

    “運營商在GSM等開放終端市場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在終端上推廣業務會相對受到很多阻力。但是運營商在智能卡方面顯然是具有絕對的主導和控制的能力,如果在智能卡層面進行業務推廣,則會順暢很多。”中國電信卡中心副經理蔡擁軍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3G開始商用以來,運營商發展數據業務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卡作為終端用戶手中惟一完全由運營商掌控的元素,正成為運營商發展業務的有力武器。

    智能卡角色之變

    過去,通信智能卡僅作為單一的通信鑒權模塊,功能、角色相對單一,而由于當時技術不夠成熟,必須在智能卡出廠前就進行信息的寫入,這給運營商帶來諸多的困擾。一方面,運營商必須為放號準備大量的號碼資源、卡片資源,這也就導致了很大一批量號碼、卡片不被激活而被浪費。另一方面,運營商基本無法在智能卡端進行業務創新,而即使推出新業務也將面臨困境,因為運營商推廣卡端業務必須要用戶重新購卡,成本較高,市場不易接受。

    市場方面,在這個時期的智能卡市場基本被國外廠商所壟斷,相關廠商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不高,使得智能卡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于待發展期。

    而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一系列技術創新的出現,讓智能卡市場迎來了洗牌期,一批國內智能卡商開始涌現,甚至成為市場主流。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國內智能卡銷量實現了84.2%增長。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背后,智能卡的角色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其中影響比較深的的技術包括OTA、Flash技術等。通過OTA技術(遠程寫卡技術,即用戶通過手機、無線網絡對卡進行數據寫入),用戶可以在智能卡端隨時隨地進行增值業務的下載和使用。而這也就使運營商的“空中營業廳”概念成為現實,因為通過OTA,用戶還可以實現空中選號、空中充值等這些過去必須去實體營業廳才能完成的業務。

    “OTA讓SIM卡成為用戶及其所使用服務之間的一個看不見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紐帶。運營商不用應付銷售點蜂擁而至的大量用戶,也沒有逐個派送更換新卡的物流負擔。所有更新都在后臺悄無聲息地進行,而不會對用戶形成任何干擾。”金雅拓電信業務市場營銷亞洲區高級副總裁CyrilAnnarella認為,OTA等遠程寫卡技術的出現既推動了智能卡市場的新一輪增長,更為運營商的運營、管理以及進行業務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有運營商通過智能卡技術,實現CMMB功能的管理。某智能卡廠商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有運營商把手機電視的訪問鑒權應用安裝在SIM卡上,不僅確保移動運營商能夠分享到手機電視業務的利潤,而且能夠收集用戶的使用服務的統計信息,從而使自己不在CMMB產業中處于被動局面。”

    而今年以來,隨著3G市場的啟動,運營商對業務的需求更加迫切,“3G智能卡擁有2G智能卡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例如存儲量更大、安全性高、數據傳輸速度快、業務內容豐富、兼容性好等多項優點,可更多的滿足運營商開展新業務的需求。因此,未來幾年內,3G智能卡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大唐微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而事實上,伴隨著3G市場的成熟,智能卡的角色仍將發生更多的改變。

    USIM卡成3G新寵

    據蔡擁軍介紹,目前3G智能卡(USIM卡)引入了UICC多應用平臺概念,通過UICC可讓USIM卡實現多個應用在多個通道中同時運行。

    “這里的應用既包括通信應用,例如各種增值業務,也包括其他非通信領域的應用,例如各種銀行或金融類業務。”蔡擁軍說。這使得智能卡應用將不僅限于通信增值應用,而有可能實現部分非通信增值類業務應用。

    UICC多應用平臺的優勢在于各個平臺都可以做到相對的獨立,每個應用都可以遵循各自的行業規范,例如EMV、PBOC、社保規范,而無需再安裝其他卡片。

    而由于USIM卡還在安全性方面對算法進行了升級,并增加了卡對網絡的認證功能,這種雙向認證可以有效地防止黑客對卡片的攻擊。

    這至少在技術層面使得智能卡運行更多的業務成為現實,例如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手機繳費、銀行轉賬、電子購物、電子錢包等等。而和普通的手機金融產品不同的是,USIM卡有單獨的鑒權模塊和通道,其安全性、保密性相對其他手機金融產品更高。

    這一特點使USIM卡有望變身成為了不同行業跨領域合作、相互滲透經營的媒介。

    此外,“利用UICC平臺,3GUSIM卡上加載了SIM應用,使該卡成為了可同時支持2G/3G混合網絡的復合USIM卡,為2G向3G網絡的平滑演進提供了技術支持。”大唐微電子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國移動就已經在TD卡中使用了UICC平臺。

    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UICC打破了運營商和其他領域企業合作的瓶頸。“相關的規范不夠完善,缺乏支持多應用的手機、統一接口等都是目前業界難以突破的困境,也是目前有應用卻無法真正商用的根本原因。”蔡擁軍介紹說,此外運營商和相關的企業或政府機構的多方協調機制更加大了這種應用的難度。當然,相關各方也一直都沒有放棄為合作而作的努力。

    瓶頸猶存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確定,智能卡上承載增值業務對運營商的作用非常明顯,而順著這種發展思路,運營商和廠商都在嘗試把更多的增值業務完全的在智能卡上實現,也就是把智能卡作為增值業務的運行平臺,而不僅僅是增值業務代碼的承載平臺。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大多數智能卡端業務都還是把智能卡作為業務代碼的承載平臺,而不是作為增值業務的運行平臺。

    “運營商期望智能卡能成為更多增值業務的運行平臺,但是這種期望也是受很多因素限制。”蔡擁軍介紹說,盡管從趨勢上看,超大容量、高處理能力、高速接口以及高安全性已經是智能卡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為智能卡層面運行更多業務而提供了技術基礎,但這種發展趨勢仍面臨一定的瓶頸,甚至是天花板。

    就技術而言,目前已經有三星、M-system、Spansion等芯片供應商聯合G&D、Oberthur等智能卡供應商推出了512MB的大容量SIM卡產品。但顯然,這種大容量卡產品并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在于,這種智能卡的高速接口尚無法統一,同時這種卡的應用對終端要求非常高,而這反過來也限制了大容量卡的發展和應用。

    此外,另一不可忽略的現實是,目前已經推廣的智能卡端業務被用戶接受程度還依然相對較低。這除了受智能卡端業務自身豐富度和用戶認知度不高影響外,另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智能卡業務路徑設置比較復雜。

    “用戶對應用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進入過程簡單,基本要求在兩步以內。”上海電信研究院院長李安民介紹說,調查結果顯示,從手機桌面進入應用程序超過兩步的業務,用戶接受度將急劇下降。

    很顯然,目前智能卡業務基本都需三步以上的操作過程,而且操作過程相對復雜、界面粗糙,這都成為影響智能卡業務推廣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