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一個過程
作者:經濟觀察網 王芳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9-30 08:57:55
摘要:“不能說3年,也不能說5年。慢慢來吧。圖書館、超市等機構已經有了一些RFID技術應用,我們只能等應用層面在社會上慢慢擴大。”畢竟物聯網不只是一個固定名詞,而是與信息化一樣,是一個過程。
近來,物聯網被炒得很火,帶動物聯網概念股漲勢強勁。那到底何為物聯網呢?
想象一下,當你開車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上班公文包會主動提醒你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
這些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在一份報告里為“物聯網”時代描繪的圖景。
作為一個概念,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1999年被提出。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
物聯網的實質是利用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目前,美國、歐盟、中國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因此,也有人將物聯網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物聯網在中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都已經有了局部的建設。
今年2月,IBM在2009年IBM論壇上拋出了“智慧地球”的構想。 “智慧地球”就是利用IT技術,把鐵路、公路、建筑、電網、供水系統、油氣管道,乃至汽車、冰箱、電視等各種物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物聯網”。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視察時表示,“感知中國”中心將設在無錫。無錫傳感網中心是國內目前研究物聯網的核心單位。評論皆認為,無錫市與北京郵電大學就傳感網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簽署的合作協議,標志中國物聯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但也有不少專家并不認同。
“這幾年物聯網應用一直在研發,之所以今年這么火就是因為今年IBM提出來的‘智慧地球’的戰略影響很大,專家、學者以及一些研究機構紛紛開始響應。”原信息產業部參與RFID技術研發的一名司長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所以判斷出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但是,這種說法還沒有能夠得到官方層面的認可。”
該司長說,汽車自動報警、公文包說話、洗衣機自動調節顏色和水溫等等這些在物聯網時代都不是夢,都能實現。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夠在技術層面實現這些夢想,但離應用還有很大距離。就像用手表看電視,技術演示上已經可以實現,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必要,成本也太高,老百姓不會接受。雖然以RFID為基礎的物聯網可以在物流上有效地降低成本,但電子標簽本身的成本太高阻礙了物聯網的普遍應用。
廣東3G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黃觀輝指出:“即便在廣東,物聯網目前都還只是一個概念。這個計劃是宏大而復雜的,需要的系統尚未到位,甚至現在是不可行的。”黃觀輝表示,目前廣東有很多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公司,但還沒有一個公司可以形成大規模的、有成效的商業運作。黃觀輝指出,要實現物聯網,首先就要出臺統一的RFID標準。中國是直接采用國際標準,還是制定自己的標準,目前還沒有結果。
原信息產業部的司長也對記者表示,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有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需要進行統一管理,但目前官方還沒有把這些提上日程。
在采訪中,該司長也對普通用戶何時可以接觸到物聯網表示,“不能說3年,也不能說5年。慢慢來吧。圖書館、超市等機構已經有了一些RFID技術應用,我們只能等應用層面在社會上慢慢擴大。”畢竟物聯網不只是一個固定名詞,而是與信息化一樣,是一個過程。
想象一下,當你開車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上班公文包會主動提醒你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
這些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在一份報告里為“物聯網”時代描繪的圖景。
作為一個概念,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1999年被提出。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
物聯網的實質是利用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目前,美國、歐盟、中國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因此,也有人將物聯網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物聯網在中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都已經有了局部的建設。
今年2月,IBM在2009年IBM論壇上拋出了“智慧地球”的構想。 “智慧地球”就是利用IT技術,把鐵路、公路、建筑、電網、供水系統、油氣管道,乃至汽車、冰箱、電視等各種物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物聯網”。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視察時表示,“感知中國”中心將設在無錫。無錫傳感網中心是國內目前研究物聯網的核心單位。評論皆認為,無錫市與北京郵電大學就傳感網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簽署的合作協議,標志中國物聯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但也有不少專家并不認同。
“這幾年物聯網應用一直在研發,之所以今年這么火就是因為今年IBM提出來的‘智慧地球’的戰略影響很大,專家、學者以及一些研究機構紛紛開始響應。”原信息產業部參與RFID技術研發的一名司長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所以判斷出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但是,這種說法還沒有能夠得到官方層面的認可。”
該司長說,汽車自動報警、公文包說話、洗衣機自動調節顏色和水溫等等這些在物聯網時代都不是夢,都能實現。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夠在技術層面實現這些夢想,但離應用還有很大距離。就像用手表看電視,技術演示上已經可以實現,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必要,成本也太高,老百姓不會接受。雖然以RFID為基礎的物聯網可以在物流上有效地降低成本,但電子標簽本身的成本太高阻礙了物聯網的普遍應用。
廣東3G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黃觀輝指出:“即便在廣東,物聯網目前都還只是一個概念。這個計劃是宏大而復雜的,需要的系統尚未到位,甚至現在是不可行的。”黃觀輝表示,目前廣東有很多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公司,但還沒有一個公司可以形成大規模的、有成效的商業運作。黃觀輝指出,要實現物聯網,首先就要出臺統一的RFID標準。中國是直接采用國際標準,還是制定自己的標準,目前還沒有結果。
原信息產業部的司長也對記者表示,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有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需要進行統一管理,但目前官方還沒有把這些提上日程。
在采訪中,該司長也對普通用戶何時可以接觸到物聯網表示,“不能說3年,也不能說5年。慢慢來吧。圖書館、超市等機構已經有了一些RFID技術應用,我們只能等應用層面在社會上慢慢擴大。”畢竟物聯網不只是一個固定名詞,而是與信息化一樣,是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