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樂平:IPv6只是解決了IP地址短缺的燃眉之急
5月21日消息,隨著我國IPv4地址的逐漸耗盡,以及我國寬帶普及、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業務的快速推進和發展,我國互聯網發展面臨的地址瓶頸問題即將顯現。對此,中國電信集團總工程師韋樂平表示,目前IPv6協議的核心技術標準已經成熟,可以隨著商用化進程逐步完善。但是IPv6的出現只是解決了IP地址短缺的燃眉之急,并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韋樂平表示,向下一代互聯網的過渡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網絡的情況最為復雜,也需要最長的準備時間和最平滑的演進策略,因此網絡先行是向IPv6過渡的基本共識。“經過這么多年的工作,IPv6協議的核心技術標準已經成熟,但是其中IPv4與IPv6翻譯、IPv6組播、物聯網標準等尚未完成,不過不會影響發展和過渡,可以隨著商用化進程逐步完善。”韋樂平說。
向IPv6過渡的基本策略
眾所周知,向IPv6的過渡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時間跨度上、技術復雜性上以及資金投入上都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全面慎重謀劃,實施盡可能平滑的過渡。
對此,韋樂平坦言,向IPv6過渡是使用戶和互聯網SP/CP能夠以合理的成本,使用IPv6協議和規則接入IPv6互聯網,在更大的網絡平臺上進行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通信,同時還始終與現有IPv4網實現互聯互通,能夠使用現有的IPv4業務和應用。
因此,韋樂平認為,向IPv6過渡的基本策略是:以盡可能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保護既有網絡和業務的投資;不明顯增加運營商的運營負擔;不降低用戶對于網絡和業務的體驗;對于現有業務和應用的影響盡量小,又可以逐步引入IPv6新業務。
向IPv6過渡的網絡演進策略
據韋樂平介紹,雙棧方式、隧道方式和IPv4/IPv6協議轉換方式是目前向IPv6網絡過渡的三大基本技術實現手段。同時,考慮到中國電信復雜的網絡和業務現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這三種過渡方式。
韋樂平認為,其總體過渡策略是:IP網絡的核心層和匯聚層采用雙棧方式進行過渡,不過在初期IPv6流量不大的情況下,可以在CN2上采用6PE過渡;接入層首選雙棧方式,以短距離隧道方式作為補充;IPv4/IPv6協議轉換方式僅限于局部應用,不適合大規模普遍部署,其部署位置應盡量靠近核心。
另一方面,韋樂平強調,雙棧方式是其過渡的主要方式,盡管不能解決IPv4地址的耗盡,但是卻能為運營商龐大的網絡提供向IPv6過渡的平滑手段。同時,IPv6的出現只是解決了IP地址短缺的燃眉之急,并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