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莫將“短板”當“擋板”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新華日報
                        日期:2010-07-23 08:41:07
                    摘要:“到2012年,江蘇省新興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新近提出的“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描繪了我省新興產業發展的壯麗藍圖。
                    
                      “到2012年,江蘇新興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新近提出的“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描繪了江蘇省新興產業發展的壯麗藍圖。 
對此,有人擔心:發展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是關鍵,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術一直是“中國制造之痛”,如果不能克服“技術短板”,何以實現新興產業跨越發展?
確實,核心技術是新興產業的心臟。沒有掌握硅提純、超高頻射頻識別等技術,即便做的是光伏、物聯網,也不過是“新興產業的加工制造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跟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對外技術依存度還很高,很多技術仍需引進。比如,我國光伏企業很多,但掌握多晶硅核心技術的依然是美德日;這幾年我們的物聯網發展很快,但傳感器、超高頻RFID技術與國外還有差距,2009全球物聯網100強中,81個在北美,18個在歐洲,亞太地區只有一個,而且不在中國。發展新興產業,必須看到和正視我們的“技術短板”,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但是,我們也不必因此妄自菲薄,認為“技術短板”不可超越、搞新興產業是好高騖遠,更不能把“技術短板”當作晚作為甚至不作為的“擋板”。事實上,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基礎、科教水平、制度環境有了一定基礎,開始進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江蘇是東部發達省份,2009年,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達2%,越過了國際公認的科技起飛的“黃金拐點”。機遇可抓不可縱,如果等到“兵勢已成”,人家都已經搶先發展了再來布局新興產業,勢必慢人一拍。發展新興產業,就是應該基于自身條件“跳起來摘桃子”,搶先布局,而不能囿于“技術短板”無所事事。
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還要看到我們的“短中長”。我們確實還當不了科技創新的團體冠軍,但可以做單打冠軍。專家指出,我國在一些新興產業方面已有一定技術積累,少數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到了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同理,盡管江蘇新興產業有“短板”,但也有不少“獨門秘籍”。比如,無錫尚德有當今世界太陽能單晶硅光電轉換率最高水平的“冥王星”技術;泰州醫藥城在一些生物醫藥領域形成了先發優勢;蘇州納米研究所集聚了320名高層次人才,申請專利73項等等,這些“單打冠軍”,是江蘇新興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
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還要看到江蘇科技創新的潛在能量。“全省人才資源總量760萬”、“高層次人才36萬”、“在校大學生177萬”、“在校職校生170萬”……這些數據反映了江蘇發展新興產業的潛在力量。近年來,江蘇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人才教育的投入,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五年年均增長17.5%,全省各級財政引才資金達到26億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2%以后仍在增長。可以預期,如果能夠發揮江蘇的育才、引才、聚才優勢,能夠創造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和發展平臺,這些潛力就將變成江蘇克服新興產業“技術短板”的現實動力,變成支撐江蘇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的強大力量。
總之,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我們的優勢,不斷增強發展新興產業的信心和動力。
                    
                對此,有人擔心:發展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是關鍵,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術一直是“中國制造之痛”,如果不能克服“技術短板”,何以實現新興產業跨越發展?
確實,核心技術是新興產業的心臟。沒有掌握硅提純、超高頻射頻識別等技術,即便做的是光伏、物聯網,也不過是“新興產業的加工制造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科技創新能力跟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對外技術依存度還很高,很多技術仍需引進。比如,我國光伏企業很多,但掌握多晶硅核心技術的依然是美德日;這幾年我們的物聯網發展很快,但傳感器、超高頻RFID技術與國外還有差距,2009全球物聯網100強中,81個在北美,18個在歐洲,亞太地區只有一個,而且不在中國。發展新興產業,必須看到和正視我們的“技術短板”,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但是,我們也不必因此妄自菲薄,認為“技術短板”不可超越、搞新興產業是好高騖遠,更不能把“技術短板”當作晚作為甚至不作為的“擋板”。事實上,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基礎、科教水平、制度環境有了一定基礎,開始進入科技創新活動的活躍期。江蘇是東部發達省份,2009年,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達2%,越過了國際公認的科技起飛的“黃金拐點”。機遇可抓不可縱,如果等到“兵勢已成”,人家都已經搶先發展了再來布局新興產業,勢必慢人一拍。發展新興產業,就是應該基于自身條件“跳起來摘桃子”,搶先布局,而不能囿于“技術短板”無所事事。
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還要看到我們的“短中長”。我們確實還當不了科技創新的團體冠軍,但可以做單打冠軍。專家指出,我國在一些新興產業方面已有一定技術積累,少數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到了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同理,盡管江蘇新興產業有“短板”,但也有不少“獨門秘籍”。比如,無錫尚德有當今世界太陽能單晶硅光電轉換率最高水平的“冥王星”技術;泰州醫藥城在一些生物醫藥領域形成了先發優勢;蘇州納米研究所集聚了320名高層次人才,申請專利73項等等,這些“單打冠軍”,是江蘇新興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
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還要看到江蘇科技創新的潛在能量。“全省人才資源總量760萬”、“高層次人才36萬”、“在校大學生177萬”、“在校職校生170萬”……這些數據反映了江蘇發展新興產業的潛在力量。近年來,江蘇加大對科技創新和人才教育的投入,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五年年均增長17.5%,全省各級財政引才資金達到26億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2%以后仍在增長。可以預期,如果能夠發揮江蘇的育才、引才、聚才優勢,能夠創造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和發展平臺,這些潛力就將變成江蘇克服新興產業“技術短板”的現實動力,變成支撐江蘇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的強大力量。
總之,辯證看待新興產業“技術短板”,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我們的優勢,不斷增強發展新興產業的信心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