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案例館:智能城市 智能生活
.jpg)
  香港案例館。 
  丁叮攝 
  去醫院看病,只需刷卡,以往病歷及用藥情況便一目了然;學生到校刷卡,考勤、作業等在校表現,家長都能全程掌握。在上海世博園香港案例館,這些場景原汁原味地還原了香港的“智能卡,智能城市,智能生活”。 
  進入香港案例館前,工作人員會給觀眾套上一個手環,只要將手環貼在讀卡口上,大門就會自動打開。參觀過程中,觀眾還可以使用手環和機器對話。手環的故事,展現了香港居民的生活。 
    
  在香港,乘車、購物、健身……支付費用,只需一張八達通卡就能全部“搞掂”。700萬人口的香港,擁有超過2000萬張的八達通卡。這些卡每天平均交易超過1100萬宗,涉及金額超過1億港元。 
  除了一部用360度弧形屏幕表達“香港的對比”主題影片,案例館里,14個智能卡帶來的智能城市生活故事生動有趣。“智能卡使用的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這些技術大力推廣、普及應用后,帶來了無法想象的智能生活。”香港案例館負責人李碧茜說。 
  1997年,八達通卡首次在香港公共交通系統使用,至今得到了2000多家服務供應商的接納,其功能也從最早的公交卡拓展到全能電子錢包。2003年起,香港特區政府發出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身份證內置有晶片,儲存了持有人的資料數據、相片和指紋模板。晶片剩余的記憶空間可儲存個人電子證書,讓持有人在互聯網上安全地進行電子交易。智能身份證也可用作圖書館的圖書證,并可在自助服務站預訂使用體育和康樂設施。目前,香港16歲至65歲年齡段的居民的智能卡持有率高達95%。 
  近年來,深圳和澳門也開始接受八達通卡消費,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還被推廣到荷蘭、迪拜等地。 
  “智能卡的使用,給生活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李碧茜說,政府的推動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智能卡在香港快速發展的兩大原因。目前,其功能正在向包括教育、醫療保障、環境保護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