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中國物聯網產業領軍人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新華日報
日期:2010-07-12 09:27:51
摘要:7月酷暑。坐在面前的劉海濤,瘦高的個子、略黑的皮膚。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帶有標志性的沙啞嗓音。有人戲說,劉海濤的嗓子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不停地向別人介紹傳感網。
7月酷暑。坐在面前的劉海濤,瘦高的個子、略黑的皮膚。引人注意的,是他那帶有標志性的沙啞嗓音。有人戲說,劉海濤的嗓子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不停地向別人介紹傳感網。
的確,如果沒有劉海濤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傳感網則不大可能在短短一年間變得家喻戶曉,一躍而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沒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劉海濤來說,接受媒體兩個小時的采訪絕對是件奢侈的事。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從他嘴里蹦出最多的還是那三個字:傳感網。
面對媒體,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說:“比起領路人,我更愿意把自己當作‘鋪路石’,幫助我國的傳感網產業站穩世界制高點,這是一個科學家、一名共產黨員的應盡職責。”
學習計算機的劉海濤1998年從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到上海應聘,10份簡歷投了9份,都不是對口專業,最后一份簡歷讓他進了冶金研究所——日后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憑著較強的專業能力,劉海濤很快晉升為副研究員。當時微系統所正在研制小衛星,劉海濤似乎“志不在此”,他突發奇想:“如果把單一的傳感器連起來,肯定比單個的厲害呀!”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劉海濤將“微系統信息網”申報了所里的創新課題。領導十分重視,一下子給他40萬元科研經費,再加上上海市政府下撥的10萬元,劉海濤在傳感網領域起步。
一切從零開始。很多人對劉海濤“微系統信息網”的想法持懷疑態度,他便不厭其煩地解釋;遭了白眼,消解心結的辦法就是躲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經費很快花完,眼看連同事的工資也付不起,他徹夜難眠,無奈只能到關系較好的合作商那里“化緣”。“最痛苦的,還是很多次調試都不成功,真是跳樓的念頭都有了。”但即使再艱難,劉海濤也沒有退縮。后來,他來到無錫新區,創立了微納傳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一步拓展傳感網項目的研發。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10年艱苦攻關,劉海濤帶領傳感網團隊,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確立了涵蓋傳感網核心技術、演進路線、系統架構、標準體系、規模應用、產業規模等全方位的優勢。2009年8月,傳感網作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關注,劉海濤連同傳感網,成為互聯網搜索最熱的詞匯。
“傳感網就是物聯網,傳感網是從技術角度上講的,物聯網則是從產業和用戶的角度講的。”劉海濤解釋。
去年11月,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落戶無錫新區,傳感網正式獲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作為行業權威,劉海濤獲得2009“CCTV經濟年度人物”,獲獎理由是:“他讓人與萬物溝通無障礙;在高科技領域,他發現了一片嶄新的藍海,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物聯網的濤聲。”
在傳感網領域,中國與國際同步啟動,這是劉海濤和他的團隊感到自豪又倍感壓力的地方。作為帶頭人,劉海濤始終逼著自己奮勇爭先,“不僅要占領世界傳感網產業制高點,而且要占穩這一制高點。”
傳感網產品需要適應不同氣候條件和環境。一年四季,風吹雨打,越是惡劣的天氣,越需要科研人員走出去做試驗。在西藏阿里,冒著嚴重的高原反應和劇烈的頭痛,劉海濤親自考察并設計邊界防入侵系統。大江南北,戈壁荒漠,全國大多數省份都留下過他的腳印。在上海浦東機場鋪設防入侵系統時,有些細節不盡如人意,產品退了回來。劉海濤親自改進,在不斷的“罵聲”中,慢慢打磨出了一個日趨完美的產品。
2008年底,劉海濤正式牽手無錫新區,共同進軍傳感網產業。當上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物聯網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平常事,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到外地參加會議、評審。如果出差,他盡量坐晚上的飛機,“這樣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為了方便工作,他舉家從上海搬到了無錫。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劉海濤的團隊目前已從30多人擴大到近400人,涵蓋了管理、研發、銷售等各個環節。“我仍然有很強的危機感。目前,生存危機并沒有完全消失。我覺得,半饑餓狀態是最好的,能促使人更努力地拼搏,這樣才能成功。”
的確,如果沒有劉海濤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傳感網則不大可能在短短一年間變得家喻戶曉,一躍而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沒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的劉海濤來說,接受媒體兩個小時的采訪絕對是件奢侈的事。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從他嘴里蹦出最多的還是那三個字:傳感網。
面對媒體,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說:“比起領路人,我更愿意把自己當作‘鋪路石’,幫助我國的傳感網產業站穩世界制高點,這是一個科學家、一名共產黨員的應盡職責。”
學習計算機的劉海濤1998年從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到上海應聘,10份簡歷投了9份,都不是對口專業,最后一份簡歷讓他進了冶金研究所——日后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憑著較強的專業能力,劉海濤很快晉升為副研究員。當時微系統所正在研制小衛星,劉海濤似乎“志不在此”,他突發奇想:“如果把單一的傳感器連起來,肯定比單個的厲害呀!”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劉海濤將“微系統信息網”申報了所里的創新課題。領導十分重視,一下子給他40萬元科研經費,再加上上海市政府下撥的10萬元,劉海濤在傳感網領域起步。
一切從零開始。很多人對劉海濤“微系統信息網”的想法持懷疑態度,他便不厭其煩地解釋;遭了白眼,消解心結的辦法就是躲在實驗室里埋頭苦干;經費很快花完,眼看連同事的工資也付不起,他徹夜難眠,無奈只能到關系較好的合作商那里“化緣”。“最痛苦的,還是很多次調試都不成功,真是跳樓的念頭都有了。”但即使再艱難,劉海濤也沒有退縮。后來,他來到無錫新區,創立了微納傳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一步拓展傳感網項目的研發。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10年艱苦攻關,劉海濤帶領傳感網團隊,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確立了涵蓋傳感網核心技術、演進路線、系統架構、標準體系、規模應用、產業規模等全方位的優勢。2009年8月,傳感網作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關注,劉海濤連同傳感網,成為互聯網搜索最熱的詞匯。
“傳感網就是物聯網,傳感網是從技術角度上講的,物聯網則是從產業和用戶的角度講的。”劉海濤解釋。
去年11月,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落戶無錫新區,傳感網正式獲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地位。作為行業權威,劉海濤獲得2009“CCTV經濟年度人物”,獲獎理由是:“他讓人與萬物溝通無障礙;在高科技領域,他發現了一片嶄新的藍海,讓世界聽到了來自中國物聯網的濤聲。”
在傳感網領域,中國與國際同步啟動,這是劉海濤和他的團隊感到自豪又倍感壓力的地方。作為帶頭人,劉海濤始終逼著自己奮勇爭先,“不僅要占領世界傳感網產業制高點,而且要占穩這一制高點。”
傳感網產品需要適應不同氣候條件和環境。一年四季,風吹雨打,越是惡劣的天氣,越需要科研人員走出去做試驗。在西藏阿里,冒著嚴重的高原反應和劇烈的頭痛,劉海濤親自考察并設計邊界防入侵系統。大江南北,戈壁荒漠,全國大多數省份都留下過他的腳印。在上海浦東機場鋪設防入侵系統時,有些細節不盡如人意,產品退了回來。劉海濤親自改進,在不斷的“罵聲”中,慢慢打磨出了一個日趨完美的產品。
2008年底,劉海濤正式牽手無錫新區,共同進軍傳感網產業。當上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之后,他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撲在了物聯網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平常事,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到外地參加會議、評審。如果出差,他盡量坐晚上的飛機,“這樣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為了方便工作,他舉家從上海搬到了無錫。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劉海濤的團隊目前已從30多人擴大到近400人,涵蓋了管理、研發、銷售等各個環節。“我仍然有很強的危機感。目前,生存危機并沒有完全消失。我覺得,半饑餓狀態是最好的,能促使人更努力地拼搏,這樣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