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改善交通 "微循環"保持中環商圈快速成長
作者:鈕懌
                        來源:東方網
                        日期:2010-08-10 10:19:23
                    摘要:對仍在快速成長階段的中環商圈而言,建立智能停車服務系統其實是向“未來商圈”形態演變的開端,“全面進入3G時代之后,手機、網絡和實體商圈之間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營銷方式、購物方式都會因此出現質的改變,‘無線商圈’會漸漸成形。作為最新鮮的‘市級商圈’,中環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能力也應該最強”。
                    
                         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消費市場信息快速反應系統的監測數據顯示,在傳統商業淡季的6月,被中環線縱貫的中環商圈銷售同比增幅超過80%。這樣讓人瞪大眼睛的數據并非第一次出現,今年5月上旬,中環商圈銷售同比增幅超過50%,增幅居各大商圈之首。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尤其是去年被新增列入“上海市級商圈”名單以來,中環商圈一直在以“超快速”增長,是上海成長最快的商圈。中環商圈負責人吳超告訴記者,近郊人口密度大幅上升、“新市民”消費能力上升、居民家庭私車擁有量上升這三大因素讓他們受益匪淺,而且以“車輪”為大―――正是“車輪”把中環商圈載進了超常規發展軌道。
中環線改變商圈質地
在百貨業的一般經驗中,一家大型百貨店真正進入贏利通道大約需要10年,但開設在“百聯中環”內的東方商廈只用了4年。從東方商廈徐家匯店調任中環店的高管們曾經疑心自己“被貶”,但在連續三年成為系統內增長最快門店后,一個個意氣風發,都說“是中環線帶來了奇跡”。
商家在客流調查中發現了“中環線現象”:因為有了中環線的連接,寶山和嘉定東部的不少居民也常常駕車到中環商圈消費,甚至江蘇地區也來了不少顧客。為制定《上海市普陀區中環商務區布局規劃(2009-2012)》而作的調查印證了這項發現:日均40萬客流量的中環商務區內,外來的購物旅游群體的消費比重為35%左右。
吳超告訴記者,中環商圈最初以“社區購物中心”為建設目標,“隨著長征鎮的城鎮化,快速富裕起來的農民轉變為‘新市民’,消費能級上升;與此同時,大片商品房小區在附近建成,人口密度上升―――中環商圈建設之初,便以這兩大人群為服務對象,因此構建了生活消費全系列,包括各種大賣場、家具家居專賣、百聯中環‘銷品茂’,還有以餐飲為特色的休閑街等等。”
但在又一條城市快速道路中環線的作用下,生活消費全系列吸引來的客流大幅擴容:因為中環線基本不堵車,沿線不少新建大型居住區里的有車一族,喜歡“出門―上中環―中環商圈消費”,一來二去,成了習慣。
遭遇交通“微循環”瓶頸
“車輪”把中環商圈拉出了社區商業小圈子,讓它有了“市級商圈”的潛質;“車輪”驅動了超常規發展,但隨著“車輪”增加,中環商圈的交通“微循環”系統很快超負荷了。
停車難率先顯現。與大多數成熟商圈相比,中環商圈的停車位已是相當充裕,6個大型停車庫(場)中,單單“百聯中環”的停車場就有1200個車位;但由于缺少信息發布系統,進入商圈的車輛無法獲得停車指引,只好在馬路上慢吞吞轉來轉去找車位,結果本不寬敞的真光路、梅川路等商圈內幾條主要道路擁擠程度加劇。常從豐莊開車到這兒購物的曾先生抱怨,由于搞不清哪里能停下車,他不得不在“百安居”、“麥德龍”、“百聯中環”等幾個大型停車場之間來回轉,“總要開到車庫門前才知道‘已滿’,心情越來越壞”。
如果不能有效解決車主的煩惱,中環商圈的上升勢頭有可能停滯。記者了解到,根據規劃,中環商圈將在目前百聯集團、麥德龍總部、農工商總部、紅星美凱龍總部等國際國內大型商貿企業總部集聚的基礎上發展商貿商務中心;而且要適應“市級商圈”新定位,同時滿足區域內居民、商務辦公人員和外來客流的多種需求,完善商圈的生活服務功能―――依此思路升級,今后來中環商圈的顧客中有車一族的比例必然繼續上揚;但如果下了中環,在商圈內開車、停車都很麻煩,“車輪”也會沿著中環線“滾出去”。
“車輪驅動”的中環商圈,需要“潤滑車輪”。
“無線商圈”從停車破題
從普陀區與上海移動的“TD示范區”合作中,中環商圈找到了破解交通“微循環”障礙的可能。
智能停車服務系統是第一項試驗。上海移動表示,中環商圈的停車位儲備量充裕,但利用率偏低;而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停車場系統,利用傳感器節點的感知能力,可以監控和管理每個停車位,為司機們提供引導服務。
“百聯中環”的1200個停車位將率先安裝地磁感應車位檢測器,今后只要車輛在某個車位停3秒以上,系統就認定這個車位已被占用,即時通過安裝在幾大路口的停車信息顯示屏發布信息。記者了解到,一旦這一試驗達到理想狀態,有車族可用手機預定停車位,“車庫出入口布設的分控網關、二維碼與RFIDSIM卡讀頭,可以對停車位的預定客戶作身份識別,付費也可借用手機支付平臺”。
對仍在快速成長階段的中環商圈而言,建立智能停車服務系統其實是向“未來商圈”形態演變的開端,“全面進入3G時代之后,手機、網絡和實體商圈之間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營銷方式、購物方式都會因此出現質的改變,‘無線商圈’會漸漸成形。作為最新鮮的‘市級商圈’,中環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能力也應該最強”。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來,尤其是去年被新增列入“上海市級商圈”名單以來,中環商圈一直在以“超快速”增長,是上海成長最快的商圈。中環商圈負責人吳超告訴記者,近郊人口密度大幅上升、“新市民”消費能力上升、居民家庭私車擁有量上升這三大因素讓他們受益匪淺,而且以“車輪”為大―――正是“車輪”把中環商圈載進了超常規發展軌道。
中環線改變商圈質地
在百貨業的一般經驗中,一家大型百貨店真正進入贏利通道大約需要10年,但開設在“百聯中環”內的東方商廈只用了4年。從東方商廈徐家匯店調任中環店的高管們曾經疑心自己“被貶”,但在連續三年成為系統內增長最快門店后,一個個意氣風發,都說“是中環線帶來了奇跡”。
商家在客流調查中發現了“中環線現象”:因為有了中環線的連接,寶山和嘉定東部的不少居民也常常駕車到中環商圈消費,甚至江蘇地區也來了不少顧客。為制定《上海市普陀區中環商務區布局規劃(2009-2012)》而作的調查印證了這項發現:日均40萬客流量的中環商務區內,外來的購物旅游群體的消費比重為35%左右。
吳超告訴記者,中環商圈最初以“社區購物中心”為建設目標,“隨著長征鎮的城鎮化,快速富裕起來的農民轉變為‘新市民’,消費能級上升;與此同時,大片商品房小區在附近建成,人口密度上升―――中環商圈建設之初,便以這兩大人群為服務對象,因此構建了生活消費全系列,包括各種大賣場、家具家居專賣、百聯中環‘銷品茂’,還有以餐飲為特色的休閑街等等。”
但在又一條城市快速道路中環線的作用下,生活消費全系列吸引來的客流大幅擴容:因為中環線基本不堵車,沿線不少新建大型居住區里的有車一族,喜歡“出門―上中環―中環商圈消費”,一來二去,成了習慣。
遭遇交通“微循環”瓶頸
“車輪”把中環商圈拉出了社區商業小圈子,讓它有了“市級商圈”的潛質;“車輪”驅動了超常規發展,但隨著“車輪”增加,中環商圈的交通“微循環”系統很快超負荷了。
停車難率先顯現。與大多數成熟商圈相比,中環商圈的停車位已是相當充裕,6個大型停車庫(場)中,單單“百聯中環”的停車場就有1200個車位;但由于缺少信息發布系統,進入商圈的車輛無法獲得停車指引,只好在馬路上慢吞吞轉來轉去找車位,結果本不寬敞的真光路、梅川路等商圈內幾條主要道路擁擠程度加劇。常從豐莊開車到這兒購物的曾先生抱怨,由于搞不清哪里能停下車,他不得不在“百安居”、“麥德龍”、“百聯中環”等幾個大型停車場之間來回轉,“總要開到車庫門前才知道‘已滿’,心情越來越壞”。
如果不能有效解決車主的煩惱,中環商圈的上升勢頭有可能停滯。記者了解到,根據規劃,中環商圈將在目前百聯集團、麥德龍總部、農工商總部、紅星美凱龍總部等國際國內大型商貿企業總部集聚的基礎上發展商貿商務中心;而且要適應“市級商圈”新定位,同時滿足區域內居民、商務辦公人員和外來客流的多種需求,完善商圈的生活服務功能―――依此思路升級,今后來中環商圈的顧客中有車一族的比例必然繼續上揚;但如果下了中環,在商圈內開車、停車都很麻煩,“車輪”也會沿著中環線“滾出去”。
“車輪驅動”的中環商圈,需要“潤滑車輪”。
“無線商圈”從停車破題
從普陀區與上海移動的“TD示范區”合作中,中環商圈找到了破解交通“微循環”障礙的可能。
智能停車服務系統是第一項試驗。上海移動表示,中環商圈的停車位儲備量充裕,但利用率偏低;而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停車場系統,利用傳感器節點的感知能力,可以監控和管理每個停車位,為司機們提供引導服務。
“百聯中環”的1200個停車位將率先安裝地磁感應車位檢測器,今后只要車輛在某個車位停3秒以上,系統就認定這個車位已被占用,即時通過安裝在幾大路口的停車信息顯示屏發布信息。記者了解到,一旦這一試驗達到理想狀態,有車族可用手機預定停車位,“車庫出入口布設的分控網關、二維碼與RFIDSIM卡讀頭,可以對停車位的預定客戶作身份識別,付費也可借用手機支付平臺”。
對仍在快速成長階段的中環商圈而言,建立智能停車服務系統其實是向“未來商圈”形態演變的開端,“全面進入3G時代之后,手機、網絡和實體商圈之間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營銷方式、購物方式都會因此出現質的改變,‘無線商圈’會漸漸成形。作為最新鮮的‘市級商圈’,中環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能力也應該最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