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相關RFID國際標準制訂的回顧與展望
一、回顧:
RFID作為一種自動識別和短距離通訊技術在集裝箱上的應用主要集中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集裝箱箱號的自動識別問題;二是集裝箱門的開關狀態的自動識別與監管問題;三是集裝箱的物流運輸信息在供應鏈中的自動識別和管理問題;此外就是集裝箱的智能化以及在整個供應鏈下的全面可視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集裝箱箱號的自動識別,采用RFID技術來實現集裝箱箱號的自動識別,即“集裝箱RFID身份電子標簽”。其實,遠在RFID作為一門技術被挖掘并推廣之前,“集裝箱身份自動識別電子標簽”在1991年就已經制訂了基于RFID技術的國際標準,即ISO 10374標準《海運集裝箱-自動識別/Freight container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并于1995年修訂。中國采標于1999年形成了國家標準GB/T 17894-1999《集裝箱自動識別》。但是由于90年代連電腦都不普及,更不用談網絡了,而物品的RFID自動識別必須依賴于電腦和網絡的大規模普及,所以該國際和國家標準并沒有有效應用推廣起來。
2003年,隨著RFID技術與應用的熱潮,基于RFID技術的新的內容的出現,特別是EPC的推動,集裝箱自動識別問題重新被提出,集裝箱身份電子標簽標準的修訂重新提上議事日程。集裝箱標準化國際ISO組織TC104 SC4專門成立了工作組WG2來負責RFID技術在集裝箱上的應用和相關標準制訂問題。工作組基于集裝箱本身的行業需求和EPC的整體架構和技術考慮,形成了全面的標準體系,即:
1) 修訂ISO 10374,形成新的集裝箱身份自動識別RFID電子標簽標準ISO 10374.2《海運集裝箱-RF自動識別/Freight Containers – R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解決集裝箱箱號的自動識別問題。
2) 與TC122聯合制訂ISO 17363-17367系列標準,本系列標準中與集裝箱相關的是ISO 17363《Supply chain applications of RFID —Freight containers /RFID供應鏈應用—海運集裝箱》,即實現集裝箱物流信息的自動識別,即集裝箱裝載了什么貨物,發貨人是誰,收貨人是誰,運輸公司是誰,要經過哪些主要的港口等信息都寫在RFID電子標簽中,這樣沿途可以被識別到集裝箱物流的相關信息,提升物流處理的效率。
3) 制訂ISO 18185《Freight containers — Electronic seals/海運集裝箱--電子鉛封》標準,即實現集裝箱機械鉛封的電子化,實現集裝箱鉛封的自動識別,從而實現對集裝箱在供應鏈中門的開關有無異常的自動判斷,確保貨運安全。
ISO 10374標準從03年開始,歷經四年時間,一直到2008年工作組都沒有形成最后的標準文本。ISO標準從立項到完成標準發布一般要求是4年時間,后來標準工作組又申請延長了1年時間,但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最后過了ISO規定的最長時限仍然沒有形成發布的標準文件。最后工作組及委員會TC104 SC4不得不重新申請標準號,即ISO 10891,最終終于于2009年發布集裝箱身份識別RFID電子標簽的最終標準ISO 10891 《海運集裝箱—RFID-身份標簽Freight containers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 Licence plate tag》。本國際標準制訂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技術參與單位主要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團全程參與此標準的起草、測試、技術條件等所有環節。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牽頭起草了符合該國際標準的中國標準《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規范/Freight Containers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License Plate Tag》,并于2010年6月23日在深圳中集集團總部通過標準審查會專家審查,形成國家標準送審稿發布。
ISO 17363《Supply chain applications of RFID —Freight containers /RFID供應鏈應用—海運集裝箱》是集裝箱ISO標準化組織TC104和包裝行業ISO標準化組織TC122聯合制訂,其本意是要在EPC的架構下建立起從物品標簽、到包裝單元、到運輸單元、到運輸工具、到集裝箱的全系列RFID自動識別體系(即ISO 17363-ISO 17367),來實現RFID在物流供應鏈中的應用。ISO 17363采用有源RFID技術,ISO 17364—17367采用無源RFID技術。
與集裝箱相關的是ISO 17363,即《Supply chain applications of RFID —Freight containers /RFID供應鏈應用—海運集裝箱》。本標準于ISO 10374標準的修訂是同步的,每次ISO會議討論的議題都是同一工作組同時進行,本標準主要是想利用RFID技術,來實現集裝箱物流相關信息的自動識別。由于集裝箱物流信息是與每次物流相關的,所以每次應用的物流信息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每次集裝箱裝上貨以后進行寫的操作,中途可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寫操作,以便供應鏈中的不同操作點把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即如集裝箱裝載了什么貨物,發貨人是誰,收貨人是誰,運輸公司是誰,要經過哪些主要的港口等信息)都寫到此標簽中去,以便整個供應鏈供讀取,來實現集裝箱物流信息在供應鏈下的可視。
2007年7月1日,ISO 17363標準發布,中國方面的技術參與單位主要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團全程參與此標準的起草和技術討論。但最終發布的此標準極為籠統,只形成了一個概念性的東西,并沒有標準的實質,即哪些數據要寫,用什么格式寫,用什么通訊方式去實現,都沒有。所以2007年發布的ISO 17363標準是比較粗略的,可實施性不大,有點是趕在節點時間前必須要交稿的意思。
ISO 18185標準即集裝箱電子鉛封標準,即實現機械鉛封的電子化,通過RFID技術來實現鉛封的自動檢測和識別。本標準與ISO 10374和ISO 17363是同步進行的,最終于2007年形成了ISO 18185標準,由于本標準與集裝箱應用的相關度很大,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期關注并全程參與此標準的起草工作。但最終發布的本標準對通訊協議方面的規定仍然不具體,技術側重在433MHz,2.45GHz作為標準規定可以使用的頻率,但并沒有明確具體技術實現的方式,包括通訊協議的定義等。特別是標準中沒有一致性測試規范,這就導致各生產廠家生產的鉛封產品,從技術條款上都是符合ISO 18185的,但相互之間不一定是兼容的。
ISO TC104 SC4委員會工作會議于2008年4月7日在德國漢堡召開。在此次會議上上海港務集團介紹了“可重用集裝箱電子鉛封/reusable container eSeal”研究和應用的相關情況,希望SC4能考慮“可重用電子鉛封”標準的起草。委員會指出起草ISO 18185標準時曾經考慮過集裝箱電子鉛封的一次性和可重用的問題,由于可重用電子鉛封行業使用起來存在太多的問題,最后ISO 18185標準形成的是一次性的電子鉛封,沒有必要再考慮可重用電子鉛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