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境外86%的中國品牌為“海爾造” 世界領袖扛工業振興大旗

作者:prnews
日期:2011-01-18 17:13:57
摘要:境外86%的中國品牌為“海爾造” 世界領袖扛工業振興大旗

北京 2011-01-18(中國商業電訊)--燕舞收錄機、英雄鋼筆、海鷗洗發水、永久自行車……翻開中國企業發展史的相冊,總有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令我們目光如注、內心溫暖。但細思量卻不難發現,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在國人心目中一度強悍過的企業,卻鮮有走出國門或在國外發展如常者,甚至很多企業連盛極而亡的魔咒都來不及逃脫,就已被淹沒在滾滾如流的企業大軍之中。萬象更新,周而復始,歷史和現實已將“中國造”緊緊套牢在一個沒有自我、無名無份的怪圈之中。

思索:世界市場淹沒了多少“中國造”

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中國的經濟經歷了一段至今持續高速的發展時期,經過改制、兼并、融資、上市等種種手段和方式,中國的民族企業高調崛起。從紡織到家電,從食品到醫藥,他們的產品不僅徹底改變了十幾億國人的生活,而且他們也試圖走出去的決心和努力,也對國際市場形成了一撥又一撥的沖擊。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成為無數國外大牌眼中的誘人奶酪。技術合作、入股、產權買斷、投資建廠……很多國外品牌開始向中國膨脹式輸入。為了在內外夾擊中生存,很多企業不得不越來越低價以求在市場中得到喘息機會并生存,因為除此之外他們已經找不到其他可以與強敵抗衡的辦法,于是就有了時常被人們所詬病的“低質低價中國造”的壞帽子。也有很多企業從此走上了貼牌代工的路子,讓自己的產品借著別人的名字走出了國門,意圖在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在他們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國際化”時,他們的產品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深陷“無名無份”的怪圈之中。

據統計,在飲料市場,曾控制國內市場的“八大名牌”已有七家被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收編”,并無一例外地在市場上消失;在洗滌用品市場,4大年產量超8萬噸的洗衣粉廠已被外商吃掉了3個;在化妝品市場,75%的市場份額已被國外品牌占據;在啤酒行業,年產5萬噸以上的60家企業中有72%“被合資”;在感光行業,只剩樂凱一家國產名牌……

全球著名市場調研機構歐睿國際 (Euromonitor)發布的數據更反映了“中國制造”的崛起與“中國品牌”的尷尬:中國制造在全球的產量占比已高達40.5%,但是,中國品牌的海外占比卻僅有2.9%!兩相對比不難想象,“中國制造”正消耗著國家資源、能源、廉價勞動力等去培育別人的品牌。盡管沒有一個權威的統計,但在全球的每一個市場上,幾乎都充斥著無數“中國造”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卻因為被貼上了別人的名字接受著膜拜!

不過,在境外2.9%的自主品牌中,海爾一家就占據了86.5%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在中國境外,海爾幾乎扛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





驚喜:中國品牌正在帶動復興之路

可喜的是,帶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特有的鋼性,中國的企業們從來沒有放棄過為自己創牌的努力。值得國人興奮的消息也頻傳海內外:永久開始借低碳環保之名復出,王致和的艱難跨國維權路在德國高等法院勝訴……更令中國人自豪的是,海爾冰箱、洗衣機、酒柜以自主品牌登上了行業之巔,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一張名片。

僅以冰箱為例,2010年海爾冰箱以10.8%的市場占有率連續第3年蟬聯全球第一,前10個月的平均出口單價比行業平均出口單價高出了足足40%,在歐洲冰箱業負增長1.5%的情況下,歐美企業大都處于“限產”狀態,海爾集團高端品牌卡薩帝冰箱卻實現了45%的高速增長,海爾遍布全球的很多生產基地必須“加班”生產才能交付源源不斷的市場訂單。

從90年代初開始,海爾冰箱堅持以自主品牌出口與海外本土運營成就了今天的榮耀。其先后在全球建立了29個生產制造基地、19個海外銷售公司和8個全球研發中心,實現了全球的本土化生產。歐睿國際數據顯示,海爾冰箱10年來的增幅已經遠遠超過了200%,是全球冰箱品牌近10年來增速最快的世界冠軍。

在剛剛結束的國際電工委員會上,海爾代表中國企業提報的17項技術提案全部通過審定,其中2項還被正式立為國際標準。正如很多同人所言,掌握全球行業話語權即為躋身行業領袖地位的標志。有了領袖,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復興已不再是單純的奢望,相信以后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會像海爾一樣,泰然接受全球眾多百年老牌的模仿和克隆。

展望:讓世界市場充滿“中國牌”

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造就了“中國造”在國際市場上無名無份的尷尬,以海爾為首的出口創牌贏家正在努力帶動國內企業展開一場為“中國造”徹底摘帽正名的戰爭,在這場不見硝煙的品牌危機中闖關。

后金融危機的影響、熱錢的大量涌入、貿易壁壘的糾結……眾多因素決定了未來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之內,對于中國制造企業而言,或許競爭將更加激烈和殘酷,將有更多的企業成為歷史旋渦中的一個浪花,重組、破產或者消失,這既是市場規律的必然,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崛起過程難以避免的陣痛。但是低質、低端的形象將被中國制造甩得越來越遠,不遠的將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的產品將被一一冠以一個理所應當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