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田到餐桌,和興隆的垂直通道
2011年1月17日電/明通新聞專線/-- 在剛剛結束的“廣州市亞運會食品藥品安全暨餐飲服務工作總結會議”上,曾被指定為亞運會食品供應的和興隆獲得了“亞運食品安全突出貢獻獎”,廣州市曹鑒燎副市長及亞組委食品組委會給予了高度肯定。如魚得水,接受了國際級的品質考驗后,和興隆開始引領著團體餐飲新的形態,同時也吸引著各大機構團體供餐的競購。這讓和興隆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使命和“至精至嚴”的服務理念得以最大化的彰顯。
和興隆:從飯堂承包到團餐管理的華麗轉身
和興隆創始人黃溪河先生
發跡于珠三角的和興隆,其創始人黃溪河從飯堂承包開始起家。當時大多數機構的食堂管理基本處于無序狀態,繁瑣雜亂,這也是團體餐飲的最原始狀態。從起早摸黑的打拼中,黃溪河也算摸索出了團餐行業的門道。
在2000年以后,90%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品質特色、安全衛生、簡便快捷的餐飲服務品牌了,而此時的團餐行業也處在“初長成”的階段。經過不斷反思與總結,致力于發展成專業團體餐飲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的和興隆開始發力了。除了建設集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于一體的城市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體系,專業的團膳管理運營隊伍,還發展成了集基地管理、農副產品配送與管理、營養餐配送的專業團餐服務綜合運營商。其搭建起的從農田到餐桌的垂直產業鏈條,將農產品從原產地到零售終端全程控制,實現生產者、經營者到消費者相互融合的模式,也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和興隆所積淀的實力,既成就了其團餐管理的龍頭地位,也為其團餐行業的第一品牌做了注腳。誰敢否認五年或八年后的和興隆不是餐飲服務業的一代霸主呢?
從農田到餐桌,為現代農業發展指明方向
和興隆打通從農田到餐桌垂直通道
和興隆,除了企業本身之外,總有其自身豐富的價值內涵和情感訴求振奮人心。其集團董事長黃溪河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曾說過:“和興隆立足農業,以工業化生產、機械化操作、信息化運用打造出的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也是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一種探索模式。” 事實上,和興隆從農田到餐桌的商業模式也表現出了很多的思維高度和智慧色彩。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僅僅關注于“田間”——農產品生產方面的環節,在“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方面卻相對缺失。據統計,我國農產品加工程度僅僅為25%,增值比例僅僅為1:1.8,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70%加工率,增值比例為1:3.8的水平。
作為走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最前面企業之一的和興隆,其董事長黃溪河很早就認識到:要使農產品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必須讓它的價值充分體現在國內發達的城市市場經濟體系中。和興隆“免洗凈菜”,正是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市民食物這樣一條垂直通道。并布局了在橫向方面完善產品線,在縱向方面打造從源頭到終端的產品鏈條的戰略。統一收購儲存、統一清洗、統一精深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銷售。其全產業鏈模式控制在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已趕超發達國家。
另外,其免洗凈菜通過高科技技術達到的免洗免切的功能完全代替了人們摘洗切等工序,還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而這正是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曾提到過的現代農業定位模式:“通過市場信息機制的導入提高現代農業的活躍程度,通過科技服務業的導入提高現代農業的信息化水平。”
和興隆所打造并正在實踐的從農田到餐桌的垂直模式,將是涉農企業發展的大趨勢,無疑也是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可行性模式和參考價值方向,而這一點,也正是和興隆所彰顯的最大意義。
新聞稿來源:http://www.mtw.hk/news/295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