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無錫太湖水質持續好轉 “十一五”投入300多億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無錫商報
日期:2011-02-22 13:47:18
摘要:通過一大批太湖治理重點工程的建成投用和關鍵措施的落實,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各項工作繼續全面推進,太湖水質持續好轉。
       不久前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把水利確定為關系國家安全的事業。而水對于無錫來說,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傍水而建,以水而興,歷史上曾經備受洪澇之困,而一場水危機不僅讓無錫人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道路,也加快了這座城市轉型的步伐。無錫“水情”如何?記者近日奔赴多條戰線,從農業用水、防洪抗旱、水之執法、供水價格等多方面進行調查。

       “十一五”期間,太湖治理累計投入300多億元。截至目前,國家總體方案確定的2012年治太項目,無錫市已提前兩年基本完成,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持續改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入湖污染物總量逐年下降,并連續3年圓滿完成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的“兩個確保”目標。2010年,無錫市共需完成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標任務14項,太湖治理重點工程366項、小流域綜合整治工程588項。無錫市在此基礎上又自加壓力,新增319項治太工程,太湖治理重點工程共計685項。通過一大批太湖治理重點工程的建成投用和關鍵措施的落實,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各項工作繼續全面推進,太湖水質持續好轉。

  讓湖水跟著人走 物聯網技術使太湖遍布“耳目”

  讓湖水跟著人走?乍一聽感覺好神奇,實際上,這一切已經成為現實。記者2月21日從無錫市水利局了解到,“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聯網示范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已建設20多個藍藻監測點,其中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完成建設,整個工程計劃于2012年全面建成。

  “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聯網示范工程項目是一套集藍藻湖泛智能感知、打撈車船智能調度和信息綜合管理于一體的智慧水利物聯網系統,這也是我市十二大物聯網示范應用項目之一。市水利局有關人士介紹說,所謂“感知太湖”,就是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太湖水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其中所運用到的“物聯網”技術,就是傳感器加上互聯網。 
 
  “核心是傳感器,這些精密的圓柱形探頭,可‘敏感’出六種水質指標在太湖中的實時變化。”該人士說,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建設20多個藍藻監測點,其中湖中心3個點,湖岸邊17個點。湖中心的監測點中含有監測藍藻及水質的傳感器與高清晰攝像機,可將藍藻水華發生信息傳給信息中心記錄,同時自動調動最近的藍藻打撈船打撈藍藻;信息中心會通知打撈船到藻水分離公司;藻水分離公司再自動通知調動最近的處理廠的車輛運輸藍藻。  

      “當湖中的傳感器感知到藍藻暴發指數超過60%時,該系統就會自動啟動綠色報警,這些信息會同時傳送到打撈船上的GPS裝置上。”水利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感知太湖”系統的核心是傳感器,這些看似普通的圓柱體,“頭頂”太陽能板,身上還安置有傳感芯片和攝像頭,能獲悉該觀測點的溫度、PH值、氨氮等將近40個指標,就像水利部門的“千里眼”。 

  一旦有監測指標顯示某處水域出現藍藻聚集情況,系統便會第一時間自動通知附近打撈點的船只。如果檢測出藻請嚴重,超出附近打撈船只的作業能力,系統還會向周邊船只發布命令,這樣整個太湖上的打撈船只,便可以根據藻情合理配置。打撈完后,系統還會指示船只運送到就近的藻水分離站、分離出的藻泥又被通知送往需要的有機肥廠。 

  “以前每天都是早上6點取到的水樣,到晚上6點才能拿到水質報告,打撈海藻主要也是靠有經驗的工人肉眼判斷。”水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說,“感知太湖”對藍藻的防范監控及時有效,取代了之前每天依靠人工取水、實驗室化驗的老辦法,同時讓打撈藍藻的船與太湖水質監控情況連成一個網絡,實現了對藍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調度和管理,守望保護著太湖。  

  按計劃,一期工程還將在兩個資源化再利用基地設立監控裝置,對藍藻再去向進行跟蹤。同時,在楊灣藻水分離站內,對藍藻的打撈全過程實施監控及智能化指揮。屆時,市水利局信息中心及楊灣藻水分離站均能同步顯示藍藻湖泛感知、打撈、處理、運輸和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的實時信息。  

  “感知太湖”系統由基于智能模式識別的自適應藍藻湖泛傳感器、實時藍藻湖泛感知傳輸無線網絡節點設備、藍藻打撈和運輸船載、車載智能終端等新型設備支撐,在智能傳感設備、計算算法和網絡通信等方面擁有多項創新性核心技術。無錫水利局是“感知太湖”的服務終端,系統的運用大大節約了以往人力、物力,實現了對藍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調度和管理,隨時隨地讓太湖水、河道水“跟著”水利監管人員走。  
 
       據了解,整個“感知太湖”項目由防汛防旱指揮智能決策、水環境智能治理、水資源智能管理三大系統組成,計劃在2012年全面建成。與現在常用的基于遙感技術的監測系統相比,“感知太湖”系統更靈活、更實時,預計單位實施成本要大大低于租用衛星、借用遙感飛機和雇用專業技術人員的成本。根據測算,該項目一旦部署實施,其正常使用年限至少可達8—10年。(記者/蔣榮)

  水利投入財政傾斜 年內地表水取水大戶全部進入監控

  今年中央、省委一號文件主題都鎖定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記者近日從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無錫財政對于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將不斷提高。 

  眾所周知,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近日全國范圍內大范圍的旱情,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生產安全。宜興橫山水庫最近的低水位運行也十分令人憂心。在無錫這樣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而言,農田水利的角色相對邊緣化。會議上提出農田水利重塑規劃方案將進入研究編制階段。今后無錫將按照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要求,大力實施農田水利標準化工程,其中重點在于灌溉,已經被列入今年的計劃有7個即將啟動建設的農村水利現代化示范園區,計劃新增節水灌溉農田5萬畝,新發展噴灌、滴灌2000畝,將減少農田水土流失。  

  一手防旱,另一手更要防洪。今年被列入防洪工程計劃表的,具體則有68公里圩堤要加固,新建改造防洪閘31座,排澇泵站93座,年內建成萬畝以上達標圩區3個。感知技術將被廣泛地應用于水利工程之中。農村萬畝圩區閘站將實行遠程控制,現代化農業園區節水灌溉系統“自動”運行,而這些都少不了農村地表水及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質、水能、水文、氣象等信息的采集傳輸、監測預警、應急處理的及時響應。  

  在無錫這樣的水質缺水型城市,水環境治理也成為水利的任務之一,而整治重點則主要在于水系的優化調整,像路網那樣調整農村水系的溝通聯結,撤壩建橋、清淤疏浚,修復河網,暢通水系,配合控源截污、坡岸綠化、生態修復、村莊改造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面貌。農村河道整治總是少不了輪浚,年內計劃為500萬立方米,農村河道綜合整治示范村32個。 

  無錫水資源1/3取自過境水,因此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必不可少。年內全市用水大戶地表水的取水量、地下水水位建立專門監控系統。政府部門計劃通過行政和經濟手段,促進水資源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方向進行產業優化配置,推進企業中水回用、循環利用,鼓勵各行各業節水減排。  

  會議明確指出水利將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財政對于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將不斷提高。防洪保安資金、水利建設基金征收,確保專項專用。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將嚴格按規定比例用于水利建設。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將逐步提高,專項用于水資源的保護管理、節約利用和水源工程建設。政府財政投入帶動乃至吸引社會資金興修水利,引導群眾投工投勞支持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