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瓶頸待破
作者:毛啟盈
來源:原創-IT
日期:2011-04-27 11:32:21
摘要:如春以來,中國移動支付持續升溫,中聯通上周高調成立了“沃易付”公司,注冊資本2.5億;中電信天翼支付公司3月份已成立。雖已入股浦發銀行,中移動卻為成立支付公司躊躇滿志。同時,銀聯也沒有停止移動支付市場“蛋糕”的劃分,數十張移動支付的牌照發到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如春以來,中國移動支付持續升溫,中聯通上周高調成立了“沃易付”公司,注冊資本2.5億;中電信天翼支付公司3月份已成立。雖已入股浦發銀行,中移動卻為成立支付公司躊躇滿志。同時,銀聯也沒有停止移動支付市場“蛋糕”的劃分,數十張移動支付的牌照發到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目前,我國擁有超過8億的手機用戶,是世界第一大手機用戶國,手機支付已成為繼卡類支付、網絡支付后的又一大潛力市場。據易觀國際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數已經達到1.5億,而到2013年這一數字將增至5億,移動支付的規模也將達到235億元。
由于我國網民接近了5億,手機上網用戶接近3億。手機支付的高速發展,移動互聯網支付如弦上箭。網民通過登陸互聯網賬戶支付購物也逐漸成為一種消費習慣。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上網登陸賬戶進行購物將成為一種潮流。但是,由于手機屏幕較小,輸入法等困擾,再加上要輸入較長的用戶名和密碼,因此操作并不便捷,這也成為阻礙移動互聯網支付的瓶頸。
最近,接近5億用戶的支付寶和突破2億用戶的UC瀏覽器“聯姻”,推出了國內首款內置支付手機瀏覽器,用戶在網站上購物時,可直接使用支付寶最新的安全支付功能進行付款:只用與支付寶賬號綁定一次,以后的200元以下小額付款都可一鍵完成,無須輸入密碼。
我們知道,目前在手機網銀上進行轉賬、充值等操作步驟異常繁瑣,除了每次都要輸入16位卡號和密碼還需輸入驗證碼等,其過程混雜了數字與英文,整個過程耗時又費力,這為手機網銀支付造成了“瓶頸”,讓很多想通過手機支付的用戶望而卻步。筆者了解到,支付寶在已聯合工行、建行等10家銀行開通快捷支付服務,當前已經累積300多萬用戶,而快捷支付的成功率已經達到線下刷卡水平。
隨著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類似支付寶和UC這樣的平臺,讓個人用戶與商家都將尋找更符合用戶需求的支付方式,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移動客戶端采用支付寶網上安全支付。而諸如這種小額支付平臺,一方面,給手機用戶帶了便利;另一方面,讓更多用戶養成手機上網移動支付的習慣。
我希望看到除了UC,還有騰訊等更多瀏覽器能開通手機支付平臺,尤其是在3G、4G時代,智能手機時代,這對移動互聯網支付的刺激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據媒體報道,日本市場已經很為成熟,因為NTT CoDoMo主導,擁有5000萬手機終端,占據了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移動互聯網支付成為重要的渠道。日韓的經驗告訴我們,實行了手機實名制之后,小額移動互聯網支付安全已經不是問題。
不過,Google、亞馬遜和蘋果所開發智能手機支付技術,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Forrester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這項技術的普及仍需數年的時間:僅有12%的美國成年人和6%的歐洲成年人通過手機進行交易。
從全世界范圍看,手機支付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我國市場盡管前景美好,但是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瓶頸,需要新的市場模式來突破。其實,要解決這個難以,首先要解決手機支付的難題。
關于支付標準之爭,此前在我的博客文章《銀聯和移動運營商,誰在裝孫子?》有過分析,中國擁有8億手機用戶,手機支付的便利性、高效率、低成本、時尚性成為其發展的推動力。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未來,仍然具有諸多變數。譬如,標準之爭,安全之爭還有牌照之爭。
不過,移動互聯網支付仍然要面臨諸多瓶頸。
第一,標準不統一。中移動2.4GHz移動支付方案,中電信和中聯通支持和銀聯則采用13.56MHz標準。“標準之爭”即便會給手機支付帶來一點障礙,但是,仍然無法阻擋移動支付的市場潮流。移動互聯網同樣如此,不同手機終端,不同企業的瀏覽器是否兼容?這是個問題。
第二,移動支付不賺錢,銀聯職能是轉賬結算,利潤很薄,甚至是服務大眾,第三方支付企業無利可圖。移動互聯網支付,更是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譬如,手機瀏覽器企業和支付企業如何分成?
第三,終端是個大問題。用戶在在PC上支付,屏幕較大,但是在PC上登錄網頁支付,號碼較長,操作起來并不便捷。如果嫁接到手機上,受制于屏幕,如果不是智能手機,操作更為不便。
第四,一提到網絡支付、移動支付,就與安全和扯上了關系。是手機支付無法掩飾的缺陷,也是互聯網支付需要克服的瓶頸。作為移動互聯網,依賴于網絡,也要依賴于手機終端,所以還需要漫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擁有超過8億的手機用戶,是世界第一大手機用戶國,手機支付已成為繼卡類支付、網絡支付后的又一大潛力市場。據易觀國際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數已經達到1.5億,而到2013年這一數字將增至5億,移動支付的規模也將達到235億元。
由于我國網民接近了5億,手機上網用戶接近3億。手機支付的高速發展,移動互聯網支付如弦上箭。網民通過登陸互聯網賬戶支付購物也逐漸成為一種消費習慣。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上網登陸賬戶進行購物將成為一種潮流。但是,由于手機屏幕較小,輸入法等困擾,再加上要輸入較長的用戶名和密碼,因此操作并不便捷,這也成為阻礙移動互聯網支付的瓶頸。
最近,接近5億用戶的支付寶和突破2億用戶的UC瀏覽器“聯姻”,推出了國內首款內置支付手機瀏覽器,用戶在網站上購物時,可直接使用支付寶最新的安全支付功能進行付款:只用與支付寶賬號綁定一次,以后的200元以下小額付款都可一鍵完成,無須輸入密碼。
我們知道,目前在手機網銀上進行轉賬、充值等操作步驟異常繁瑣,除了每次都要輸入16位卡號和密碼還需輸入驗證碼等,其過程混雜了數字與英文,整個過程耗時又費力,這為手機網銀支付造成了“瓶頸”,讓很多想通過手機支付的用戶望而卻步。筆者了解到,支付寶在已聯合工行、建行等10家銀行開通快捷支付服務,當前已經累積300多萬用戶,而快捷支付的成功率已經達到線下刷卡水平。
隨著移動支付市場的發展,類似支付寶和UC這樣的平臺,讓個人用戶與商家都將尋找更符合用戶需求的支付方式,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移動客戶端采用支付寶網上安全支付。而諸如這種小額支付平臺,一方面,給手機用戶帶了便利;另一方面,讓更多用戶養成手機上網移動支付的習慣。
我希望看到除了UC,還有騰訊等更多瀏覽器能開通手機支付平臺,尤其是在3G、4G時代,智能手機時代,這對移動互聯網支付的刺激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據媒體報道,日本市場已經很為成熟,因為NTT CoDoMo主導,擁有5000萬手機終端,占據了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移動互聯網支付成為重要的渠道。日韓的經驗告訴我們,實行了手機實名制之后,小額移動互聯網支付安全已經不是問題。
不過,Google、亞馬遜和蘋果所開發智能手機支付技術,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Forrester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這項技術的普及仍需數年的時間:僅有12%的美國成年人和6%的歐洲成年人通過手機進行交易。
從全世界范圍看,手機支付仍然處于市場培育期,我國市場盡管前景美好,但是仍然面臨著巨大的瓶頸,需要新的市場模式來突破。其實,要解決這個難以,首先要解決手機支付的難題。
關于支付標準之爭,此前在我的博客文章《銀聯和移動運營商,誰在裝孫子?》有過分析,中國擁有8億手機用戶,手機支付的便利性、高效率、低成本、時尚性成為其發展的推動力。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未來,仍然具有諸多變數。譬如,標準之爭,安全之爭還有牌照之爭。
不過,移動互聯網支付仍然要面臨諸多瓶頸。
第一,標準不統一。中移動2.4GHz移動支付方案,中電信和中聯通支持和銀聯則采用13.56MHz標準。“標準之爭”即便會給手機支付帶來一點障礙,但是,仍然無法阻擋移動支付的市場潮流。移動互聯網同樣如此,不同手機終端,不同企業的瀏覽器是否兼容?這是個問題。
第二,移動支付不賺錢,銀聯職能是轉賬結算,利潤很薄,甚至是服務大眾,第三方支付企業無利可圖。移動互聯網支付,更是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以照搬。譬如,手機瀏覽器企業和支付企業如何分成?
第三,終端是個大問題。用戶在在PC上支付,屏幕較大,但是在PC上登錄網頁支付,號碼較長,操作起來并不便捷。如果嫁接到手機上,受制于屏幕,如果不是智能手機,操作更為不便。
第四,一提到網絡支付、移動支付,就與安全和扯上了關系。是手機支付無法掩飾的缺陷,也是互聯網支付需要克服的瓶頸。作為移動互聯網,依賴于網絡,也要依賴于手機終端,所以還需要漫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