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敬國:關于我國智能安防技術的若干思考
作者:燁嵐
來源:賽迪網
日期:2011-05-03 15:24:27
摘要:安防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從普通的安全防范走向了安防智能化,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安防的需求。近幾年,傳統安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智能安防趨勢凸顯,而物聯網技術更是把智能安防帶上了一個新臺階。
5月3日消息,安防業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從普通的安全防范走向了安防智能化,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安防的需求。近幾年,傳統安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智能安防趨勢凸顯,而物聯網技術更是把智能安防帶上了一個新臺階。記者針對我國智能安防的新技術、新趨勢等問題采訪了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博物館顧問祝敬國先生,詳細解讀我國智能安防產業的發展。
在祝敬國看來,近幾年,在安防行業,對“安防”的目的、范圍和理解上都有了很大的探究和提升。由于“911”等恐怖行為的出現,安全防范工作已經從最初的保障人身與財產安全的“小安防”,轉變為對社會秩序監控管理的“大安防”。而今,金融風暴和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的存在、物聯網概念的出現,更深層次的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和人群的心態;對信息領域的安全監控,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及時性,也成了安全防范的直接工作內容。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形勢與任務,安全防范工作必然需要從理念、技術和工程等諸方面進行嶄新的提升和發展。這大概就是當前提出和提倡“智能安防”的主要原因。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應該是“智能安防”的主要標志。這不是某些人的主觀臆想,而是社會發展、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物聯網”的感知層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達到“物”的互聯互通,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按照這樣的需求,數據與實物的一致性將凸現為主要矛盾。
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既可能存在于信息采集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于實物流通使用過程中的失察。單純從技術的角度解決數據與實物的一致性,將是非常困難的。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有可能是技術因素。傳感技術的不足影響到數據采集的深度和精度,產生了數據的失真與誤差,使數據與實物信息不完全一致。而社會因素,即有意、無意的缺漏與篡改、偽造,更是引起數據與實物不一致的主要方面。這些現象有可能只是個體行為,也可能是群體行為;可能是出于某個偶然原因,也可能是早有預謀。類似三聚氰胺奶粉、每門2萬元“網上改高考成績”的假冒偽劣、李代桃僵的群體犯罪案例,在物聯網上決不會少見。如何防止人為的有意的弄虛作假、識別和糾正無意識的失誤,將是物聯網安全的根本任務,也將是智能安防的根本任務。在建設物聯網時,要從技術、工程、運行、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感知層綜合監管,辦法就是參照安全技術防范工程中所提倡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原則,建立與健全智能安防系統,才能及時地發現、糾正和消除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問題,從信息層面保障人類的安全。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形成“智能安防”,需要研究如何堅持工程實施的基本原則。工程的基本原則是實效性、可行性、可靠性和易用性。首先,要保證“智能安防”能夠產生用戶看得見、感得到的實效。其次,它應該是在當前條件下可以實現、可以運行的。而且,它的日常運行應當是持久、可靠的。它的使用和維護也不應該繁復。這就要在工程實施時想清楚所有可能的風險:實施的風險、運行的風險、維護的風險等。
不言而喻,在智能安防工程中還應該注意它們與原有的技術、產品的關系。只有使得新的系統與原有的安防系統兩者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才可能發揮出智能安防所設想的效果和效益。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形成“智能安防”,還會有許多新技術、新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基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在市場和需求的推動下,數字視頻技術與高清晰圖象技術迅猛異常,數字視頻的監控規范也呈幾何級數增長。情況有時就是那么有趣,數字視頻的規模越來越大、視頻清晰度越來越高,攝像機的增加、存儲設備的增長,卻不能同時提高視頻監控的有效性。原因非常簡單,一切安全防范系統的實際效果最終取決于人防、物防、技防三者的融合。而超大規模的視頻監控規模和高清晰度圖像,造成了圖像信息量的冪級數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操作人員的視覺疲勞和圖像檢索回放的困難,影響了監控與追溯的有效性。可以想象,隨著未來物聯網建設的展開,物的真實性監控也會延伸到視頻監控范圍,提高視頻監控系統高清晰圖象的監視和存儲的有效性問題將更加突出。
解決視頻監控有效性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讓攝像機具有更高的“智能”。從人眼的視覺實踐中都能夠體會到,人眼看到的是一個包括150o視角的大范圍的全景圖象,而真正清晰的只是其中注視著的焦點部分。同樣,視頻監控攝像機的監視畫面中真正需要關注的也并非是全部畫面,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攝像機能夠自行識別監視的焦點,每次傳輸、顯示、存儲的是這真正有用的部分畫面,那么視頻監控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圖像的傳輸壓力也會減輕、存儲量和存儲設備都將大大下降,工程的投資效益也會大幅提高。
在祝敬國看來,近幾年,在安防行業,對“安防”的目的、范圍和理解上都有了很大的探究和提升。由于“911”等恐怖行為的出現,安全防范工作已經從最初的保障人身與財產安全的“小安防”,轉變為對社會秩序監控管理的“大安防”。而今,金融風暴和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的存在、物聯網概念的出現,更深層次的安全問題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和人群的心態;對信息領域的安全監控,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和及時性,也成了安全防范的直接工作內容。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形勢與任務,安全防范工作必然需要從理念、技術和工程等諸方面進行嶄新的提升和發展。這大概就是當前提出和提倡“智能安防”的主要原因。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應該是“智能安防”的主要標志。這不是某些人的主觀臆想,而是社會發展、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物聯網”的感知層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達到“物”的互聯互通,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按照這樣的需求,數據與實物的一致性將凸現為主要矛盾。
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既可能存在于信息采集過程中,也可能存在于實物流通使用過程中的失察。單純從技術的角度解決數據與實物的一致性,將是非常困難的。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有可能是技術因素。傳感技術的不足影響到數據采集的深度和精度,產生了數據的失真與誤差,使數據與實物信息不完全一致。而社會因素,即有意、無意的缺漏與篡改、偽造,更是引起數據與實物不一致的主要方面。這些現象有可能只是個體行為,也可能是群體行為;可能是出于某個偶然原因,也可能是早有預謀。類似三聚氰胺奶粉、每門2萬元“網上改高考成績”的假冒偽劣、李代桃僵的群體犯罪案例,在物聯網上決不會少見。如何防止人為的有意的弄虛作假、識別和糾正無意識的失誤,將是物聯網安全的根本任務,也將是智能安防的根本任務。在建設物聯網時,要從技術、工程、運行、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感知層綜合監管,辦法就是參照安全技術防范工程中所提倡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原則,建立與健全智能安防系統,才能及時地發現、糾正和消除數據與實物的不一致問題,從信息層面保障人類的安全。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形成“智能安防”,需要研究如何堅持工程實施的基本原則。工程的基本原則是實效性、可行性、可靠性和易用性。首先,要保證“智能安防”能夠產生用戶看得見、感得到的實效。其次,它應該是在當前條件下可以實現、可以運行的。而且,它的日常運行應當是持久、可靠的。它的使用和維護也不應該繁復。這就要在工程實施時想清楚所有可能的風險:實施的風險、運行的風險、維護的風險等。
不言而喻,在智能安防工程中還應該注意它們與原有的技術、產品的關系。只有使得新的系統與原有的安防系統兩者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才可能發揮出智能安防所設想的效果和效益。
把安防的監控范圍擴展到人的信息行為方面形成“智能安防”,還會有許多新技術、新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基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在市場和需求的推動下,數字視頻技術與高清晰圖象技術迅猛異常,數字視頻的監控規范也呈幾何級數增長。情況有時就是那么有趣,數字視頻的規模越來越大、視頻清晰度越來越高,攝像機的增加、存儲設備的增長,卻不能同時提高視頻監控的有效性。原因非常簡單,一切安全防范系統的實際效果最終取決于人防、物防、技防三者的融合。而超大規模的視頻監控規模和高清晰度圖像,造成了圖像信息量的冪級數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操作人員的視覺疲勞和圖像檢索回放的困難,影響了監控與追溯的有效性。可以想象,隨著未來物聯網建設的展開,物的真實性監控也會延伸到視頻監控范圍,提高視頻監控系統高清晰圖象的監視和存儲的有效性問題將更加突出。
解決視頻監控有效性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讓攝像機具有更高的“智能”。從人眼的視覺實踐中都能夠體會到,人眼看到的是一個包括150o視角的大范圍的全景圖象,而真正清晰的只是其中注視著的焦點部分。同樣,視頻監控攝像機的監視畫面中真正需要關注的也并非是全部畫面,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攝像機能夠自行識別監視的焦點,每次傳輸、顯示、存儲的是這真正有用的部分畫面,那么視頻監控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圖像的傳輸壓力也會減輕、存儲量和存儲設備都將大大下降,工程的投資效益也會大幅提高。

智能化目標識別和目標存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