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區域發展與天津戰略選擇
9月20日,天津市社聯在天津社科活動中心承辦了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環渤海區域發展與天津戰略選擇論壇”活動。本論壇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中國地理學會牽頭。論壇以深化環渤海地區務實合作為主線進行了深入研討。現將與會專家學者的學術觀點摘要發表,以饗讀者。
從傳統城市
到世界城市經濟圈建設
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秘書長楊開忠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明確提出打造國際城市和世界城市。國際城市,是指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世界城市,指在經濟上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高端國際城市。我國為什么要建設世界城市?這主要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經濟意義。有助于國家成功從全球分工體系中低附加值、低效率、低輻射的生產環節向高附加值、高效率、高輻射的生產環節轉型。從全球化角度來看,這是我國推進產業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課題。二是文化意義。世界城市是世界文化尤其是消費文化的象征和引領者,所以世界城市的建設必然有利于我們國家向全球文化中心轉型。三是政治意義。在全球的政治經濟體系中,特別是自金融危機以后,我國正在加速向全球政治經濟體系的核心國家轉型。世界城市建設有助于推動這樣一種轉型。四是國民精神。擁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的世界城市無疑確實能夠提升百姓的榮譽感,有助于振奮國民精神。
在京津冀建成世界級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京津冀區域合作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北京建設世界級城市已經積累了很好的條件和基礎,特別是在打造“首都經濟圈”上,需要確立重要的兩極,一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是天津濱海新區。就天津建設世界級城市而言,我認為應與北京有所區別,這就是,要把天津建設成為“國際工商城市”,因為“天津是國際港口城市”的提法并不能代表天津的全部。把天津建設成為“國際工商城市”,就是要把天津建設成為北方開放的門戶,建設多個中心,包括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等。
南開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江曼琦教授:建設“首都經濟圈”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比較優勢是經濟圈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準確把握天津在“首都經濟圈”建設中的比較優勢,對于天津更好地融入“首都經濟圈”十分必要。關于天津的比較優勢經常被談及的有四點:一是區位優勢;二是以港口為主導,海、空、鐵路和公路綜合網絡發達的交通優勢;三是以荒地、油氣資源為重點的資源優勢;四是工業基礎優勢。我認為,在“首都經濟圈”所含括的京津冀地區中,天津占有港口、制造業和政策三方面的比較優勢。根據上述優勢,天津市融入“首都經濟圈”的路徑主要是:基于港腹關系,以增強港口服務能力為龍頭,打造“三北”地區聯系世界的“黃金水道”。基于區域產業價值鏈,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搶占世界經濟科技制高點。基于循環經濟范式,利用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提升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供應鏈關系,以重點項目為紐帶,輻射帶動區域的發展。
從區域戰略
到主體功能區域戰略
國家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員:在“首都經濟圈”建設中,需要著力解決和建立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網絡,使京津塘密集城市帶和高新技術產業走廊構成大都市連綿區,從而走向一體化。在這一過程中,天津要優化開發區域中的重點,優化開發區、岸線合理利用以及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基于此,在《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三個問題,即人口進一步集聚將加大資源環境壓力;加快工業化進程對擴大生產空間規模、優化空間結構提出的挑戰;城市向高層次功能定位的發展意味著區域協調難度加大。天津解決這些發展問題,我認為,一是要著力把經濟體量做大、提高經濟水平。既要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又要壯大區縣經濟實力。二是要突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一體化的率先發展。在航空航天領域,和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科技創新相銜接,在新能源、生物醫藥、海洋科技、節能環保等領域也是如此。三是要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區域網絡系統建設。在新金融園區、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會展業、商務商貿等方面都和北京相銜接,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四是要重視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和市域內功能空間的合理管制。既要便于生產,又要便于生活。
天津市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主任張愛國:今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天津市政府上報的《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方案》。5月19日,國家發改委將該方案正式下發,同意以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為核心載體,開展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國際航運稅收、航運金融和航運租賃四個方面的政策創新試點。國務院要求以建設東疆保稅港區為重點,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推進國際化市場體系建設,條件成熟時進行建立自由貿易港區的改革探索。以東疆保稅港區為核心載體,推進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創新國際船舶登記制度,開展航運金融業務和租賃業務試點,有利于加快天津國際航運業中游和上游產業發展,縮小與世界上主要國際航運中心的差距;有利于發揮天津濱海新區的先進制造業優勢,加快發展現代高端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積極開展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區的改革探索,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時期開發開放的新模式。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建設,不僅對天津和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對環渤海區域的合作與發展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天津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易志云教授:環渤海地區是具有完整經濟體系的大城市密集區,存在多個次區域。每一個次區域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趨同的產業結構以及地方利益,致使各次區域間競爭大于合作,不利于環渤海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新一輪發展中,可通過形成地方經濟政策互動鏈、搭建戰略對接等一系列措施,強化天津港口經濟中心功能,加快與環渤海地區各港口之間的合作,整合資源,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功能、整體競爭力強大的環渤海港口群。通過環渤海港口群的建設,強化環渤海各次區域發展的有機協調。
從環渤海
到天津的戰略定位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教授:環渤海區域的崛起,是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十二五”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定位新格局的必然結果。在新形勢下,促進和實現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有三大途徑:第一,市場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第二,建立適當的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第三,建立區際產業協調機制與合作路徑。
在實現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城市作為區域一體化的領先示范基地,成為實施一體化戰略的重中之重,即發揮濱海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領軍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這就要做到:一要發揮濱海新區科學發展排頭兵的重要角色,借助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優勢,完善金融領域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廣高端產業的擴散效應,建設綠色經濟先行區、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天津的城市輻射功能,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二要借助濱海新區“大項目、好項目”支撐、產業高端化的優勢,完善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體系,促進京津冀產業協作合作、率先建立區域性市場、整合各地港口群、促進分工協作、建立現代化港口經濟體系,實現重點產業間的延伸、擴張、整合、協作與合作。三要借助濱海新區是對外開放門戶,且擁有國際大港口的優勢,擴大對外貿易合作口徑、打造高技術和臨空產業基地、助推成立環渤海內協作高效的港口運輸和港口物流系統、助力區域內“腹地—中轉—服務復合型”國際航運網絡集群的形成,對接東北亞地區,借助環渤海“港口”優勢,創建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切入點。
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張貴教授:在京津冀區域間開展的科技合作,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三地之間的成果轉化,仍然是相對緩慢的,存在四種大的制約因素,即長期行政分割慣性沒有完全消失、區域內產學研體系溝通不暢、科技成果聯合交易平臺發展水平較低、缺乏區域性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基于此,京津冀區域間的科技合作,可遵循“資源共享—科技創新—產業創造—生態宜居”的總體思路,開展地區科學研究的交流與合作、科技普及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項目、開展地區科技人才合作培養與交流、完善地區科技資源共享和合作體系、建立和培育區域特色科技創新集群、產業聯盟等重點,從政府、企業、民間團體三個層面開展有效合作。天津市可主要圍繞區域科技咨詢合作、技術人才資源交流與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交易聯合三個方面深入推進京津冀區域科技合作。
從務虛合作
到務實合作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李家祥教授:“十二五”期間,環渤海,尤其是京津冀區域務實合作面臨進一步提升,既立足現實又高瞻遠矚,既把握全局又兼顧局部,既全面謀劃又突破重點,選取恰當的方法,采用可操作的方式,通過分步實施,推動環渤海區域合作在現階段見成效,并最終實現全面合作。多年來,環渤海區域務實合作既取得了成績,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總體進程仍顯緩慢。“十二五”期間,面對世界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對環渤海各地區,尤其是京津冀等次區域的發展提出了務實合作的新要求。務實合作理念的提出,正全面融入實踐,環渤海區域合作,尤其京津冀都市圈建設理應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高度。落實深化務實合作,不斷完善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與協調合作的主要思路:一是盡快制定出臺國家層面的、“遠近結合”的環渤海區域合作戰略規劃和次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國家層面的協調合作機制。二是按照“有序”、“連貫”原則,分階段地推動區域務實合作,鞏固“點”上成果,帶動“面”上突破,以次區域合作推動大區域合作,最終實現大區域經濟一體化。三是在合作領域上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最終實現全領域合作。四是既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又重視市場的調節功能,培育市場機制和市場觀念,尋找市場調節功能促發機制。就進一步深化環渤海區域務實合作的主要舉措而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合作的重點區域看,加快推進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設;從合作的核心內容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從合作的動力機制看,注重科技人才合作;從合作的基礎環節看,連續加大交通合作的力度;從合作的物質保證看,加強資源環境合作;從合作的民生保障看,注重食品安全合作。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副院長王建廷教授:進入21世紀,環渤海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地帶。在區域內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區際分工弱化、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區域間的矛盾和沖突明顯、區域經濟發展過多地依賴政策路徑等問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必須從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入手。聚集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取決于聚集帶來的分工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市場效應。為此,提升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正確路徑,應重點圍繞上述四種效應進行。這就是:第一,建立新型的產業分工體系,提升區域的分工與專業化水平。環渤海區域應著力于區域產業結構的整合與優化,建立新型的產業分工體系,逐步形成區域產業鏈的對接與分工,形成錯位競爭、上下關聯的新格局。建立創新型、低碳化、無污染、互補型的產業結構。第二,制定區域總體規劃,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的規模水平。環渤海區域應在現有基礎上,制定區域總體規劃,明確城市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第三,加強區域協調,實現外部效應最大化。環渤海區域應積極推動建立區域產業協作發展模式。全面梳理當前制約區域內經濟合作體制、機制、制度、法規等方面的障礙,積極進行制度創新,推進新型產業分工協作。第四,打破市場封閉,獲得更高的市場效應。環渤海地區從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解放思想,統籌兼顧,打破“諸侯經濟”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第五,充分發揮政策優勢,提高國家戰略區的輻射力。充分發揮天津濱海新區等5個國家戰略區的作用,使之惠及全區域,成為帶動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第六,充分發揮科技優勢,促進區域主導產業升級。環渤海區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針對區域內不同地區的地位、特點和資源條件,基于區域的總體發展方向,明確差異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副主任孫虎軍:在“十二五”時期,環渤海區域合作的深化,可通過落實《加強環渤海區域合作的天津共識》提出的合作內容進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環渤海區域應在以下六方面深化務實合作:一要加快大交通體系建設,促進區域內海港、空港、公路、鐵路等多種運輸能力之間的協作與分工。二要發揮重點功能區的服務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多點支撐、共同發展的格局。三要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條的延伸與推進。四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形成共同治理與保護的格局。五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合作,致力于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六要完善定期會商機制,包括高層協商決策制度、職能部門協調落實制度、中央支持協調制度。
從區域整體合作
到領域要素合作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教授:“十一五”期間產業發展的現狀表明,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是以要素驅動為主導來加速工業化過程。進入“十二五”時期,重化工業和第三產業加速增長、工業向沿海集中布局、區域產業適度競爭與合作格局良性發展。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啟動,構成了環渤海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為了促進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天津戰略的核心是通過自主創新高地的建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啟動和優勢產業的高端化,率先轉型和發展成為創新型城市。通過自身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環渤海區域經濟走向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因此,率先創建創新型城市,輻射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和升級,就成為天津的戰略選擇。在我看來,天津成長為創新型城市的關鍵機制和發展路徑,一是大力發展“官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混合組織,形成創新創業活動的發源地。二是創新型城市的主導產業形態,是高科技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而啟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主體,則是創新型企業的快速成長和發展。天津市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科技資源優勢,先后啟動和發展了電動汽車、生物醫藥、物聯網和數字內容產業,引進了以大火箭和大飛機為代表的航空航天產業。同時,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金融改革創新作為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中之重,在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創建資本要素市場、改善金融發展環境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和重大進展。
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周桂榮教授:環渤海區域作為中國區域增長的第三增長極,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如目前這一區域的資源環境負荷已處于過載狀態,水資源嚴重不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等。在新一輪環渤海區域務實合作中,要充分發揮區域間資源稟賦優勢,擴大環渤海區域資源環境合作領域。我認為,推進環渤海區域資源環境合作領域的務實合作,主要有六個實施路徑:一是充分利用天津碳排放交易平臺,建構環渤海區域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和制度化機制。二是充分利用天津制造業的優勢,拓寬環渤海風能發電的市場空間。三是以天津研發轉化基地建設為載體,促進環渤海區域專利技術在天津轉化。四是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構互補型競爭的區域共同市場。五是創新生態補償方式,不斷完善環渤海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六是整合環渤海轄區的應急資源,建立環渤海聯動的應急機制。
天津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王殿華教授:國家“十二五”規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環渤海區域是全國重要的食品生產、加工區域,食品安全意義重大。目前,環渤海區域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已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監管合作初步展開,區域內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加劇,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尚不完善。隨著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我認為,可從六個方面來構建環渤海區域應對食品安全風險的戰略合作模式:一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動態的區域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二是借鑒國際經驗,創新區域食品安全監管方式。三是瞄準國際前沿,以技術進步來保障區域食品安全。四是打破各城市間和行政區經濟體制,構建整個區域食品安全體系。五是積極引導區域內公眾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六是控制生產環節,打造環渤海生態產業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