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青年對話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
9月13日,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大連達沃斯論壇與40位“全球杰出青年社區”中國代表,就青年創業者的當前責任和未來使命進行了一場對話。這是中國首批杰出青年群體首次集體亮相達沃斯。
初次登上夏季達沃斯的青年創業者激動不已,他們有了與高端人士對話的機會,并努力在對話與交流中獲取知識和經驗。來自中國青島的創業青年胡國慶告訴記者,與施瓦布先生的對話讓人印象深刻,“作為創業者,我們必須明白,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并不是僅僅以他能賺多少錢為主要的衡量標準”。
9月14日,在第五屆夏季達沃斯開幕的當天,由世界經濟論壇發起的“全球杰出青年社區”(Global Shapers Community)宣布正式成立,該社區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是瀛公益基金會旗下的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作為全球社區的一部分,中國未來將首批在40個城市設立分社區。
青年創業需要肩負社會責任
“你們成功的目的是什么?是賺盡可能多的錢,還是盡可能多地為社會造福?”施瓦布在交流的現場向中國的創業青年發問。他表示,“有的人可能偏向于獲得金錢上的成功,有的人可能更重視為社會效力,我覺得兩者之間是一個互相補充的關系,但有的時候做事情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知道可能有的人為了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奮斗,但不幸的是整個社會的一個成功衡量標準,我們都知道是以金錢為主的。”
施瓦布一直強調一定要以全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作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公司辦得很好,事業蒸蒸日上,但與此同時不要忘了自己所肩負的企業社會責任。他認為,還有一種類型的企業家,可以把他們歸類為社會企業家。“就是你想到一些點子,有一些創新的主意,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社會得到發展、為社會的利益。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的。”
“施瓦布先生表現了他關注人類發展的胸懷,他所講的開發和平等,我覺得創業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來自杭州的創業者俞乃博說。
通過現場交流,胡國慶也得出結論,“創業者從創業開始就要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在給企業創造更多利潤的同時,也應該多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不僅為國家帶來進步,也要致力于改善世界的狀況。”
來自西安高新區的青年創業者陳曦告訴本報記者,“對話施瓦布先生,讓我學到了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比如說對全人類的責任感、使命感,同時也讓我對公益事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新一代創業者,在企業創辦之初,就要將服務社會與創造財富結合起來。”
交流讓創業者獲益匪淺
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每一個創業青年都渴望交流,汲取更多的成功經驗和知識。
俞乃博就表示,他與來自美國和新加坡的幾位大學教授進行了交流,他創業的項目主要在科技領域,從事下一代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海量數據挖掘、專家系統等高新技術數字校園的研發。“我和這些教授主要就如何在教育領域提供更多的智能特性和關于技術改進的方向等方面進行了交流,他們也沒想到中國存在具有實際深度開發和應用的項目,而我也發現很多行業中更好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可能性。”俞乃博告訴記者,這次交流涉及的行業非常廣泛,并不是僅僅關注了自己的項目,更多的是關注全球公共議題。
通過與高端人士的交流,創業青年明顯感覺開拓了視野。“以前就是悶頭做自己的事情,這次遇到了不少農業領域的前輩,他們建議我做農業要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從全局來分析自己的行業,把眼光放長遠。”來自北京的大學生村官創業者陳墨一直從事農業領域的創業。
在論壇上,陳墨與相關人士探討了有機食品在全球的應用標準。他結合自己的項目認識到,由于現在有機食品在全球沒有統一的標準。在中國的認證拿到歐美等區域必須重新認證。“這就意味著我們公司的標準距世界農業安全最高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陳墨希望在此次論壇中與一批在世界范圍內從事農業項目的人士建立聯系,隨時了解世界范圍內農業發展和政策的新動態,“如果可能的話,我將邀請他們到北京考察我的項目”。
“在這次論壇上,我提出了音樂行業作為文化創意行業在經歷初創期后必然遭遇到發展的瓶頸階段,如何解決產業升級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核心問題。一位來自臺灣知名企業的董事,他對臺灣的娛樂音樂界有一定了解,臺灣的公司都是從單純的音樂策劃制作擴展到大型活動策劃和公關策劃,我們也可以考慮制作自己的媒介和媒介節目編創等。”來自西安的創業青年李泉辰認為,作為音樂行業相對發達的臺灣與大陸存在必然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位企業家的建議讓他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創業青年需要更多交流機會
“參加這種高端會議,語言是最大的障礙。沒有良好的溝通,就可能會錯失很多走向國際的機會。”上海創業青年牛小奪告訴記者,“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有很好的角度和視野,但本人的外語水平對付日常交流尚可,討論專業問題就相當吃力了。”
牛小奪認為,創業青年需要這種與高端人士對話的機會,“我個人原來是做技術出身的,后來創業也是基于自己的技術特點。在管理和企業戰略等層面都缺乏經驗和方法,這次參會的確擴展了視野,給了自己一些促動,可以更多地思考一些企業戰略上的問題,也給自己一些激勵,有更大的激情和信心去開拓未來的事業。”
在論壇中,創業青年也明顯感受到外界對他們的關注。譚中意介紹,在一起交流的時候,幾乎都是外國企業家和學者向創業青年提問,“以前見都見不到的企業家、名人,在這里都可以平等地交流,每天都感受到知識和思想的巨大沖擊。”
青年創業者參加這種論壇的機會還是太少,這是李泉辰的直觀感受。“這次如果不是YBC,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創業者很難有機會參加這種論壇,我們建議多給年輕人參加這種高層論壇的機會。人與人最根本的區別是思想,我們要盡快完善整體的知識能力,比如演講能力、語言能力。”
“別小看這40個青年創業者,他們參加達沃斯論壇后,會迅速建立起全球網絡。他們接受了達沃斯的理念回到自己的家鄉后,會對周邊的朋友圈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愛國者總裁馮軍對參加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創業青年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創業青年作為中國杰出青年社區的代表,能夠更好地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