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東:推進四大戰略 打造“智慧常州”
中江網記者:姚市長,您好!我們注意到,您在龍年新春致辭中說,新的一年,常州將突出創新驅動,深入推進“一核八園”頭號工程,加快實施“510”行動計劃,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積蓄強大后勁。請姚市長為我們解釋一下“一核八園”、 “510”行動計劃這兩個關鍵詞?
姚曉東:“一核八園”是常州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重要載體。“一核”是指常州科教城;“八園”是指創意、光伏、生物醫藥、新能源車輛、風電、半導體照明、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功能新材料八大新興產業專題園區。
2011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推進“一核八園”建設列為全市頭號重點工程加以推進。一年來,在全市上下的通力配合下,“一核八園”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先向大家公布一組數據:“一核八園”全年共完成營業收入690.8億元,同比增長49%;企業研發總投入38.2億元,增長113.9%;新增各級科技項目264項,其中省級以上123項;在建重點項目88個,總投入443.2億元;新增上市企業5家,累計17家;新簽約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73個。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省委書記羅志軍等領導都對常州“一核八園”建設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科教城還被中組部授予“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2012年是常州“創新驅動加速年”,也是常州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中期考核的關鍵之年。今年,我們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一核八園”)建設主要目標任務包括:
——產出指標:全年實現園區營業收入1000億元。
——創新指標:新申請發明專利1000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7家。
——投入指標:園區內企業研發總投入超39億元。全年在建項目68項,年內完成投資169.2億元;新開工建設項目44項,年內完成投資97.3億元。
圍繞這些目標任務,我們將深入做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培育大企業。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支持他們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平臺,吸引研發人才;支持他們承擔科技項目特別是重大成果轉化項目;支持他們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鼓勵他們“破繭而出”、“化蛹為蝶”。年內確保“一核八園”新增直接上市企業6家,當年完成股改、備案上市培育企業8家。
二是引進好項目。“一核八園”要實現今年銷售1000億,2015年銷售3000億的目標,光靠現有企業的增長是不能實現的,必須加大引資引智的力度。一方面,我們將圍繞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滾動開展專題性的招商引資活動;另一方面,我們將圍繞高端產業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引進一批占領產業和技術制高點的企業、項目和人才,年內確保新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超過80個,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600項,確保創新平臺達100個,企業“兩站三中心”達120家。
三是破解要素制約。目前“一核八園”存在最多的問題是有項目但沒有土地指標。為此,除了積極對上爭取外,我們將花大力氣提高集聚集約節約發展的水平,提高投入的強度和產出的水平,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對于多年閑置的土地、產出低下的土地,制訂相關的政策措施,把土地收回來或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對于孵化、成長期,銷售幾千萬到1個億的項目,可以租用標準廠房。
四是用好政策資源。在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團隊等方面爭取國家和省“組合拳”支持,年內確保向上爭取資金2.85億元,申報各類科技項目663項。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把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相結合,擴大企業貸款,促進股權投資。
五是尋求重點突破。根據不同產業園區的發展情況,實行分類指導、一園一策。比如在高新區,光伏產業園要塑造成常州的產業特色和產業品牌,實現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1-2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目標。
  如果說“一核八園”是常州創新驅動的頭號工程,那么“510” 行動則是常州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常州市推出“510”行動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強一批大企業,形成一批新亮點,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水平,提高創新能力,帶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它涉及現代服務業、旅游業、工業、做強工業企業和創新企業五大類58個項目,其中服務業類10個,旅游業類11個,工業類12個,做強工業企業類12個,創新成長企業類13個。凡是入選“510” 行動計劃的項目,必須發揮引領性、導向性、示范性作用,以重點帶動全局,實現企業規模快速壯大、產業層次快速提升、創新能力快速提高、服務資源快速集聚。
對于入選企業,我們也會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比如建立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對入選企業需要辦理的各項手續提高效率、限時辦結;優先安排和調劑土地利用指標,爭取土地“點供”,保證項目建設的必需用地;加強融資推介,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多種途徑進行融資;全面落實現有各項扶持政策,將現有各類扶持資金重點用于扶持“510” 行動計劃項目;按照“一項目一思路、一企業一對策”的要求,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聯系,切實解決企業的發展難題。
我們將通過幾年的努力,把“510” 行動計劃的項目做大做強,為全市經濟轉型和跨越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是建成長三角知名的服務業集群。通過服務業重點項目的實施,大力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建成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科技、信息、商務、物流等服務,成為常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集聚區、新興產業的示范區。到2015年,入選服務業項目力爭實現營業收入1700億元,上市企業20家左右。二是形成國內一流的旅游產品。通過建設一批輻射力強、影響力大、功能完善的高等級旅游景區景點,推動常州從旅游大市向旅游強市轉變,把常州建成長三角地區休閑度假中心城市之一,成為華東一流、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入選旅游業項目力爭年接待游客數達3700萬人次,建成3家國家5A 級旅游區、6家國家4A 級旅游區。三是建設高端制造產業基地。通過工業重點項目的實施,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端制造產業基地,帶動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到2015年,入選項目實現年銷售850億元。四是打造國內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培育發展一批大企業、大集團,促進我市產業結構升級。到2015年,入選行業龍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4000億元。五是壯大高科技企業規模。通過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帶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到2015年,入選創新成長企業全部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全部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爭取全部上市,實現年銷售250億元。
中江網記者: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將是常州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內容達五頁之多,并且每一條都非常的細致、實在。常州明年的民生重點是什么?在惠民的理念和舉措上有哪些創新?
姚曉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擴大內需的基本前提。通過前幾年的不懈努力,常州的民生事業得到了較大發展,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事業發展、群眾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還不是很協調。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民本、民生、民富的發展理念,積極而為、量力而行,在發展中更加注重民生優先、利益調整和公平正義,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使經濟發展與惠民利民更加協調,富民與強市更加統一。圍繞這一原則和要求,2012年,常州的民生工作重點是在鞏固提升上下大力氣,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導向,進一步完善提升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六大體系功能,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大力提升民生保障力。具體來說,我們將通過實施富民工程、推進幼兒教育、推進社會保障提標擴面、提升衛生惠民水平、改善居住條件、實施敬老幫困、推進全民健身、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改善生態環境以及實施和諧安民惠民工程等“十件實事”,來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每件實事我們都有具體的考核指標和相應的工作舉措。比如,在富民工程方面,我們將大力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突出農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具體來說,我們推出了四大舉措:(1)就業富民。全年計劃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新增就業8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4000人,即時援助城鄉零就業家庭。(2)創業富民。營造全民創業的社會氛圍,落實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年內計劃凈增私營企業1萬家,新增個體工商戶2萬家;扶持創業5500人,創業帶動就業3.5萬人。(3)改革富民。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集體經濟股份制等途徑提高農民收入。農戶入社率提高10個百分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4)強村富民。我們將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全面消除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
在改善居住條件方面,我們將加大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力度,完善多渠道、多形式解決群眾住房困難的住房保障體系。2012年,我們除了要新建6500套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外,各轄市區和工業園區還將新開工1萬套(間)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公共租賃住房,此外,我們還將完成60萬平方米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工程和105萬平方米的老住宅區整治提升工程。另外,在推進幼兒教育方面,我們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公辦幼兒園占比要達75%以上;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我們將結合“花博會”建設,推進重點地區、重要節點綠化,大力整治全市41條黑臭河道,不斷提升城鄉環境質量,營造更加宜居和諧的環境。
  主持人:常州繼去年12月20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功后,今年又提出要扎實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跨越發展。請問姚市長,常州將如何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
姚曉東: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吳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是齊梁文化的主發源地,悠久的建城史,傳統的城市格局,使常州享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美稱;自古人杰地靈、文化燦爛、英才輩出,被大詩人陸游稱道“儒風蔚然,為東南冠”,因得“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美譽。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常州精神文明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是進一步提升常州城市發展的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提升常州競爭力、軟實力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號角,提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常州將緊跟國家的發展戰略要求,爭當“兩個率先發展”的排頭兵,以文化為先導,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為抓手,全面提升常州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環境質量。對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標準和要求,我們全市上下拿出了志在必得、只爭朝夕的干勁,成立了以“市領導牽頭,多部門參與,重大項目為抓手”的“申名”工作委員會和辦公室,明確了“三個目標”工作,爭取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個目標: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切實保護、傳承、發揚常州歷史悠久。常州地區是人類最早生活的區域之一。考古發現在溧陽上黃水母山出土的“中華曙猿”化石,距今4500萬—4000萬年;金壇薛埠和尚墩遺址、舊石器遺址距今40—20萬年。常州城區圩墩遺址有6000多年歷史。公元前547年,季札受封于延陵,常州始有文字記載。自西晉以來,常州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江南地區重要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常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常州古城“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整體格局依然存在。大運河常州段因三水交匯(太湖滆湖水系、皖南水系和長江水系)、通江達湖的獨特地理優勢,素有“三吳襟帶之都、百越舟車之會”之稱,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控制單位776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27處),通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點270處;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7家,館藏文物35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78件(套)。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23項,其中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
常州文化底蘊深厚。是吳文化和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是人文之都,歷史上曾出過12名狀元、1946名進士。且文化也是自成體系,形成以文脈、畫脈、學脈、醫脈等特色文化脈絡體系。常州還是紅色文化根據地,近現代工業孕育的搖籃,涌現出革命先驅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 “中國近代工業之父”盛宣懷等。常州的民間藝術也很繁榮,民間戲曲表演、手工藝制作、節慶假日習俗、生活習俗、餐飲小食等獨具地方特色,其中金壇刻紙名列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我們將不遺余力地傳承和發揚好這些寶貴的資源。
一方面,還真歷史環境,傳承傳統文脈。一是全面挖掘和梳理常州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增加常州歷史文化資源數量,提升保護等級;二是加大普查力度,推進創建市、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進度;三是推進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的擴容、升級和修繕工作,推進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實施,改善并提高歷史文化環境品質;四是出臺法規制度,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在繼承中發展,弘揚名城歷史文化。一是延續傳統文化和城市文脈,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研究其過程中文化文脈的連續變化和有機增長。二是加強常州歷史文化宣傳影響與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常州歷史文化保護與展示體系,塑造地方文化氛圍,使常州市民感受到文化的延續,產生文化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和自豪感。三是拓展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思路,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符號、建筑符號、文化習俗等等,將發展和保護統一起來。
  第二個目標:準確定位文化主題,展現名城特色、塑造城市個性
一是突出歷史文化優勢,準確定位城市文化主題。
我們將從地域性的歷史人文價值和常州在中華文明史上的貢獻與地位中,突出重點、把握優勢,定位出城市的歷史文化主題。我們已請清華大學名城研究中心編制了《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編制保護規劃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常州歷史文化名城六方面的特色。下一步我們將向社會征集意見,聽取專家意見,定準我市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主題。
二是充分展現歷史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個性
首先,要加強對常州歷史文化的深度和廣度研究,重點對常州歷史、中吳文化、齊梁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文化體系脈絡等特色文化進行再挖掘和研究。其次,要充分考慮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保存和永續利用,營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圍,建設文化宣傳與展示的平臺。第三,要從歷史的高度、文化的角度,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從而達到塑造個性的目的。
第三目標: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城市文化的全面發展
一是古為今用、兼收并蓄,堅守歷史傳統基礎上利用好
常州歷史文化資源,并努力做到再積累、突破、創新;二是創新文化品牌,不但要繼承傳統,同時也要開闊思路,放寬視野,適應時代,立足長遠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樹立歷史文化知名品牌,扶持與其相關的產業和企業。我們將充分利用歷史名城文化遺產資源,形成文化產業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突出歷史文化品牌在旅游、文化、藝術類產業及其相關特色服務業的發展優勢,研究并規劃建設成一大批具有“形態、文態、業態、景態、神態”的文化產業項目,挖掘和吸引經濟增長要素,提升城市活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主持人:我們也注意到,常州一直在信息化、網絡化的建設中走在全省前列。在常州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明年將啟動實施“智慧常州”三年行動綱要,加快把常州打造成“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常州”的定義是什么?“十二五”期間將如何推進?
姚曉東:“智慧常州”是在城市化與信息化融合等背景下,圍繞改善民生、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等關注點,綜合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城市現有信息化基礎,融合先進的城市運營服務理念,建立廣泛覆蓋和深度互聯的城市信息網絡,對城市的資源、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等多方面要素進行全面感知,并整合構建協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臺,對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利用,從而為城市運行和資源配置提供智能響應控制,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智能決策依據及手段,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智能信息資源及開放式信息應用平臺的綜合性區域信息化發展過程。
根據“智慧常州”三年行動綱要,“十二五”期間,我市將重點推進四大戰略舉措,把我市建設成政府服務協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務網絡化、新興產業融合化的智慧之城。
  措施一: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基礎網絡建設。搶抓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大力提升城市網絡帶寬,加快農村光纖化改造步伐。推進小區、商用樓、工業園區通信基礎設施的集約化建設,加強運營商到終端用戶的駐地網整合力度。二是推動無線城市建設。打造無線網絡城市,建設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為數字城市運營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服務。推動3G 、WiFi、WLAN等網絡在熱點區域的應用,實現各類無線網絡的無縫切換。三是推進三網(電信、廣電、互聯網)融合。推進網絡的升級改造,大力發展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手機電視、有線互聯網、視頻點播、網絡教育等“三網融合”業務,普及數字視頻廣播、數字音頻廣播、數字點播、信息服務、互聯網接入等數據傳輸業務。四是推動云計算應用建設。加快完善常州市云計算應用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政府部門應用云計算技術實現電子政務資源整合共享與業務協同,創新電子政務投資建設模式。鼓勵云計算中心與各行業合作,建設節能、環保、低碳的云計算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資源的使用效率,推動傳統信息基礎設施向云計算模式轉型。
措施二:加快統籌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一是建成全市統一標準的人口基礎數據庫。以電子政務網和公安網為依托,以公安機關現有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基礎信息為基礎,整合計生、社保、教育、民政、衛生、稅務、統計等政府部門中與人相關的基礎信息,初步建成標準統一的人口基礎數據庫。二是建成全市統一標準的法人基礎數據庫。建成以工商、稅務、質監的法人信息為基礎,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唯一標識的完整、準確、動態更新的法人基礎信息數據庫,初步形成法人信息采集、處理、存儲、更新、交換、服務為一體的規范化的運行、管理、共享體系。三是推進全市統一標準的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庫建設。以構建“城鄉一張圖”為總體目標,按照統一標準、規范整合現有的土地、耕地、礦產、水、森林、環境等數據資源,建設一個全面準確系統的城鄉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庫。四是推進全市統一標準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數據庫建設。在整合共建人口、法人和地理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上,結合綜合統計、社會保障、教育科研、醫療衛生、金融財稅、土地、住房、交通等專業數據,構建我市經濟與社會基礎數據庫。
措施三:加快“智慧常州”應用體系建設。一是提升社會管理。聚焦城市安全、交通管理、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全面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和產品,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廣泛互聯、高度智能的立體化城市管理體系。二是優化公共服務。聚焦教育、文化、衛生和社區等社會發展領域,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務應用體系,為居民提供更為安全、便捷、健康、愉快、高效、綠色的智慧化生活環境。三是促進數字三農。加快優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農業信息化應用的意識和水平,提高農民信息化綜合素質。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加強對農業精準生產、技術推廣、疫病防控、質量監控、產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發布、產品銷售等環節的精準控制和配套服務。四是深化兩化融合。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的融合,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環節的創新應用,以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提升產業和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
措施四:扎實推進智慧產業。一是培育物聯網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引進具有功能帶動作用的國家級和省級物聯網核心機構、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龍頭企業等落戶常州。重點發展微機電傳感器MEMS、RFID射頻識別裝置等傳感器;大力發展物聯網無線通信系統、高智能化音視頻傳感網、實時在線智能監測與控制系統等。二是發展信息制造業。優化集成電路、光電子產業、網絡和通信設備新型制造業發展,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轉型升級,擴大在國內的核心產業優勢。三是壯大軟件和服務外包。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載體建設力度,形成創意產業基地、常州信息產業園南北呼應的發展格局。重點發展嵌入式軟件、專業管理軟件、網絡游戲軟件、大型數字動畫軟件、動畫引擎、游戲開發工具軟件等。重點發展日韓外包業務,積極開拓歐美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