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是便民還是生意
衛生部2月2日公布《居民健康卡管理辦法(試行)》,推動實現居民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一卡通”。衛生部表示,管理辦法的出臺旨在規范居民健康卡發行、制作、應用和管理,使居民擁有唯一的、全國通用的居民健康卡,實現居民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衛生信息資源共享和動態更新。(《京華時報》2月3日)
各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就診卡不統一,彼此不能互通信息,確實困擾著患者。然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其實未必是搞這種所謂的就診“一卡通”。
“一卡通”的前提是各醫療衛生機構內部信息實現了聯網,從而能夠資源共享。但實際上,既然各醫療衛生機構內部信息實現了聯網,則所謂的就診卡其實已經變得沒有必要,因為,患者只需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就診賬號,或者就憑自己的身份證號,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醫療信息庫,供各醫療機構聯網查閱。這就好比現在人們上網,并不需要再額外辦理各種“上網卡”一樣,而只需要在網站上注冊一個自己的賬號即可。
顯然,讓患者憑自己的就診賬號乃至身份證號就診,以此建立起可供資源共享的患者就診信息庫,比起推行這種就診“一卡通”,要方便省事得多,而且還可以避免由于卡片遺失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更不會導致患者因為卡片遺失而無法查閱自己以往的就診信息。
現在,許多部門和機構都紛紛要求民眾“辦卡”,就是街邊的理發店、超市等也往往會以各種理由誘使顧客“辦卡”。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利益驅動,辦卡時可以收一筆錢,而且更可以“卡”住民眾,使得他們提供更多個人信息,淪為“卡奴”。衛生部門大張旗鼓推行這種全國就診“一卡通”,可想而知,光制卡費就是一筆天文數字,涉及到巨大的部門利益。雖然衛生部表示為方便居民使用,各地還可將居民健康卡與市民卡等其他公共服務卡“多卡合一”,但卻為此做出了“在保持主要功能、標準規范、密鑰體系、管理主體都不變的前提下,經衛生部門同意”這樣的限制,也就是說,辦理這種“一卡通”所產生的各種收益,仍然只能由衛生部門來獲得。
在技術上并無障礙的情況下,放棄更便民的公民就診“一號通”不用,而大力推廣這種堪稱勞民傷財的就診“一卡通”,這究竟是真心實意地在方便民眾,還是為了借卡生利,這是公眾不能不有的質疑,也是衛生部門需要為公眾釋疑解惑的地方。在醫患關系本已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更要警惕“好心念歪經”,“一卡通”成為牟利工具而引起患者更多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