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縣利用RFID等物聯網技術提升環境監管能力
日前,崇明縣環保部門為持之以恒地推進本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崇明縣2012-2014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即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已編制完成,并經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正式啟動實施。
2000年以來,崇明縣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生態建設取得較大突破,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基本形成了污水、固廢、廢氣治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和城鎮綠化格局,環境水平與質量不斷提升。
崇明縣環保局局長張彪向記者介紹,此次實施的第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將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凸顯“注重污染減排、注重促進結構調整、注重強化環境風險防控、注重解決市民關心的環境問題”四大任務內涵。其中,新加入環保行動計劃中的“飲用水安全保障”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就是將項目轉化為群眾能直接感受到的環境保護工作之一。
據介紹,在新一輪環保行動計劃實施期間,本縣將進一步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開展水源保護區清拆整治工作,完成東風西沙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及城橋、堡鎮、陳家鎮、崇西四個保留水源地的圍欄建設和警示標志建設;開展水域綜合信息監控工程建設,并運用視頻監控、RFID(電子標簽)技術和船載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科技手段對水廠取水口過往船舶、七個危險品碼頭裝卸作業等風險源進行實時監管,(下轉4版)(上接1版)建立數據匯聚共享中心,力爭到2014年本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80%左右。同時,本縣還將新建供水能力8萬噸/天的堡鎮水廠與供水能力5萬噸/天的崇西水廠以及兩座水廠的輸水管網,完成原水管道62.4公里和2座輸水泵站建設,全力推進集約化自來水管網建設。
在“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本縣將開展集RFID(電子標簽)、GPS(全球定位系統)、GPRS(通用分組無線服務)、視頻監控等技術于一體的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轉運及處置信息化監管系統建設,實現系統平臺的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實現與其它業務子系統的數據共享、業務互通,建立數據匯聚共享中心,為整個危險廢物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期間,本縣還將建設一座年處理能力6000噸的危險廢物焚燒處置廠,并配套建設一個容積為9000噸的危險廢物燒結殘留物專區填埋庫。
“群眾的期盼,正是環境環保工作不竭的動力。”張彪表示,崇明生態島建設不斷推進,市民對于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崇明環境保護工作。在此次行動計劃實施期間,縣環保部門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部門,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嚴格執行環境問題“一票否決”制,進一步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構建環境風險預防、預警、應急管理體系,繼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的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各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以實際工作能力,完善環境風險控制體系、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體系,提升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