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訪談報道  >  正文

于濱:“數字糧庫”背后的物聯網革命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經濟觀察網
日期:2012-11-05 09:02:53
摘要:從去年9月上任以來,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信息)董事長于濱帶領團隊走訪了全國各地的糧食局,向他們講述無錫“數字糧庫”的故事,有時候會把對方講得熱血沸騰。

  于濱一說起“數字糧庫”的故事就滔滔不絕。他習慣這樣開場:“我國有2億農戶,100萬糧販子,具有糧食收購資格的經營者8.75萬家,3萬多家糧庫。但是在東北糧食主產區,一些出入庫作業監管不到位容易滋生‘人情糧’、‘舞弊糧’的現象。”從去年9月上任以來,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信息)董事長于濱帶領團隊走訪了全國各地的糧食局,向他們講述無錫“數字糧庫”的故事,有時候會把對方講得熱血沸騰。

  10月26日,無錫陽光明媚,在太湖邊上的“數字糧庫”內,于濱一邊描述著物聯網技術給糧庫帶來的神奇之處,一邊勾畫著中國物聯網的未來: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我們的糧食系統整體項目完成之后,首先能夠解決的問題是糧食總局能夠掌握全國糧庫信息。因為物聯網的數據做不了假,各地交了多少糧,數據會自動被記錄到國家數據后臺系統,這個數據沒有授權誰也改不了。這對于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于濱透露,糧食系統項目推進的進程比預想中的更快。作為“數字糧庫”的總集成商,未來,他還考慮到將“數字糧庫”的商業模式復制到棉花行業。

  “從一個點拓展到另一個點,先攻資源優勢行業,然后再以點帶面,向不同的行業擴張。”這是于濱總結的物聯網擴張戰術。在他眼中,“物聯網”絕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概念,它是一場真正的革命,也是繼通訊網絡之后另一個萬億級市場。據悉。今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會超過1700億美元,2015年將接近3500億美元,年增長率接近25%。不過,這個市場是否真正火熱關鍵還在于商業模式的確立。此前,中國物聯網的商業進程曾被人們形容為“雷聲大、雨點小”。

  于濱坦承,在“數字糧庫”推廣過程中,最難的還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他指出,企業要盈利,沒有好的商業模式,就會寸步難行。

  數字糧庫

  宋宇(化名)是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的技術員,他每天的工作是對數字糧庫儲備糧食的濕度、溫度、蟲情和壓力等進行實時監測。據其介紹,以前糧庫需要倉管人員拿特定儀器進糧倉監測,天熱時很辛苦,且難以做到實時監測;如今,系統會把糧堆頂部、中間和底部的傳感器數據實時傳到電腦上,溫度超過一定限值,系統可以自動處理;一發現有蟲情,就會出現提示。據稱,目前江蘇省十多個地市已啟動數字糧庫建設,它們已與航天信息集中簽約。于濱表示,預計這批項目將于明年年底全部建成,并將江蘇經驗擴大到其他地區。

  航天信息是江蘇省數字糧庫的總集成商,有專門的技術研究院,從研發到工程實施,一整套服務完整承擔。該項目的核心技術,例如基于物聯網相關的系統開發、自動化的控制、出入庫相關的系統等等,也完全靠我們自主研發。”

  不過,數字糧庫的推廣不僅僅要靠自主技術,更靠資金推動。于濱透露,目前江蘇省十余個數字糧庫,其資金主要來自于三部分,國家和省里補貼占大頭,然后糧庫自己投資一小部分。

  2006年,航天信息開始布局糧食領域。不過,這個龐大市場的開拓并不容易。“我們培育一個市場,首先面對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鏈的成熟問題。”

  毫無疑問,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長期以來,我國“北糧南運”流通不暢使得從產區到銷區的物流成本約占糧食銷售價格的20%-30%,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左右。據稱,東北地區的糧食運往南方銷區一般需要20天到30天,為發達國家同等運輸所需時間的2倍以上,這意味著,每年損失糧食800萬噸左右。

  另外,我國大部分糧食倉儲企業糧食出入庫作業效率較低,容易出現排長隊現象,諸如化驗、稱重等環節非常容易產生舞弊行為,比如黑龍江富錦九零糧庫案件。與此同時,國家難以準確掌握糧食收購信息,國家糧食統計制度缺少技術支撐。于濱說,針對這些問題,航天信息提出了基于物聯網的糧食流通管理整體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傳感器、智能圖像分析、RFID等技術,遠程實時監管國家糧食儲運情況,可以消除“轉圈糧”問題。

  此外,“數字糧庫”還能讓監管部門及時掌握價格的異常波動并采取相應措施。于濱介紹說,無錫已依托糧油信息預警系統,編制推出“無錫糧油批發價格指數”;還開通了“網上糧店”,人們可上網查詢糧價并訂購糧食。在這個基礎上,無錫打造了地儲糧拍賣和糧油現貨網上電子交易平臺,即批發商需要大宗糧食將來也能上網交易,這意味著一個未來交易圖景:開展原糧電子交易,并將目前的拍賣、現貨交易發展為信用交易、委托交易、倉單質押交易等多種方式,交易模式也將由目前的單體、分散攤位式等向連鎖、專業交易式轉變。

  對于航天信息來說,好消息也正接踵而來。今年9月下旬,國家發改委關于糧食儲備監管系統的項目開始啟動,它是全國物聯網示范七大工程之一。航天信息作為技術提供商,在全國三省一市相應的項目已開始啟動。

  二次創業

  2011年9月底,于濱上任航天信息董事長,他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在公司內部展開集中討論,大家得出的結論是,從發展來看,單純依靠稅務領域的業務,無法全面支撐今后的發展,由此提出進行“二次創業”,其中物聯網、企業信息化、電腦設備、培訓、金盾等業務被定位為公司主業。于濱說,今后產業投資的原則有三點:第一,產業市場容量足夠大,至少幾千億規模;第二,要有一定的門檻,不是誰都可以做的;第三,能全面帶動航天信息的全國服務網絡。

  最初,在航天信息的業務版圖中,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占到了主營收入的75%。但是問題也接踵而來,由于2003年防偽稅控系統在完成了階段性的大推廣之后,從2004年開始,公司收入增速開始放緩。2006年,航天信息開始進軍以財務軟件為核心的企業管理軟件市場。這時其將目光投向了RFID(射頻識別)技術以及智能密碼安全芯片技術、物聯網的戰略布局就從那時開始了。

  2008年,“物聯網”概念在全球真正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奧巴馬曾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當時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這一概念。當時不少美國人認為這個戰略可與1995年克林頓利用互聯網革命把美國帶出經濟低谷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同樣是擺脫危機、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

  據其介紹,未來3年內,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在智能電網、智能家居、數字城市、智能醫療、車用傳感器等領域率先普及,預計將實現約3萬億元的總產值。不過,物聯網商用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物聯網啟動和發展速度,與國際相比并不落后,但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目前仍然還處于起步階段,僅在交通、安防等一些垂直領域嘗試應用,沒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同時我國在技術標準、核心芯片技術等基礎領域還處于相對劣勢。

  于濱感慨,航天信息在物聯網耕耘這么久,現在,我們終于見到曙光了,能夠逐漸推廣。據透露,2015年航天信息在物聯網上的總收入預計能達到15億元,其中涉及身份識別、智能交通、糧食信息化的業務板塊收入貢獻最大。于濱透露,“三省一市”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中,僅江蘇就計劃建設59家數字糧庫,相關配套補貼達數億元。

  不過,他坦承,中國發展物聯網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對應用價值的深入挖掘。目前,雖然一些領域有了許多項目實例。但是,這些應用大都處于簡單閉環應用或示范階段,系統或技術還需要逐步完善。此外,我國還缺乏能帶來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可迅速推廣的物聯網應用。他指出,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城市有500萬輛汽車,如果我們只在10萬輛汽車上裝智能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智能交通系統;其次是政策環境的支持與商業模式的成熟。(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廖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