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信誠人壽《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發布

作者:rfid2010
日期:2013-02-19 10:21:42
摘要:信誠人壽《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發布

  2013年2月19日電/明通新聞專線/--一個春節下來,大把的紅包讓孩子們變成了一個個小富翁。這么多壓歲錢該怎么花呢?是由家長全權代管,還是交給孩子自己打理?如何幫助孩子管好、用好這些鼓鼓的小錢包,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研究表明,5-12歲的兒童在金錢價值觀和消費方面尚未形成穩定的習慣,是進行理財教育的關鍵期。家長們可以通過日前發布的《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先了解一下當今中國兒童的財商意識發展和教育現狀,從而有的放矢地利用“壓歲錢”幫助孩子樹立科學的理財意識,掌握一定的理財能力。

  自2012年9月,信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歷時五個月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展開財商調研活動,針對適齡兒童及家長發放共計28000份問卷,收集有效樣本23880份,有效率達到85.2%,樣本收集了6-12歲兒童及其父母對于財商意識、財商教育的相關統計數據,并經過專業分析匯編形成《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白皮書詳細闡述了當今中國兒童財商意識發展及教育現狀,報告中提出針對兒童財商的四大重要發現及五大家庭理財教育問題引人深思。

  四大能力透視兒童財商現狀

  賺錢、花錢、存錢、捐錢是兒童財商最基本的四大能力。由于兒童沒有太多的賺錢能力與機會,因此,零花錢成為孩子“賺錢”的最主要來源。調研顯示,75.9%的兒童擁有一定的零花錢,24.1%的兒童表示自己沒有零花錢。四成的兒童月零花錢在50元以下,近兩成(19.1%)兒童月零花錢在50至100元之間,100元以上的“大款”有16.7%。

  兒童獲取零花錢的方式中,“家長主動給”和“孩子要就給”分別占28.7%和29%。此外,約三成左右(30.1%)的家長會在孩子生日或節日給錢,31.9%的父母會將零花錢與子女的勞動所得掛鉤,而35.2%的家長會以獎勵學業的方式給零花錢。應當指出,金錢與情感、學業可以聯系起來,但要掌握一個度,應適可而止。

  從消費行為調研結果中看到,大部分兒童認為自己消費比較合理,對于自己的消費能夠做到心中有數,但在對自己用過的錢是否有“一筆明白帳”的選項中,34.8%的孩子對自己花過的錢是一筆糊涂賬,只有15.6%的孩子能非常清楚自己花過的錢,反映出相當數量的兒童自我監控意識不強。

  對于借錢消費的觀點,調查顯示,近七成(69.4%)的兒童急需用錢而身邊又沒帶錢時不會向同學借錢,只有三成(30.6%)同學會借錢,其中22.4%的同學認可借錢行為,認為借錢正常;甚至8.1%的孩子會“給同學支付利息”,表明其觀念的開放性。絕大多數兒童不喜歡借錢消費,反映如今少年兒童金錢數量上的充裕,同時也反映他們對借錢在觀念上的拒絕。專家認為,兒童之間審慎的“借貸”關系是可以存在的,原則上需要經過家長或者教師的知曉,這也是兒童認知“信用”的一種方式。

  兒童對于剩余零花錢的處理方式的調研,更能反映家庭理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報告指出,只有19%的兒童選擇將剩余零花錢存入銀行,將近70%的兒童選擇放在家里保存或交給父母管理,更有11.1%的兒童選擇繼續花完。很明顯,存入銀行是處理余錢最好方式,可惜這個數額不足兩成。不過值得肯定的是,多數孩子會通過使用自己的零花錢表達愛心。調查顯示,66.2%的孩子會用自己的零花錢給父母或長輩買禮物,有超過一半(57%)的孩子會主動用自己的零花錢捐款,表明孩子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表達愛心。

  兒童財商調研,四大重要發現

  該份報告中還特別提到,通過兒童財商進行的調查,其中四個重要發現值得關注。

  1、多數兒童能夠正確認知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的關系,但仍存在誤讀金錢的現象。

  調查顯示,兒童對于精神財富的重視程度高于物質財富,在“你認為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富”調查中,金錢(34.7%)排在知識(66.9%)、健康(63.8%)、誠實(52.1%)、友誼、幸福與時間之后,位列第七。說明當代少年兒童具備基本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明白“財富”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不僅僅是通過金錢來體現的。

  但同時,調查還顯示27.3%的兒童認為“有錢沒錢不重要”,甚至還有8.8%的兒童認為“有錢會變壞”。二者合計達到36.1%。兒童之所以存在誤讀金錢的現象,甚至曲解金錢的作用,可能是與日常宣傳中許多負面形象與金錢相關(如貪污腐敗、挪用公款)的緣故造成的。調查還顯示,有29.4%的兒童將金錢與個人成功劃等號,說明部分兒童對于成功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反映在當前家庭及學校教育中,成功者形象以政治領袖、科技精英和道德模范居多,缺乏對個人依靠知識、誠信和勤奮,創造財富,推動社會進步,并運用財富幫助他人、回饋社會的正面引導。

  2、相當數量兒童的消費行為缺乏計劃性,自我監控意識不強。

  調查顯示,34.8%的孩子對自己花過的錢是一筆糊涂賬,只有15.6%的孩子能非常清楚自己花過的錢,能對此記賬。專家認為,如果形成記賬的好習慣,是兒童理財能力較高的一種重要表現。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就是要讓他們從小懂得規劃自己手中的金錢,學會合理支配、量入為出,避免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懂得利過適當存錢的方式積少成多,實現較高的消費目標。

  3、兒童消費過程中內在沖突與外在沖突明顯。

  兒童消費觀念存在普遍的內在沖突,存在知行不一問題。以購買學習用具為例,大多數少年兒童認為自己主要根據實際需要購買學習用具,但仍有四分之三的(74.1%)兒童表示,會因為其他原因購買物品,其中表現為喜新厭舊型為28.4%,攀比型為19.5%,追求時尚型為26.6%。兒童消費觀念內在沖突的存在是正常的,家長和教師要善于抓住兒童實際生活中的這些價值沖突開展教育。

  兒童消費過程中外在沖突也比較突出。當兒童的消費意愿與父母發生沖突時,會有相當多的孩子會堅持自己的見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家長的調查顯示,當孩子消費意愿與家長發生矛盾時,超過一半(55.2%)的孩子會和父母商量,兩成多(23.1%)的孩子會不斷地糾纏父母直到達到目的為止,甚至還有8.1%的孩子不與父母商量,想方設法買。只有13.6%的孩子會放棄購買打算。

  4、對待個人財富方式簡單,理財意識與能力不強。

  調查顯示,對于沒有用完的零花錢,44.9%的孩子選擇放在家里保存,19%選擇存銀行,25%選擇交給父母管理,11.1%選擇繼續花完。由此可見,兒童對剩余零花錢的處理方式較為簡單,嘗試投資等理財意識淡薄,這是兒童理財意識與能力不足最明顯的表現。

  兒童之所以不存入銀行,一方面與家長理財意識淡漠、怕麻煩、認為不值得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兒童的零花錢足夠。調查顯示,我國九成以上兒童感覺到零花錢夠用或花不完,孩子不需要嘗試理財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還有孩子財富來源比較容易,28.7%是家長主動給,29%是孩子要就給。

  家庭理財教育五大問題,專業指導為家長支招

  對于兒童在調研中反映的財商意識問題,可以說與天生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有著緊密關系。報告稱,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財商教育中普遍存在五大問題:

  1、家長對子女財富管理能力普遍較差。部分家長控制孩子零花錢,限制或替代孩子的必要消費行為,使孩子失去理財教育的基礎。

  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24.1%)的兒童表示自己沒有零花錢,26.8%的家長表示自己不給孩子零花錢。零花錢的缺失,意味著兒童沒有或基本沒有參與到實際消費活動中,這種家長包辦的做法對于提升兒童認知金錢、運用金錢的能力較為不利。

  同時,給孩子零花錢的原則與動機復雜,孩子獲得零花錢難易程度不一,導致少年兒童“貧富不均”現象突出。調查顯示,多數家長(65.1%)會根據孩子的實際需求判斷給予孩子零花錢數量,這是一種理性的行為。21.4%的家長會根據家庭收入情況給零花錢,有6.6%的家長則是要多少給多少,很容易助長部分孩子零花錢失控。

  家長基于不同目的考慮給錢,容易導致子女對金錢出現錯誤的理解。白給型、與節日或生日掛鉤、與勞動掛鉤,與學業掛鉤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給錢原則如果不賦予合理的解釋,會讓孩子對金錢意義產生混亂,不利于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同時也會造成對學習、情感、勞動的異化。

  此外,父母對兒童日常消費情況監管力度不一。調查顯示,對于“是否過問子女用錢”問題,“偶爾過問”的達到36.6%,“經常會過問”的達到30.7%,“從來不過問子女用錢”的父母達到13.8%,“一直都會過問”的占18.9%,前者疏于管理,勢必會導致監管問題出現;后者看似負責,其實監管過嚴,對于培養子女獨立處理財富的能力不利。

  2、教養方式影響理財教育,其中放任型、專制型家長不利于子女形成合理的理財觀念。

  調查顯示,當子女消費愿望與父母發生沖突時,一成以上(11.6%)的家長表現出專制型取向;兩成以上(24.7%)的家長表現出權威型取向,四成以上(44.9%)的家長會和子女商量,聽從更有道理一方,表現出民主取向。但仍然有18.8%的家長會放任孩子的行為,表現出放任型取向。權威型父母子女學業成就較大,但自主性不高;民主型父母孩子學業成就其次,但自主性較高;專制型親子關系對立,子女成就不高;放任型父母親子關系良好,但子女成就不高。很明顯,后兩者對子女財商形成極為不利。

  3、家長理財教育普遍存在著高認同、低認知、弱執行、效果差等現象。

  調查顯示,超過八成(81.3%)父母肯定理財教育的價值,其中37.3%的家長認為理財教育極其重要,44%的家長認為理財教育非常重要。只有7.5%的父母持反對意見,11.3%的父母難以判斷。表現為對兒童理財教育的高認同。

  但是家長對什么是理財、什么是理財教育、如何開展家庭理財教育缺乏正確的認知,低認知和弱執行息息相關,表現為他們雖然認識到理財的重要性,但基本上沒有開展理財教育。調查顯示,雖然一半(50.1%)的家長愿意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但是苦于找不到什么好方法;只有25.4%的家長已經開始或正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

  4、家長理財教育觀相對傳統,缺乏利用保險保障和投資等方式進行理財的教育。

  調查顯示,35.9%的家長認為理財教育最重要目標是“懂得珍惜勞動果實”,24.6%的家長認為理財教育是為了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23.5%的家長認為要培養孩子理性的消費觀。認為是讓孩子養成長期投資的觀念的僅有6.9%,而注重保險理念的只有0.9%。

  關于理財教育內容的調查顯示,超過四成(43.4%)的家長認為對兒童進行理財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孩子懂得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而知道合理用錢的占28.2%,知道存錢道理的占19.2%,嘗試投資的僅占6.5%。

  5、輕視專業理財機構和專門的理財教育課程,過于倚重自身經驗。

  在理財教育的主體上,位列前三位的分別是:孩子自己在實踐中領悟(53.0%),家長教導(47.9%),通過學校教育(37.6%),而銀行、保險等專業金融機構(17.1%)和專門理財培訓機構(16.6%)的培訓和課程,位居最后兩位。

  在教育途徑上,65.6%的家長選擇了讓孩子嘗試一些能通過實際勞動而讓孩子獲得報酬的方式;41.9%的家長選擇了把壓歲錢或者他掙到的錢交給孩子讓孩子制定計劃自行支配;34.3%的家長選擇了引導孩子進行一項投資;32.1%的家長選擇了引導孩子參與一些公益捐助活動。只有19.8%的家長選擇了參與一些財商教育相關的講座活動等。

  針對調研結果,《中國少兒財商調研》報告也給家長提出了專業指導意見。比如首先家長應高度重視對兒童財富管理能力的培養,保證兒童擁有適度的零花錢和個人積蓄,在日常生活中不應過度替代兒童必要的經濟行為。家長給予孩子零花錢時,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但要慎重處理零花錢與情感、學業或家庭勞動之間的聯結關系,不能僅僅簡單關注金錢的一維價值。保持對兒童消費行為的適度關注,在民主的前提下,逐步培養孩子的理性消費意識,引導孩子學會合理規劃、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理財教育要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啟發孩子運用智慧和勞動創造財富,實現夢想和人生價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在處理兒童剩余零花錢及個人積蓄的問題上,要適度引導孩子認識儲蓄、保險等金融理財工具,培養財富意識。在注重孩子理財教育中道德內容的同時,適度關注投資內容,隨著年齡增長,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進行合理“投資”。通過專門渠道或專業機構獲得正確的財富知識和理財教育知識。

  理財童星全國招募:星星閃耀,點亮夢想

  2012年9月,在啟動少兒財商調研活動的同時,信誠人壽還在全國各地開展了“聆聽小夢想,成就大未來”理財童星選拔活動,受到上萬名孩子和家長的熱情關注和踴躍參與。大賽期間,各地組織了形式豐富的選拔賽,如理財征文,理財知識小講堂、籌辦模擬菜市場或校園易貨等方式全方位考察孩子財商。經過近3個月的地區海選,來自全國13個地區的30名理財小達人,代表本地區進入網絡票選階段,組辦方統一拍攝個人理財故事視頻,在活動官網建立投票頁面,同時,所有參賽選手開通官方微博發布生活中的理財心得,與粉絲互動成為了本次評選的重要參考依據。最終,由關工委教育專家及信誠人壽組成的專家評審團,對理財童星進行嚴格的電話考核及全面評審,甄選出理財童星全國六強,參與拍攝信誠人壽理財童星的項目宣傳片。全國30名理財小達人還在北京參加了為期四天的信誠人壽理財體驗公益冬令營活動,大賽組委會為本次冬令營精心設計了不同角度的理財體驗內容,帶給孩子們一個難忘的假期體驗,寓教于樂及財商培養的快樂之旅。

  通過參加本次活動,很多孩子對于財商意識的培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少選手的微博中,都時刻體現出智慧理財的影子。而今年的壓歲錢應該由誰來管、怎么計劃、怎么支出已經成為眾多選手們微博熱議的話題。

  信誠人壽首席市場官王險峰女士表示:“我們一直非常關注和重視并不斷推進中國兒童的財商教育事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金錢來之不易、學會運用智慧和雙手創造財富,懂得合理支配金錢、用之有度,了解儲蓄和投資的意義,體會用愛心幫助別人的快樂。實際上,不只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工薪階層和貧窮人家的孩子,都需要財商教育。對兒童進行早期的理財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不僅能夠解決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所面臨的關于金錢與財富的實際問題,而且可以引導孩子從小學會規劃夢想和管理人生,這將成為他們受益終生的重要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