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脫移動支付桎梏,NFC突破技術應用雙瓶頸
2012年可謂是移動支付的發展元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加上中國移動支付產業新標準“瓜熟蒂落”,移動支付開始異軍突起。市場研究機構預計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市場規模2015年將超過1,000億元,達到1,046.7億元。移動支付主要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種,長期以來,NFC一直被譽為實現進場支付的關鍵技術,然而,雖然具有NFC功能的移動終端越來越多,但是移動支付、NFC功能的滲透率以及使用頻率仍然很低。是技術,還是應用制約了兩者的發展?
潤物細無聲,NFC移動支付悄然挺近
與移動支付攜手壯大的NFC市場規模已經非常巨大。據統計,2010年至2016年期間全球將售出近15億部SIM手機,在此期間為全球超過500億美元交易提供支持,并且這一勢頭還在不斷增長。NFC銷售點終端部署量將顯著增長,從2011年的390萬臺增至2017年的4,340萬臺,并且全球的所有銷售點終端中有53%為NFC就緒。
回顧2012年NFC移動支付領域發展中的幾件大事:一月,三大運營商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聯通成立全資子公司“聯通支付有限公司”;五月,三星Galaxy S3發布,該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機全球銷售大熱,為NFC的普及墊下堅實的基礎;六月,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在上海聯合發布聯名卡及后期演進產品NFC手機;微軟宣布Windows Phone 8將支持NFC技術,至此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僅有iOS不支持該功能;七月倫敦奧運采用NFC技術,使消費者從陌生到領略到該技術的便利性;八月,中國銀聯標準確立采用13.56MHz的NFC技術標準,掃清標準爭端埋下的阻礙;十月,中國移動發布NFC部署計劃,于2013年推出1,000多萬臺NFC手機。
在全球移動運營商、移動支付服務業者及操作系統開發商力挺之下,支持NFC技術的移動支付平臺與終端設備邁入快速成長期,引爆大量芯片需求,吸引了眾多芯片廠商全力搶攻市場。NFC芯片主要供應商之一的英飛凌表示,手機已不再是單純的通訊工具,而是向著移動消費平臺演變,其中的支付環節產生了巨大的商機。該公司智能卡與安全部門中國區經理潘曉哲表示,“移動運營商、商業銀行和銀行卡組織(如中國銀聯)是推動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的主要力量。眾所周知,它們已經達成重要共識,并在標準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必然會推動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同時,中國的交通一卡通應用也已大規模推廣并普及,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培育工作已經完成?!?/P>
三個和尚沒水喝,移動支付成NFC桎梏
一方面在市場快速擴張的同時,你我卻依然鮮見身邊NFC支付的應用,出于節電和安全的考量,NFC功能也是處于常閉狀態。為何將成智能手機標配的NFC技術,卻成了“噱頭”和“花瓶”?
對此博通公司NFC產品線副總監Mohamed Awad認為,目前的移動支付極具吸引力,并衍生出大量服務(韓國移動支付市場、ISIS系統、谷歌錢包、中國銀聯、歐洲一些電信運營商等),但仍然需要數年才能成為市場主流?!斑@是因為移動支付首先具有地域性,用戶所處的位置不同,相關的要求也不同;其次需要增加大量的基礎設施,目前正在興建中;另外還需要消費者了解如何使用該技術,簡化連接正在促進移動支付的普及?!痹谒磥恚瑸榱艘苿又Ц兜某晒?,由戰略合作伙伴組成一個生態系統,保障消費的安全性、互操作性和一致性顯得尤為重要。
潘曉哲也指出,就NFC移動支付而言,業務模式和基礎設施是對目前的NFC移動支付推廣限制作用最明顯的主要因素。事實上,首先必須建立清晰的業務模式來實現這一應用:移動支付價值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希望獲得服務費用最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引發了大量討論,最終延遲了服務的提供。其次,非接觸式基礎架構的部署必不可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能時時刻刻使用NFC移動支付,消費者才會將NFC支付應用下載到他們的手機上。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NFC產業技術專家孫意笑說,“移動支付產業鏈設計廣泛,移動運營商、銀行企業、商戶、終端廠商等缺一不可,單靠某個企業或行業的努力難以突破現狀,因此就NFC技術的移動支付這一應用而言,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問題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因此現階段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政策來推動?!?/P>
在移動支付生態系統中,又以銀行、電信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的博弈最為激烈。在中國,銀聯主推miniSD卡的NFC方案,運營商主推帶NFC的SIM卡,而手機廠商更希望將NFC功能直接集成至手機中?!叭齻€和尚沒水喝”,由此影響了NFC移動支付發展的進程。
安全和兼容,NFC技術的美中不足
通過NFC技術,用戶可以進行各種非接觸式交易:手機支付、購票、充值等等。涉及到支付和個人隱私,安全性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支持這些應用,NFC必須為個人隱私數據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票券信息等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高通創銳迅資深產品經理Neeraj Bhatia指出,NFC從技術角度看面臨著兩大挑戰,一是手機與SIM卡的兼容能力,其次系統安全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目前NFC業務的安全性與開放性是NFC技術獲得廣泛應用的關鍵,” HID Global公司大中華區營銷總監趙建邦說,“為確保NFC技術所提供功能的安全,保證各個終端之間身份信息交換的可信性,唯一方法就是提供完善的的監管鏈,對所有系統終端進行驗證。”
完整的NFC方案一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NFC Controller,主要完成射頻的通信;另一部分就是SE(安全模塊),這個模塊在卡模式狀態下是一個必需的硬件。英飛凌認為NFC目前最主要的技術瓶頸目前在于NFC安全芯片(Secretly Element)之上的應用如何靈活實現、如果通過OTA方式下載是否安全、整個系統如何架構等。為應對NFC移動支付各種挑戰,英飛凌推出了一系列開發非接觸式安全芯片和NFC安全芯片產品。
首先,在SWP安全芯片(SIM、嵌入式SE、SWP MicroSD)方面,英飛凌SLE 97系列部署了采用被英飛凌的緩存和安全技術改進的ARM? SecurCore? SC300?設計的專用安全CPU。所有產品都至少獲得了CC EAL5+ High和EMVCo安全等級的認證,可有效保證NFC交易的安全。其次,潘曉哲還推薦由將英飛凌的數字化安全技術Integrity Guard與完全加密的數字路徑相結合的高度安全的控制器組成的完整嵌入式SE解決方案(SLE97144SE, SLE97400SE)。它們通過數字非接觸式橋接(DCLB)接口與NFC調制解調器連接。DCLB是英飛凌針對嵌入式SE應用而優化的全局開放連接接口,NFC調制解調器和安全芯片的制造商已為手機廣泛應用DCLB。迄今為止,德州儀器、Inside Secure、MicroPross、MtekVision、Crocus Technology 和KEOLABS 等十多家制造商獲得了英飛凌DCLB接口許可。
此外還有采用高度安全機制的SLE 78系列雙界面安全芯片。潘曉哲強調,有了該雙界面SIM解決方案,任何用戶的手機均可立即具備安全的NFC支付功能。而增強型NFC SE——雙界面安全控制器系列的衍生品,也可用來突破小型設備上集成微天線的限制。該解決方案可大大提高非接觸式通信能力,從而實現在移動設備上安裝超小型安全NFC組件,如集成了天線的NFC MicroSD或SIM。
在兼容性方面,盡管NFC技術本身已經實現標準化,但NFC的數據連接還必須通過軟件實現,這就導致一些廠商為了創建品牌的忠誠度,將自己的軟件整合至系統中,這就導致了市面上所有的產品并非都能夠兼容協作,同時也限制了消費者的產品使用范圍。隨著NFC生態系統在NFC產品標準上達成一致,這一狀況應該會得到改變。屆時,NFC應該會支持絕大多數消費電子產品,真正成為“標配”。
除了安全性和兼容性,村田技術市場部高級主管土屋貴紀補充說,NFC的主要有兩種模式——把NFC的功能設計在手機主板上,或設計在SIM/SD卡上,對于前者,目前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但是在SIM卡和SD卡上的設計,因為每臺手機SIM卡或者SD卡放的位置都不一樣,怎樣保證良好的射頻性能,天線是個關鍵點;博通則認為,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手機中,增加NFC應用并確保其保持在最低能耗水平,不干擾其他設備并能夠支持任何SE/商業模式,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終上看來,在2013年雖然NFC移動支付被業界所看好,迎來爆發增長期,但就目前來看,只有在行業標準、商業模式、終端數量、安全性與兼容性、以及用戶習慣培養等諸多瓶頸解決后,中國移動支付市場才能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跳脫移動支付,NFC有更廣闊的天地
NFC應用最早的體現就是在智能手機上實現移動支付,因此NFC已成為移動支付的代名詞,而當提到NFC,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移動支付。因此未免產生一個認識的誤區:NFC就是移動支付,移動支付就是NFC。其實移動支付只是體現了其技術特點之一。智能手機整合NFC的趨勢,正逐漸將NFC的應用從移動支付擴展到更廣闊的天地。附帶NFC的創新應用層出不窮, 并且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踏著在這些新穎的應用階梯,最終NFC將引領人們進入不一樣的信息天堂。在這些創新的應用中,大體可歸為兩類:簡化連接、內容分享。
在簡化連接應用方面,NFC技術最大的便利性在于它能略過某些步驟,例如省去設定藍牙、設備匹配、密碼輸入等。在今年的CES展會上涌現了大量此類新產品,如松下基于NFC技術連接的智能家電;索尼三星都已推出的NFC音響、耳機,設備通過NFC配對連接,音樂則通過藍牙傳輸;諾基亞新推出的NFC無線車載充電器,將手機放進充電器中,充電自動開始,同時NFC模塊會自動開啟,讓用戶可以打開GPS導航或其它相關程序。在內容分享應用方面,已為大眾熟悉的NFC智能手機-電視輕觸傳輸內容;輕輕一碰交換名片信息等等。
以應用領域來看, NFC開始于移動醫療產品中蔓延。歐姆龍、索尼等推出了具備NFC技術的居家保健電子產品,富士通也推出具NFC功能的寵物計步器,可見NFC已開始于移動醫療市場當中攻城掠地。相對移動支付應用需要國家和政策來主導,以上創新的應用均易發展得多。
Neeraj Bhatia表示,“在未來幾年中,我們看到對等模式將用于社交互動和WiFi配對,緊隨其后的是使用NFC手機作為過渡,這將成為NFC的主要應用場景。除移動通信外,我們預計NFC將更廣泛地用于消費電子和計算市場中,例如在通過Wi-Fi 802.11 ac傳送視頻流時,簡化設備搜索和連接。創銳迅的QCA1990也是為滿足這兩個細分市場的需求而設計的?!彼赋?,QCA1990提供了與高通驍龍(Snapdragon)S4、下一代處理器和調制解調器的平臺級整合能力,可以在高通OEM合作伙伴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無縫實現NFC。QCA1990軟件堆棧符合NFC論壇控制器接口標準(NCI),全面進行整合,使客戶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其一流的射頻(RF)性能超過了EMVCo和NFC論壇確定的要求。由于支持的天線外形比當前市場上的產品小8倍,QCA1990可以為OEM合作伙伴明顯節約成本,以非常低的價位整合NFC。QCA1990采用超低功率輪詢算法延長電池壽命,還提供了多種安全單元選項,包括嵌入式和基于SIM的系統,同時支持多種安全單元,包括支持雙SIM配置。
“在幫助消費者簡化設備連接方面,我們看到了NFC技術的巨大潛力,該技術可以徹底改善我們的溝通方式。比如觸碰兩個支持NFC的智能手機即可共享播放列表或傳輸圖片,將智能手機輕觸打印機即可打印登機證牌等文件,輕觸游戲系統中的人物即可恢復游戲以及許多其他應用,”博通Mohamed Awad表示?!癗FC技術已經應用到新型Nexus 4智能手機和Nexus 10平板電腦、任天堂的Wii U以及耳機、計算機鼠標和鍵盤等多種產品中,我們認為NFC技術有能力改變我們對消費電子設備的看法以及與之互動的方式。博通在2012年12月宣布推出業界首款在集NFC、藍牙、Wi-Fi和FM收音機技術于一身的NFC芯片,幫助OEM輕松將NFC集成到他們的產品中,即使他們尚未確定如何使用這項技術。通過在組合芯片中集成NFC功能,博通致力于促進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P>
英飛凌認為,手機公交車票、手機客票或個人接入等安全應用的市場需求更大。換言之,NFC正大行其道。這些應用與移動支付一樣,都是市場需求的產物,“推動其發展的力量是背后的業務模式,而不是技術?!?潘曉哲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放式應用就像是安全應用的開路先鋒。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需要‘更加復雜’的基礎設施的安全應用才剛剛起步。此外,一些市場參與者認為,目前阻礙NFC移動支付向前發展的是商業模式的選擇(以移動運營商、或金融機構或初創服務提供商或OS開發商為中心)。但這種憂慮只是暫時的,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些應用都將得到廣泛的應用。”
趙建邦則提出,“我們相信虛擬憑證卡技術會為新興應用提供理想平臺,如電動汽車充電站。司機可以將車停靠在充電表前面,并使用NFC手機實現訪問和支付服務。使用NFC手機還可訪問個人健康記錄。患者可以在醫院出示自己的手機以提供個人信息,而不用填寫表格,在緊急醫療期間,可通過訪問憑證卡為護理人員提供相同的信息。另一個新興應用是使用智能海報進行微營銷。消費者可以使用NFC手機讀取海報上的標簽,之后手機會導航到含有更多信息的特定網頁。”
他還強調,HID Global致力將iCLASS SE技術擴展至其他硬件平臺,使虛擬門禁卡直接嵌入到不同設備應用。例如:與索尼公司聯合開發的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卡器平臺。該平臺可將門禁功能和NFC功能嵌入到筆記本電腦和其他移動設備中。該平臺的安全組件儲存了密鑰,可保護用戶憑證卡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該平臺支持業已廣泛采用的非接觸式技術,適合應用于門禁控制、電腦安全登錄、車船機票費支付、銷售點收費和忠誠度計劃。
另外HID Global還與恩智浦半導體聯合推出全球通用的NFC手機移動門禁解決方案?!皢T工用來進入公司大樓和車庫的非接觸式智能卡的功能,現在可以應用到支持NFC且儲存了虛擬門禁憑證卡的手機上。這些虛擬憑證卡儲存于手機中的恩智浦嵌入式Secure Element(eSE)元件中,能與當前廣泛使用的門禁控制讀卡器及系統兼容。HID Global的iCLASS SE讀卡器與恩智浦的MIFARE DESFire及NFC技術相結合,可確保門禁管理實現更高的互操作性,使企業加快NFC技術的應用。”他說。(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