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牽頭移動支付政策可能傾向銀行體系利益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支付越來越普遍。但支付安全性、網絡信用體系依然是薄弱環節。近日,發改委聯合商務部、工信部、央行等多部門發文要求,將以金融IC卡應用為基礎,推動移動支付技術創新應用試點。
近日公開的這份題為《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如此要求。
“通知”要求,央行負責制定金融移動支付的相關政策。目標是“以金融IC卡應用為基礎開展移動支付技術創新應用試點”,探索“符合市場要求的移動支付技術方案、商業模式和產品形態。”
移動支付是指用戶使用移動終端,接入通信網絡或使用近距離通信技術,最終完成信息交互,實現資金從支付方向受付方轉移。按交易對象,移動支付可以分為“個人對個人”支付以及“個人對企業”支付 ;按通信方式,移動支付可分為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
移動支付是一項國際前沿產業。2012年,德勤發布《2012-2015年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趨勢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移動支付的使用率較低,應用場景還不豐富。各參與方雖然積極布局,但大多數移動支付業務與產品仍處在試商用階段,尚無成熟的商業模式此次《通知》明確,央行“負責研究制定金融移動支付發展政策”,推進金融移動支付安全可信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建立移動支付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引導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實施移動支付金融行業標準,推動移動支付聯網通用、業務規范發展。”
目前,中國移動支付產業主要涉及三個陣營——以銀聯為核心的金融體系、三大運營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業內人士認為,央行負責研究制定金融移動支付發展政策,勢必會一定程度地傾向于保證銀行體系在移動支付產業中的利益。
同時,作為第二陣營的運營商,手握用戶和手機渠道資源,也在努力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以支付寶為首的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擁有7.5億注冊用戶,業已形成移動支付領域不可忽略的勢力。(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