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地下管線管理是"智慧城市"的基礎
新建道路沒幾年又開挖,《珠海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4年來,我市“拉鏈路”現象有所改善,但每年新建道路的地下管線情況仍有約四成未向城建檔案館移交檔案。這是記者從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活動中獲悉的。
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地下管線”發現新建道路約四成未歸檔,這表明我市地下管線信息化管理工作還多有漏洞。現在,我市已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眼前這種現象,也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發展智慧城市,可否先行夯實“地下智慧”?
從智慧城市試點申報項目來看,民生工程是所有試點城市的一個重點。實際上,城市排水、污水處理等地下工程項目,同樣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地下綜合管涵工程建設成具備排澇、蓄洪、防災等復合功能的項目,理應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打造城市“地下智慧”我們并不陌生。去年我市橫琴島地下就已全面開建龐大地下管溝系統,全長約32公里的共同管溝,凈高3.5米、凈寬8.1米,可將給水管、中水管、220kv電力電纜、供熱管、垃圾真空管一一收納其中。橫琴綜合管溝建設長度為迄今全國之最。從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看,竊以為,應將管好地下管線納入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標,加以推進和實施。
我們知道,智慧城市建設包括“智慧建筑”、“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都屬于“地上智慧”。而“地下智慧”則是由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中心專門收集地下空間使用的基礎信息,用以保護城市地下資源的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本質安全。事實上,打造城市“地下智慧”,也是我國一些城市正在實施和擬實施的目標規劃。據報道,現在江蘇正在全力打造“地下智慧南京”,設計方案覆蓋了南京主城區,涉及城市電力、信息與通信、給水、排水、燃氣、熱力、工業、綜合管溝等各類地下管線(溝),包括駐寧部隊管線和過境的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地下管線。屆時,通過建立數據標準和普查建庫等方式實現地下管線的數據共享,提高城市安全發展能力,實現南京的“地下智慧”。
多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埋設各類管道、道路出新,傳統辦法就是對馬路“開膛破肚”。道路反復開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令人頭疼,可將其概括為四宗罪:即,影響市民出行、妨礙公共安全、浪費社會資源和破壞營商環境。開膛破肚的“拉鏈路”現象層出不窮,幾乎成了一種城市頑疾。資料顯示,我國大約有70%的城市地下管線沒有基礎性城建檔案資料,地下管線家底不清的現狀普遍存在,每年因施工而引發的管線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而城市規劃不合理、排水系統老舊,顯然是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
總之,作為城市“生命線”的地下管線,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考驗的是城市的良心和民生至上的政績觀,而實現地下管線標本兼治,破解這一城市通病,建設“地下智慧”城市可謂勢在必行。(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