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智慧城市“期中卷” 網絡“龜速”仍是詬病
武漢建設智慧城市一年多,成效到底如何?昨日,武漢智能城市建設院士座談會在東湖賓館舉行,對于武漢交出“期中卷”,院士們的點評很犀利。
七成項目涉民生
去年,武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共投資800多億元,含80多個項目,目前建成20多項,涉及15個領域,其中75%是民生項目。
座談會前,院士和專家們走訪了華中師大教育云基地、中百倉儲二維碼食品安全追溯等項目。超市工作人員拿起一盒小白菜,用儀器對著包裝上的二維碼一刷,小白菜由誰種植,由誰施肥,由誰檢驗,一目了然。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院士潘云鶴點頭稱贊:“現在老百姓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二維碼食品追溯項目很有創意。”
其他已建成項目,也受到院士們的贊許。“智能養老服務站”項目解決的是老人居家養老問題。只要給老人佩戴上一個手表形狀的儀器,就可以隨時知道他(她)的心跳、脈搏、血壓等指數,出現緊急情況,還能立刻報警。
在武漢二中,還建成“智慧校園”項目。學生每人擁有一個學生證,其中安裝了一個芯片,學生進出校園,芯片受到感應后,可向父母手機發送信息。而且,不管學生去哪里,父母都可以從手機上看到他的行動軌跡。
……
網絡“龜速”遭詬病
智慧城市,是把超大容量的信息整合到超大規模的平臺上,既服務城市管理,又服務市民生活。信息的整合離不開網絡,而恰恰武漢的網絡現狀遭到院士們一致吐槽。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笑稱,自己用手機登錄武漢大學網站,網頁半天打不開。浙江大學教授同樣用手機上網,一眨眼就進入學校網站。這就是差距。“中國網速在全球擺尾,武漢網速又處于全國平均水平。”寧院士表示,武漢打造智慧城市還需“提速”。
此外,作為中部第一大城市,武漢現有1200萬人口,但戶籍管理沒有信息化,房產信息不透明的問題也被院士提出來。
面對院士們的犀利點評,武漢市委副書記胡曙光坦言,聽得有點“難受”,但院士說得很中肯。
產業規劃須細化
按照武漢市的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將帶動電子商務、光電子、環保、物流等產業的發展。未來十年,智慧城市帶來的產值將達到20萬億元,武漢將出現一批千億、百億明星企業。
對于武漢描繪的智慧城市藍本,潘云鶴稱,跟全國其他智慧城市試點相比,武漢的產業規劃看上去最美好,但還要更細。他在電子商務上給出建議:中國電子商務基本在為國內服務,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電子商務的發展應具備國際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