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讓污染源無處遁形 聚焦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
熱點新聞事件:日前,廣西賀州市發生水體鎘、鉈等重金屬污染事件。與廣東交界的賀江被污染河段約110公里,不同斷面污染物濃度從1倍到5.6倍不等。污染源基本確定為上游沿岸冶煉、選礦企業。7日,廣西賀州官方表示,水體污染已得到控制,鎘已達標,鉈少量超標,經過水廠處理后,不會對民眾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響。據自治區有關方面介紹,7月1日,賀州市賀江部分河段網箱養魚出現少量死魚現象,賀州市環保局立即對水質進行檢測,未發現水質異常。6日凌晨4時左右,自治區環保廳對賀州市送來的水樣檢測結果發現,其中賀州市(賀江上游)與廣東省(賀江下游)交界斷面扶隆監測點水質鎘超標1.9倍、鉈超標2.14倍。
據中廣網賀州7月8日消息記者今天從賀州市宣傳部門了解到,在有關部門和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緊張排查,賀江水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于7月7日23:00被發現,肇事企業已鎖定,有關責任人也已被公安機關控制。水體清理工作正在全力進行當中。
面對污染事件頻發,該如何有效的對污染源進行監測,保證人們生活安全,值得我們去深思!
讓法治成為博弈的平衡點
如果說環境問題是地方發展經濟、企業追逐利益與保護環境之間的博弈,長期以來,在環境保護中的確存在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怪現象。要落實環保責任,維護環境權益,必須讓法律充分發力,讓法治成為博弈的平衡點。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若干問題的解釋》,降低了環境污染犯罪的入罪門檻,讓社會公眾對依法嚴厲懲治污染環境犯罪增添了信心,更有媒體視其為“治污重典時代”的來臨。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資源互通以及在線實時監控將為環保部門提供一種有效監管手段。
物聯網助力環保監測實現智能化控制
物聯網環境監測應用是指通過運用各種物聯網技術,能夠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代表值進行實時在線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預警和管控環境質量的物聯網行業應用。
物聯網環境監測應用主要分為生態環境監測和污染監測,其中生態環境監測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大氣質量監測、地表水質檢監測、土壤墑情監測以及近岸海域水質監測等;污染監測則可細分為廢氣污染源監測、廢水污染源監測以及固體廢物在線監管等。智能環境監測就是物聯網環境監測領域應用的典范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環境監測智能化管理。
電子眼“緊盯”源頭或將成為治理污染新利器
有視頻監控設備為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坐鎮”,企業再想和監管部門“躲貓貓”就十分困難了。監管部門可以從監控中心清晰地看到通過視頻監控設備傳回的企業排污口處的實際情況,無論是排污量、污染處理設施的運轉情況還是監測站房內設備運轉的現場情況,都難逃電子眼的實時監控。架設了視頻監控設備,監管部門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遠程協助,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提高污染源監控設備的運行率及準確率。同時視頻監控系統還可以接入應急指揮系統,一旦企業發生污染事件,便可及時進行遠程調度指揮。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曾在去年的“全國工業污染源監控暨物聯網技術研討會”上指出:“污染源監控系統屬于環保物聯網應用范疇,用物聯網技術作支撐,實現環保監控,這條路任重道遠。”但我們相信,隨著物聯網系統集成的不斷完善,環保物聯網將成為環境監測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前預警,做到事前控制。
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僅僅依靠事后應急,更不能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忽視對污染行為背后可能存在的瀆職問題的追究。否則,一年前有龍江鎘污染,現在有賀江鎘鉈超標,今后還不知道會有什么。隨著物聯網的應用普及,環保物聯網是環保信息化必然趨勢,并已具備一定技術、系統和產業基礎,環保物聯網建設和應用是一個持續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共同撐起一片生命的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