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中國GPS,2020中國衛星導航四千億產值之想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GPS,1994年啟動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建設,按照“三步走”的總體規劃,“先區域、后全球,先有源、后無源”的總體發展思路分步實施,形成突出區域、面向世界、富有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

2012年底,在連續三年的密集“織網”之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穩定的區域導航服務,北斗工程“三步走”的第二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2013年,北斗-中國的GPS也迎來了它的一個新的爆發期,一個即將開枝散葉的新的春天。
目前,北斗系統提供的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等服務,在交通、民航、通信、海洋、民政減災、氣象、公安、金融、電力、國土資源、農業、旅游等領域的應用逐步成熟,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大眾車載、智能手機等應用逐步面市,這標志著我國導航系統產業化發展的逐步形成趨勢。
今年5月份在武漢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一些單位研制的智能導航搜救系統、高性能衛星導航接受機、北斗導航駕考系統等紛紛面世,種種跡象顯示,北斗產業的應用市場空間已經進入爆發期。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2009 年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產值達到390 億元,2010 年達到505.9 億元,2011年達到700億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預測,到2015年,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則將超過4000億元。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大家庭中的新成員,處于新起點、新階段,正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中國經濟社會乃至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北斗創造了空前的機遇,而全球多系統的兼容并蓄、競爭超越,應用企業的同臺競爭也使北斗面臨空前的挑戰。
面對空前的機遇與挑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盡管我國的北斗系統應用推廣正穩步發展,衛星導航產業也發展迅速,但從總體上看,產業發展尚處于成長期,由于擁有核心技術不足,缺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另一方面,市場競爭不夠充分,產業化發展很不平衡,規范化管理不足,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北斗應用產業化難度很大。
由此,未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還需從管理上重點攻克以下兩方面內容:
1、 著力突破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的瓶頸
例如在芯片等關鍵性技術創新或生產研發上,要避免無序盲目投入,優先匯集芯片人才能力團隊,有重點的集中投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或國家隊主動領銜突擊,抗衡國際主流芯片的傾入;開放、合作、共贏,迅速建立產業集群,特別是和國內的多頻多模芯片企業、消費類產品制造企業、運營服務集團以及大的市場主體等組成利益共同體,形成集合優勢,避免單打獨斗。
2、突破促進北斗應用推廣與產業化的瓶頸
目前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接收機設備在接口、數據格式、技術指標及其檢測方法等方面都不統一,這造成了其導航接收機產品的質量參差不齊,更嚴重限制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產業化應用與推廣,相關問題亟待解決。
國外GPS等三大衛星導航系統都非常重視標準化工作,“北斗”作為新建立的衛星導航系統和它們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HCR(慧聰研究)認為,只有在積極把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面對的機遇同時,頑強有策略應對好挑戰,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未來幾年,數千億市場規模的發展前景才可期待,2020年中國衛星導航四千億產值之想才將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