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云端”醫療,會否改變診療模式

作者:顧泳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
日期:2013-08-08 10:14:50
摘要:一個傳感器、一個無線肺功能儀、一個手機,“三件套”便能移動實時監測病人數據;一旦數據異常,遠程監測的醫生可及時給出意見,使病人第一時間得到幫助。這聽上去有些“未來”色彩的診療模式,已在申城初步實現。

  一個傳感器、一個無線肺功能儀、一個手機,“三件套”便能移動實時監測病人數據;一旦數據異常,遠程監測的醫生可及時給出意見,使病人第一時間得到幫助。這聽上去有些“未來”色彩的診療模式,已在申城初步實現。

  8月7日,獲悉,首個“睡眠呼吸疾病物聯網管理技術平臺”在中山醫院青浦分院落成,由中山醫院呼吸科白春學教授牽頭,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病人群體中試行“云端”數據管理。數據記在“云”里、實時管理病人,傳統診療模式會否因技術革新而改變?

  白春學想做物聯網醫療的想法,始于五年前,“當時看到國外家庭健康監測體系完備,只要打個電話上個網,就能為病人提供及時干預,真方便!”這種實時干預,對呼吸系統疾病病人尤為重要。專家解釋:哮喘、呼吸暫停綜合征、慢阻肺等病人,發病可輕可重,稍有大意甚至危及生命;呼吸系統病人在我國人數眾多。數據顯示,哮喘發病率為1.98%,呼吸暫停綜合征發病率為2%至3%,40歲以上人群慢阻肺發病率更達8.2%。

  龐大的患者人群、有限的醫療資源,實時監測所有病人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不過,物聯網技術帶來了轉機。白春學領銜的團隊,利用無線傳感器、手機終端等,率先完成了收集病人數據、醫生實時監測的“云端”嘗試。專家形容:“這種物聯網技術有點兒像24小時監測動態心電的HOT,不過HOT無法實時收集數據,新技術做到了!”病人手持傳感器和儀器,如血氧飽和度、肺活量等數據呈現異常,監測醫生會及時告知其干預措施。從病人個體來講,“實時監測”的最大意義,在于縮短了從發病到醫院診斷的繁瑣過程,為診治省下大量寶貴時間。

  雖然新成立的 “物聯網管理技術平臺”用戶還不多,但一些業內專家相當看好;更有人認為,技術的革新,或可為破解現有醫療難題找到“捷徑”。今后,物聯網醫療還將在ICU重癥監護、社區等領域發揮作用。重癥病人在“云端”會診,節省時間,又避免感染;社區的“云健康”(以管理血壓、血糖等指標為主)系統,申城也已開始探索。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想要推廣發展物聯網醫療,除了技術到位外,還應及時跟進一系列后續措施。如充分調動醫生積極性就很關鍵,“診室坐診有明確定價,醫生在 "云"上工作又該如何計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生說,“這也是為何大多數新技術問世后,病人連連叫好,醫生卻提不起興趣的原因?!?/P>

  同時,“云端”上的大量數據怎樣進行有效分析,如何確保干預病人的醫療設備支撐等,皆需要統盤考慮,“云端”上的物聯網醫療方可價值更大、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