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建設:從底層開發,更接地氣
“有了智慧信息機,少跑了不少腿兒。”北京市朝陽區團結湖街道居民李女士向記者表示,社區的智慧服務機讓她體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便捷。在位于團結湖街道的京客隆超市接受記者采訪的李女士說,她并不是來超市購物,而是來咨詢辦理《計劃生育服務證》。
在超市不僅能購物,還能進行信息咨詢,在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正在以全新的方式便利著居民的生活。使用智慧信息機,居民可與團結湖街道辦事處9個科室的工作人員進行在線視頻交流,彌補了電話溝通的缺陷。
當然,智慧信息機只是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建設中的智能設備之一,“三微”平臺、“掌上團結湖”、“一按靈”電話等信息化平臺和設備開啟了作為智慧社區試點單位的團結湖街道的社區智能化進程。
與此同時,按照北京市社會辦、市經信委、市民政局共同印發的《關于在全市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部署和要求,包括團結湖街道在內的全市501個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工作正在推進。
依照《意見》,2012年11月至今年4月是智慧社區試點建設工作的重要階段,信息化社區建設這一新模式無疑將給政府管理體系、財政投入、信息化技術帶來考驗。
“五化”生活
服務是智慧社區的核心,也是智慧社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依照《意見》提出的智慧社區建設的近期目標: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實現對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讓“五化”成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
在沒有先行經驗,依靠自主探索的建設模式之下,各智慧社區試點單位結合社區實際,設計開發了多樣化的智能平臺和設備,引領居民“五化”生活方式。
1月6日,作為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二期的重點項目,手機服務平臺“掌上團結湖”正式啟用上線。“掌上團結湖”共開設智慧之窗、智慧服務、智慧言路、智慧門戶、鄰里互動、智慧網格、智慧視聽、智慧家園等八個互動板塊。
“掌上團結湖”是基于云計算和位置服務(LBS)技術,建立的移動互聯網APP平臺。團結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榮珍告訴記者,經過前期測試和使用,志愿服務、互助交友已經成為平臺的主題詞。居民通過“掌上團結湖”開展鄰里文化互動,結伴組織羽毛球、籃球等各種活動,在高節奏的社會中拉近了鄰里關系。
“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一場革命,”李榮珍這樣評價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社區建設,“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目前我國手機上網用戶已經達到4.2億,所以我們要適應這個潮流。”
此前,李榮珍指導的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一期建設也充分適應了信息化新潮流。團結湖街道建立了以“微信、微博、微群”為主的“三微一體”服務模式,率先實現以微博方式回復網格案件。
居民王強是微信、微博的活躍分子,一旦發現小區環境問題或管理問題,他就通過“@團結湖網格”或者微信平臺隨時報給街道,而他反映的問題都及時得到處理。自“三微”平臺建立以來,平臺實現與居民互動交流5100余次,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以及反映的情況已全部解決。
此外,智慧社區各試點單位積極跟蹤移動互聯網和信息化發展趨勢,努力利用社會熱點和技術熱點開拓工作渠道,陸續拓展微平臺服務。海淀區清華園街道開通了社區綜合服務平臺,社區居民只要撥打統一的服務熱線登錄服務網站就可以獲得相應的便民服務。并為地區老人免費提供“一鍵通”、“一按靈”、一個GPS定位器、一條服務熱線和一個學習網站。大興區清源街道建設完善了街道行政辦公自動化系統、社區安保監控系統、政務網站等。
精細化管理
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區引領居民的生活走向便捷,也倒逼社區管理者傳統服務模式的轉變,實現社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在此背景下,諸多社區結合轄區特色,創新了不同的管理模式。西城區金融街街道的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實現街道政務值勤、社會服務管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網格化城市管理、圖像信息指揮、采集各類信息等六大職能。海淀區學院路街道的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通過“一庫一平臺”充分整合地區人、地、事、物、組織等各項基礎數據資源。
在團結湖街道辦事處,公務人員越來越習慣將人、事、物、地、組織統稱為“數據”。轄區內發生的一件“事”通過可視系統,傳輸到街道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就變成公務人員監控、研判,以及據以執法的“數據”了。
據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孫思文介紹,社區的“數據”可以細化到電線桿的標號。“一號定位”系統就是通過將轄區所有線桿、電桿標號,居民根據標號位置信息報警或者獲取基于精確位置的服務。
而“數據”的處理中心就是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即“智慧團結湖”的大腦和指揮中樞。李榮珍告訴記者,街道建設的“城市管理、應急處突、綜治維穩、為民服務”四位一體的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心,依托核心數據庫輔助決策。
孫思文告訴記者,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中心通過“三微”平臺、熱線電話等接收市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采用派遣、處理、核查、回復、結案為一體的閉合式運行的管理模式。“收到居民通過微博等方式反映的問題,我們立刻派遣相應科室去處理,處理的時間遠遠短于朝陽區監督中心規定的時間。”孫思文解釋。
截至2012年年底,街道全模式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共接收區監督中心派遣和居民反映的微博環境類案件13000件,涉及內容有街面秩序、道路保潔、綠地養護等方方面面。目前,所有案件均能及時處理按時回復,結案率達100%。
當然,在加強科技化管理的同時,智慧社區充分調動了居民的管理積極性,形成政民互動的管理模式。
團結湖是我國第一個實施“智慧網絡”管理模式的街道,據李榮珍介紹,團結湖街道在城市管理網格化的基礎上,將本轄區劃分為多個網格,使每一個社區居民都可以親身加入到社區管理之中。
具體來說,網格管理平臺向居民提供動態的網格選取模式及動態的項目管理方式,在以往樓門組長管一棟樓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居民只需在“掌上團結湖”客戶端的“智慧網格”板塊中點擊申請管理的區域,通過工作人員后臺審核后,就可以成為網格格長或網格管理員,利用手中的手機對所負責網格內發生的問題進行上報。
網格管理功能實現了居民既可以選擇對虛擬社會又可以選擇對實體空間的雙重管理,解決了以前網格管理僅集中在政府層面的問題,使社區百姓人人都可以成為網格管理員。李榮珍告訴記者,居民可以根據自身的職業特點申請不同的管理職位,比如擅長文化、網絡等領域都可以參與申請。
便捷服務誰買單?
智慧社區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智慧社區的可持續運營成為一大難題。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長效機制”是《意見》對智慧社區運營的期望,即對智慧社區建設所需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并建立動態保障機制。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智慧社區建設,并積極探索政府搭臺、企業運作、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多方投入機制。
目前,朝陽區望京街道的望京網、回龍觀地區的回龍觀網網站注冊用戶數均超過50萬,是政府與商業網站合作的典型案例。通州區八通網致力于為居民提供集信息、鄰里互助、生活消費、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物品交易等綜合服務于一體的網絡平臺,網站注冊用戶數超過60萬。
在團結湖街道,社區管理者在智慧社區建設中也充分聯合了社會力量。“最初政府做得多一些,后來市場做一些,居民自己負擔一些,這樣才能長久的持續下去。”李榮珍在介紹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建設經驗時表示,目前團結湖街道已經和大眾點評網等一些商業網站開展了商業合作。
另外,團結湖街道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不僅節約了成本還在合作過程中獲得了“盈利”。2012年底,團結湖街道在“北京市社區信息化綜合示范街道”評比中獲得了全市第一名。而團結湖智慧社區的建設成本不足100萬元,遠遠低于其他社區。
李榮珍告訴記者,“三微”平臺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街道總共投入僅1萬余元。分布在轄區內所有的智慧服務機,硬件和軟件開發,合計30萬元,加上最新上線的“掌上團結湖”平臺,所有的資金全算上,不超過100萬元。
另據李榮珍介紹,社區的智慧信息機原價在60萬元左右,但是通過洽談,智慧信息機的功能由街道自己設計,技術框架也是自己構建,與合作公司共同開發設計,采購價格大幅降低,節約了街道的經費支出。
由于智慧服務機的方便快捷,全市多個社區紛紛進行引進。作為智慧信息機的設計者之一,團結湖街道還從中獲得了報酬。
“從節省經費的角度,我們的模式可以復制。”李榮珍向記者表示,團結湖街道智慧社區建設的經驗在于: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居民需要什么做什么,不搞龐大的設計,從底層開發,更接地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