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聯網三層架構看當代信息網絡技術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的提升,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傳感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絡系統。
同時,這里的“物”要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夠被納入“物聯網”的范圍:①要有相應信息的接收器;②要有數據傳輸通路;③要有一定的存儲功能;④要有CPU;⑤要有操作系統;⑧要有專門的應用程序;⑦要有數據發送器;⑧遵循物聯網的通信協議;⑨在世界網絡中有可被識別的唯一編號。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從物聯網本質上看,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與技術的提升,將各種感知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聚合與集成應用,使人與物智慧對話,創造一個智慧的世界。因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涉及到了信息技術的方方面面,是一種聚合行、系統性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才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物聯網的本質概括起來,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現互聯互通的互聯網絡;二是識別與通信特征:即納入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別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該具有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有四個關鍵性的應用技術: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傳感器,智能嵌入技術以及納米技術。射頻識別(RFID)技術是物聯網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也是目前比較先進的一種非接觸識別技術。以簡單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筑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標簽組成的,比Internet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成為RFID技術發展的趨勢。
物聯網產業在我國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RFID技術與應用已有5、6年的時間了。而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標簽中存儲著規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絡把它們自動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作為物聯網的核心基礎之一,RFID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將直接關系到物聯網建設的成敗。
此外,與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傳感器,每個傳感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傳感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傳感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的頻率周期性的采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絡。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在物聯網上的傳感器定時采集的信息需要通過網絡傳輸,由于其數量極其龐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為了保障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必須適應各種異構網絡和協議。
還有,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傳感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