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成功研發出林業生態安全物聯網技術 填補國內空白
在森林中裝上探測器,只要有火苗或有人盜伐樹木,就能及時發現,保障森林安全。4月2日,由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研究中心牽頭承擔的市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基于物聯網的安全預警技術研究及應用”,通過專家組驗收。
據悉,這是國內首次研發出真正意義上的林業生態安全物聯網技術,也是去年我市唯一被列入“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計劃的項目。自2010年項目啟動實施以來,通過對物聯網在安全領域應用的關鍵性研究,項目組研發出了無線早期紅外火災探測器、森林防盜聲源探測器、安全預警無線傳感網絡終端等一系列物聯網核心技術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已獲得11項專利。目前,其相關成果已經在渝北、巫溪等5地進行了應用示范。
“森林防火的傳統方式,是采用攝像頭進行監控,但它存在一些局限性。”該項目有關負責人說,攝像頭監測到森林中的明火或濃煙時,火勢已經很大,仍然會造成嚴重損失。此外,攝像頭受天氣影響大,且如果林中沒有信號,就無法實現監控。
新研發的無線早期紅外火災探測器克服了上述局限性,它用紅外線進行實時監測,采用自組織網絡技術,因此不會受到天氣、信號的干擾。
“安裝在樹上的探測器就像是‘千里眼’,每個的可監控范圍在15畝以內。”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在它5米以內點燃打火機,或者在10米以內有紙巾被點燃,出現了火苗持續10秒以上,它都能“看”到并立即報警,將信息傳送回遠程監控中心,同時還會以短信方式通知護林員,盡可能地把火災事故扼殺在搖籃里。
守護森林安全,不光有“千里眼”,還有“順風耳”。據介紹,項目研發的森林防盜聲源探測器,采用有效的鏈鋸伐木聲源探測識別方法,和火災探測器類似,如果有人盜伐樹木,它也會立馬“聽”到并報警。該探測器不僅保障了林業安全,也有效地減輕了護林員的負擔。
“通過高能鋰離子電池供電,它們可以持續工作3-5年時間。”該負責人表示,此外,探測器還能夠接收太陽能供電,從而進一步延長使用時間。
據了解,項目實施期間,項目組已經在渝北玉峰山林場、南山明月山林場、巫溪白鵝村、武隆仙女山景區、酉陽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建設了5個應用示范工程,監控林區面積500畝,保護森林面積10余萬畝,實現了該領域物聯網技術的產業化與大規模應用,產品銷售收入達到800余萬元。
據悉,這些產品將銷往四川、貴州等地,率先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