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移動支付 運營商之意不只在NFC
在5月底舉行的NFC全手機產業峰會上,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高調表態:“NFC手機支付系列產品大規模推廣的基礎條件已經成熟”。這一表態被看做是中國銀聯主導推進的NFC產業,在2014年將進一步發力的強信號。胡瑩還介紹,目前全國“閃付”終端已近300萬臺,各地行業應用項目累計超過100個,覆蓋公交、地鐵、高鐵等各類公共交通領域,以及超市、商場、快餐等各個生活領域。
技術、政策等的支持似乎預示著NFC支付的發展前景將一片大好,但由于尚存在終端和設備普及度不高、受理環境不完善、用戶使用習慣還需培養等難題,NFC支付的發展前景仍有待市場考驗。
全球NFC商用陸續啟動 運營商成主要推動力
今年2月,上海地鐵里上演了一出“NFC手機支付秀”。上海地鐵、中國移動、浦發銀行聯合推出了“NFC手機支付地體應用”,市民持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即可直接刷手機進站。自此,每年運營890萬人次、號稱運營規模世界第一的上海地鐵全網實現支持NFC支付。
NFC是目前主流的近場支付技術,簡單易用、安全性高等特點使其一直被產業鏈各方看好。據ABI Research預測,全球NFC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有望從2012年的4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910億美元,并且有望在2016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巨大的市場前景吸引運營商、金融機構、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等紛紛入局,搶奪NFC市場的話語權。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運營商成為推動NFC支付的主要力量,多個國家的運營商紛紛推出基于SIM卡的NFC商用。GSMA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全球共有23個運營商主導的商用服務推出、50多個NFC試點或試商用服務、60多家運營商參與NFC試點項目。
電信專家陳亮表示,運營商發展NFC的優勢在于,其自身對通信技術、IT技術比銀行機構更為熟悉,因此運營商能夠借助自身優勢、在不涉及金融安全等方面進行多種應用場景的嘗試和普及,甚至通過提供終端補貼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自2011年獲得支付牌照后,才開始將NFC推向普通用戶,總體還處于初期的市場培育階段。不過近期運營商們在推動NFC普及方面倒是動作不斷,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已經計劃大規模采購NFC SIM卡。中國移動中移支付公司副總經理賀新初更是表示,中國移動將給予每臺賣出的NFC手機30元補貼,以擴大NFC終端普及,同時中國移動要求4G卡默認綁定NFC-SIM卡。
NFC支付讓用戶不必帶錢包、銀行卡就能出門,只要手里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坐地鐵、乘公交、商場購物等。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副總經理蔣海儉表示,未來NFC功能將成為手機出廠的標準配置。
挑戰不斷 面臨替代技術沖擊
但NFC支付也面臨替代技術的沖擊。為了繞過運營商、爭奪移動客戶關系的控制權,第三方公司、商家等產業參與者紛紛采用云端移動支付、二維碼等替代技術提供支付業務,互聯網巨頭加獨立支付企業正在從線上和線下全方面的滲透整個支付市場。
特別是新的競爭者“二維碼”進來了,給運營商和銀行帶來不小的壓力。今年年初,互聯網巨頭們在二維碼支付領域進行了多種嘗試,其中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改變了手機用戶出行打車的消費習慣,這讓多年來致力于推廣NFC產品的從業者們感到驚訝。
因為NFC雖然一直被整個產業鏈寄予厚望,但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沒有做到大規模普及。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研究報告,2013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額持續高速增長,NFC支付技術卻只占據2%的交易額,在我國2012年近場支付也僅占整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的2.6%。
融合網總編吳純勇認為,NFC發展之所以不如人意主要是由于,在2013年底之前,NFC產業相關各方內耗嚴重,比如運營商與銀聯之前一直各推各的技術與標準。此外,NFC的線下受理環境建設還不完善,硬件設備投入成本過大,用戶的使用習慣仍需時間來培養。同時,由于涉及到產業鏈極廣,需要盡快確定一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商業模式。
其實二維碼在最初發展階段也是困難重重,甚至有些單位渾水摸魚,但如今二維碼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電信專家陳亮認為,NFC和二維碼的本質區別在于,二維碼是“軟”層面的,而NFC需要軟硬結合,“硬”層面的普及比“軟”層面的普及要難得多。
不過陳亮也認為,運營商做NFC并不是要利用其突圍互聯網企業的移動支付。在一定程度來講,運營商實際是在向OTT提供商學習——如何從根本層面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和生活。例如微博改變了人們的分享,微信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淘寶則改變了用戶的消費行為。
“運營商希望通過NFC改變消費者的另一個重要生活構成——鑒權、授信和快捷移動支付。當然現在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是NFC終端和設備的普及,二是要提出足夠有影響力的成功案例,三是解決最根本的,即如何形成基于NFC的價值鏈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