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重新定義NFC行業:硬件復興系列報告
在Apple Watch和iPhone 6發布后的數小時后,復旦微電子助理總裁劉以非先生在東方證券電子研究團隊組織“硬件復興”行業交流會上做了《我呸,我靠!---NFC智能硬件行業動態》的演講。其它演講嘉賓包括Invensense財務總監、Bosch Sensortec亞太區總裁、佐臻中國區CEO、奮達科技總裁、復旦微電子總經理助理,十多家相關領域上市公司與大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我們根據會議內容發布硬件復興系列報告,敬請關注,其中該篇是系列報告之二。
核心觀點
Apple Pay重新定義NFC:2014年9月10日凌晨,蘋果iPhone 6和Apple Watch發布,Apply Pay支付功能終于出現,采用NFC+Touch ID+SE安全模塊+Passbook的形式,實現了支付體驗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統一,我們認為Apple Pay在原有支付體系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支付形式,而非“錢包”功能,有利于拓展應用,我們看好蘋果對長產業鏈的掌控能力,NFC也將從“功能”走向產業化。
NFC方案有望重新崛起:NFC產業鏈很長,技術難度不大,建立生態、平衡利益才是真正的推廣障礙,蘋果Apple Pay延續了原有支付框架,有望促進NFC陣營的崛起,無卡支付將作為補充;Apple Pay直接連接用戶和商戶的模式有利于銀聯和全終端模式,我們認為國內將出現全終端模式和SWP模式共存的局面。
投資建議與投資標的看好TSM、卡商、芯片等環節:去年以來國內移動支付習慣已經形成,我們認為繼蘋果Apple Pay之后,Android陣營也可能在移動支付領域發力。我們看好TSM、卡商、芯片等環節,建議重點關注恒寶股份和東信和平。
1 Apple pay可能將重新定義NFC產業
1.1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Apple Pay
2014年9月10日凌晨,蘋果iPhone 6和Apple Watch發布,從2011年開始就不斷傳言的NFC功能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而且一出世就與全美3大卡商、6大銀行宣布合作,覆蓋全美22000家零售商。
蘋果Apple Pay基于NFC近場通信技術、用Touch ID驗證用戶信息、SE芯片保證隱私,Passbook存儲銀行卡等信息。Apple watch也將支持NFC功能,采用pin碼的認證形式。

我們認為NFC包括移動支付在技術上沒有難度,硬件產業鏈也已經基本成熟,欠缺的唯獨是生態。這也是蘋果多年來慎之又慎的原因,但其實過去幾年蘋果在支付產業的布局漸進性明顯:
Passbook虛擬錢包:2012年,蘋果發布了虛擬錢包Passbook,可以整合來自各類服務的票據,例如存放登機牌、會員卡和電影票等,自身并不提供交易功能,但幫助商戶發展了會員項目,并借此圈存了大量商戶資源。
Touch ID:2013年蘋果iPhone 5S上加載了指紋識別功能,用于Home鍵解鎖和Apple Store虛擬商品購買的身份驗證,省去了滑屏和密碼解鎖環節;
NFC:打通了線下交易環節,Touch ID功能經過了一年的“測試”,如大家預期般終于能在線下交易中發揮作用。

早在2011年,Google推出Google wallet功能,但不是很成功,缺乏對終端的控制(只支持Nexus 4等少數機型)、容易出現安全漏洞(手機root后錢包容易被copy,密碼容易也被破解、清空設置重置pin碼可以盜用預存資金)是主要原因。
隨后Paypal、亞馬遜等陸續推出錢包功能,但缺乏對終端的控制,更遑論對整個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我們認為蘋果相比Google、Paypal、Softcard(原ISIS)等公司的錢包功能,優勢在于:便捷性(前所未有的支付體驗)、安全性(Touch ID+SE)、以及Apple Pay提供的是支付方式而非錢包,因此可以整合多方資源。
1.2 Apple Pay是支付形式而非錢包
Apple Pay提供了一種支付形式,連接用戶和商家:
蘋果是完全的第三方,只是提供一整套技術實現了信息傳輸,連接了用戶和商家,讓用戶的銀行卡直接與商家的支付系統對接,因此Apple Pay相當于省去了目前多數移動支付方案中的一個第三方平臺(或電子錢包)環節,減少了風險;而且與大多數方案向商家收取費率不同,蘋果向銀行收取交易費率(據悉為0.15%);
用戶只需要把自己的銀行卡信息輸入到手機里,蘋果服務器并不存儲信用卡卡號,在支付過程中全程加密,也不向商家提供信用卡卡號,所有信息都是通過加密方式保存在手機里,完全不同于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平臺(這也是Paypal急于反擊的原因)
同時,Apple Pay與“錢包”的概念大相徑庭,這可能也是Apple Pay之所以不叫Apple Wallet或iWallet的原因:
Apple Pay與Paypal、支付寶錢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沒有用戶信息存儲和資金沉淀;
另外與“小額電子現金賬戶”相比,Apple Pay在支付體驗相近的情況下,使1000元以下的小額支付可以擴展到大額支付,也免去了圈存的麻煩,同時電子現金賬戶沒有安全性,手機丟失后賬戶余額就跟著丟失。

我們認為,Apple Pay的這種形式有利于其拓展應用,圈住用戶,畢竟支付產業鏈很長,在大多數環節不由Apple主導的情況下,蘋果聯合發卡組織、銀行在現有的清算流程基礎上,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擴展應用范圍。
1.3 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統一
Apple Pay添加卡的方式包括iTunes賬戶關聯和iSight攝像頭拍照兩種方式,都可以直接將銀行卡賬戶信息添加至Passbook,其中后者基于目前已較為普遍的OCR技術,但大大降低了實體卡到虛擬卡的轉換門檻。
支付過程中,Apple Pay支持實體商戶和應用內支付,并提供了便捷、統一的支付體驗
實體商戶支付:用戶掏出iPhone手機,按住Touch ID靠近NFC讀卡器(帶有Visa、Mastercard和American Express標志),在Passbook界面確認缺省銀行卡,交易即刻完成,不需要打開App,不需要輸入任何密碼、甚至不需要喚醒屏幕,也不需要確認支付是否成功,設備會通過震動和聲音提示操作結果。
應用內支付:用戶在網上購物不需要輸入卡號和郵寄地址,直接“One-Touch”即可完成支付,與銀行卡相關的信息也不會與商戶共享。
可以看出,Touch ID的加入將繁瑣的支付過程簡化為兩步,營造了前所未有的支付體驗。而且將線上和線下的支付體驗趨于一致。

關于Apple Pay的安全性,早前的好萊塢明星照片泄露事件讓蘋果一度備受壓力,為此Paypal近期也在《紐約時報》上刊登整版廣告諷刺蘋果Apple Pay的安全性。
但Apple Pay理論上最具安全性的:
NFC+TouchID+SE的方式,實現了從銀行卡到支付終端機的安全信息傳輸通道,通過指紋授權,生成相應的支付請求,然后將加密數據通過NFC傳送到支付終端,實現了端到端的安全;鑒權方式是指紋+設備,這種方式對比現在的主流賬號+密碼的方式來看,無疑安全度更高一些,盜用的難度也會更大。
Touch ID的指紋信息只會存放在芯片的Trustzone,不會上傳到云端,經過一年的試驗,Touch ID安全性得到了驗證,盡管曾被攻破過,但代價很大,遠遠超過破譯銀行卡密碼的難度;
支付過程中的支付信息以及識別碼等被存儲在一塊獨立的安全芯片中(基于蘋果Secure Enclave技術),在支付過程中將只會生成動態密碼令牌,以確保在支付中間環節中無論是哪一方都不能獲得交易過程中的敏感信息。即使作為載體的 iPhone 丟失,其保存在安全芯片中的信息也無法被獲取,而只要設備聯網就可以被 Find My iPhone 功能鎖死,甚至可以選擇遠程擦除所有數據;
蘋果屏蔽了NFC的p2p通信功能和讀寫功能,只留了卡模擬模式,這對指望NFC用作讀取優惠券信息、用作指令控制器的人來說是個壞消息,但蘋果在支付方面的專注更顯;
即使線上支付也是采取“有卡”的模式,也經過身份認證環節。

1.4 NFC從功能走向產業
NFC作為一種近場通信技術,應用領域很廣,如前所述,包括卡模擬、閱讀器、點對點模式。但NFC遲遲未能在任何一個領域打開局面,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功能甚至擺設,小米、魅族在小米、魅族MX3上搭載NFC功能后,又在小米4、魅族MX4上刪除該功能就是一大明證。

在Google、Paypal、ISIS移動支付方案幾年不溫不火后,蘋果依然選擇了基于NFC的近場支付方案,并以內置硬件+軟件的方式推出,可見是有了充分的基礎。
蘋果擅長整合長產業鏈:Apple Pay從用戶(App store、以及用戶的信用卡資源)、商戶(Passbook聚集了大量商戶資源)、到安全(指紋識別,培養用戶在虛擬商店的指紋識別用戶習慣)、再到支付(并未取代或顛覆任何環節,而是開放性地與銀行卡產業鏈上的所有角色進行合作)——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Apple Pay給產業鏈帶來的好處是:加強刷卡消費的安全性,從而減少發卡方的盜刷損失。
用戶基礎:蘋果擁有最多的信用卡關聯用戶(目前已經達到了8億個),且相比Google的Android碎片化問題,蘋果更容易贏得用戶的信任,這在支付領域比“安全”本身更重要。

卡組織:維薩、萬事達和美國運通,利用它們的Token解決方案以及NFC非接受理環境。
發卡銀行:摩根大通、Capital One、美國銀行、花旗和富國銀行等,通過與美國前幾大發卡行的合作ApplePay可以全美85%以上的銀行卡。
收單處理商:Cybersource、FDC、Stripe等。
商戶信息系統提供商:Micros、NCR、Opentable等。
收銀終端制造商:Verifone、Ingenico等。
商戶:梅西百貨、絲芙蘭、麥當勞、迪斯尼、玩具反斗城等。
芯片標準化平臺:蘋果還加入 GlobalPlatform 芯片標準組織(成員包括運營商 AT&T、Sprint和 Verizon,卡商美國運通、萬事達卡和 Visa )。
2 NFC方案有望重新崛起
2.1 NFC重新崛起
近期有傳言Apple Pay進入中國有望與銀聯合作,我們認為不管雙方會不會展開合作,基于NFC的移動支付有卡方案會重新崛起。
有卡支付是針對無卡支付而言,有卡支付就是以NFC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方案,基于銀聯標準,刷銀聯標準的POS,走銀聯結算通道,無卡方案則是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網絡支付。Apple Pay直接連接用戶和商戶的模式有利于銀聯。
如前所述,移動支付技術本身不難,而建立生態、平衡利益才是真正的推廣障礙,目前國內移動支付產業主要有三大參與方:以銀聯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運營商、以及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
銀聯、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各具長處,銀聯擁有完善、成熟的資金清算系統,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都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與銷售渠道。整個市場多方合作和競爭糾結在一起。而多個利益相關方都想從NFC支付中獲得一杯羹,致使標準、商業模式等難有定論。

圖 11:NFC移動支付產業鏈條長
資料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我們認為Apple Pay不管有沒有與銀聯合作,都為國內NFC產業指明了一個方向,在維持傳統刷卡支付體系的基礎上、提供一套移動端的解決方案,而非利用小額賬戶等圈用戶。此前NFC陣營內斗,而無卡支付利用打車軟件的方式迅速培養了一部分用戶,而一旦NFC陣營理清了思路,我們看好NFC(有卡支付)有望迅速崛起。
從技術上看,相比于互聯網巨頭的用遠程技術實現線下支付的手段,NFC在應用場景、便捷性和安全上都更具有優勢。
應用場景更廣:
所有的遠程支付手段都需要通過網絡完成支付,NFC不依賴于網絡;
即使手機沒電時,NFC模塊也可以在被動模式下使用,完全不影響本地支付;
更方便和快捷:
NFC實現把多張卡集中到手機上,用戶不再需要辦理實物卡,也不需要在錢包內攜帶各種卡,而遠程支付由于應用場景受限,并不能完全替代銀行卡;
NFC模塊管理各種卡應用,銀行完全可以將手機銀行業務進行整合,使用戶不再需要專程去網點排隊辦理業務,對用戶來說更方面和快捷,對銀行體系來說運營成本更低;
相比遠程支付和銀行卡,NFC交易過程無需輸入密碼,無需簽字確認,無需掃碼;
相比于藍牙支付,NFC無需配對;
更安全: NFC的硬件加密技術比軟件加密更為可靠。
移動支付安全成為大眾越來越關注的問題,與移動支付產業一同增長的還有手機病毒的數量。許多支付相關的應用涉及了個人信息、密碼和密鑰。當你需要在手機上認證安全信息時,無論怎么加密,上傳到服務器進行驗證的信息里面始終包含著你的賬號、密碼等。近期銀聯與360就支付安全展開戰略合作就是手機安全問題的體現。
而NFC技術使用安全芯片(SE),芯片本身就記錄了用戶的身份認證信息(SE_ID、批次、密鑰等),在支付交易中的認證過程在芯片內實現,最終上傳到服務器的可能只是“正確”或者“錯誤”的一個比較結果,敏感的身份認證信息不外傳,安全性就更強。且安全芯片采用硬件加密技術。
表 1:第三方支付軟件與NFC支付安全性比較

從生態環境來看,NFC受理終端也在成熟,相比而言,第三方支付平臺經歷了初期的放任發展之后,安全、惡意盜刷、違規改接低費率通道等問題層出不窮,今年央行連續多次出手規范第三方支付市場,將為NFC的發展提供優越環境,同時銀聯作為清算中心的地位有望得到提升。
目前銀聯閃付POS終端已經布下360萬個,滲透率達到30%:今年一季度末,全國近300 萬臺“閃付”POS 終端可支持NFC 手機支付受理,占全國1200萬臺的24%,二季度再新增60萬臺,占比接近30%,目前新上市的POS終端絕大多數都支持NFC支付。銀聯對POS終端進行改造,改造成本約300-500元人民幣,完全由銀聯進行補貼。覆蓋了公交、地鐵、出租車、停車場、高鐵及其他交通工具、超市、百貨、快餐、菜市場等生活服務領域。而且銀聯完全有力迅速將NFC POS終端的滲透率提升至50%,甚至是80%的水平。

今年央行對支付市場規范的進程逐漸加快,其背后原因是支付市場亂象叢生,其中也包括支付機構和銀行的通道合作存在問題,而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的私接通道也使得銀聯處于尷尬境地,銀聯絕對清結算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削弱。
央行在今年3月發文暫停二維碼的同時表示了對NFC技術推廣的支持:商業銀行通過TSM平臺空中發卡為客戶開立銀行賬戶,如客戶已于柜臺開立銀行賬戶,則可采取非柜臺方式進行客戶身份核實,無需再履行柜臺核實程序,極大地方便了NFC技術的推廣。
央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也曾明確表示,我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將以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中國銀聯的NFC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主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地方性區域性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補充。
8月央行又出手勒令四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停止在多個省份的業務,被認為僅次于吊銷牌照的懲罰力度,顯示了央行規范無卡支付市場的決心。
2.2 無卡支付將作為補充
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的規范,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龍頭企業也將受益,支付寶、微信支付今年通過打車應用的瘋狂燒錢,入股并改造商場支付環境等方式,培養起部分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目前無卡支付規模已經達到2萬億左右(有卡支付約30萬億)。
今年二維碼支付被叫停后,支付寶在商戶使用條碼支付,用戶確認金額后,在手機上展示付款條碼,商戶掃描槍掃碼完成支付,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同時展示了二維碼,便于以后二維碼支付恢復后用戶習慣的延續性。
9月14日微信錢包也增加了“刷卡”功能,并可在DQ冰雪皇后、國大藥房、天虹、壹加壹、卜蜂蓮花(華南)、好鄰居、愛嬰室、民生百貨、國大365這9家商戶使用,300元以下的不需要輸入支付密碼。
我們認為條碼支付(包括二維碼支付)的方式未來將作為重要補充,手機安全更易被攻破、手機遺失容易被盜刷、但十分便利,在NFC+指紋識別的模式大規模推廣前,將占據部分市場,并在未來作為重要補充。

另外,支付寶等與NFC也可結合,今年3月,支付寶錢包8.0版本就新增NFC功能。用戶只要將銀行卡或公交卡貼在帶NFC功能的手機背面,就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讀取卡信息(包括余額、發行商、卡號、使用次數、每次使用額度等)。并于6月與住建部合作,可在支付寶錢包App,加載“城市一卡通”功能。終端層面也與支持指紋識別的華為Mate7展開合作。
圖 14:支付寶錢包與住建部推出城市一卡通

2.3 全終端與SWP方案共存
NFC手機的芯片相關硬件部分可以分為三大基礎模塊:NFC控制器,SE安全模塊和射頻天線。其中SE安全模塊功能主要包括應用和數據的安全存儲,多應用的動態下載,以及更新和提供安全運算服務等。
SE安全芯片關系到各大廠商利益劃分,銀聯、運營商、手機廠商都希望能控制SE,以此來控制資金流通環節與收單結算權以及獲得消費數據,SE主要有以下四種實現方案:
全卡方案:NFC芯片和SE集成在SIM卡中,SIM卡商和移動運營商受益,由運營商發放SIM卡
全終端方案:NFC芯片和SE內置在手機中,手機廠商受益
智能SD卡方案 :SE置于SD卡中 銀聯和銀行受益,自己發SD卡
SWP-SIM方案:NFC芯片和SE各自獨立,其中SE集成在SIM卡,NFC芯片內置在手機中,

整體來說,全卡方案和SD卡方案分別是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初期各自希望壟斷NFC市場的產物,目前已經基本被淘汰, SWP-SIM方案是雙方互相妥協的結果,已經成為當前主流。
2012年6月,移動與銀聯簽署合作協議,就采取NFC-SWP技術標準達成一致意見。SE放在移動運營商的SIM卡中,雙方TSM平臺對接,SE中的數據銀聯也可以獲得。2013年,銀聯還與另外兩大運營商電信和聯通實現了TSM平臺對接。
全終端方案曾經是各大手機廠努力的方向,小米3和魅族MX3都有NFC支付功能,但由于應用遙遙無期,后續機型小米4和MX4均取消了NFC模塊。
隨著Apple Pay模式的流行,我們認為全終端方案可望再次迎來機會,未來可能出現全終端與SWP方案并存的局面。
在Apple Pay模式中,卡組織、銀行繼續是主導者,長期來看國內NFC移動支付銀聯可能也將占據主導地位,但國內運營商的強勢地位,SWP的模式也將長期存在。
目前銀聯兼具全終端模式和SWP模式的TSM平臺布局,其中SWP模式的TSM平臺與運營商TSM平臺形成對接。


3 看好TSM、卡商、芯片等環節
3.1 國內移動支付習慣已經形成
從去年開始,國內移動支付市場開始迎來爆發式增長,2013年交易金額為9.64萬億元,增速達到317.56%。
從2013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國內移動支付市場保持200%以上的同比增速高速增長,在余額寶上線和最火熱的201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交易額分別達到了363.92%和490.20%的同比增長。
此外移動支付用戶規模也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6月,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到了2.05億。僅半年就增加用戶8000萬,增長率為64%。用戶移動支付習慣逐步形成。

3.2 Android陣營有望發力
繼蘋果Apple Pay之后,Android陣營也可望在移動支付領域發力。
目前指紋識別技術和生態鏈逐漸成熟,指紋識別芯片(匯頂科技、Valadity)、封裝(晶方、華天)等環節越來越完善。
ARM好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TrustZone技術,每一個智能手機芯片里都有TrustZone專區。從iPhone5S開始TrustZone的價值受到各家重視,華為Ascend Mate7上指紋支付方案就是基于trustzone+指紋識別,與蘋果Apple Pay類似,而且Trustzone還可以存放用戶銀行卡和支付信息。

從NFC環節來說,目前全球NFC手機出貨數在7億部左右,有了蘋果的加入,明年全球NFC手機出貨數量有望達到接近10億部量級,占智能手機滲透率達到70%左右。
我們認為Android陣營各家手機廠以及Google自己后續可能會陸續推出指紋識別+NFC的完整支付方案。NFC逐漸成為標配后,其在卡模擬功能外的點對點通信和讀寫模式潛力也有望被挖掘出來,用于門禁、識別、數據傳輸等。

3.3 看好TSM平臺、卡商、芯片等環節
國內NFC產業鏈包括芯片廠、卡商、TSM平臺廠商、NFC天線及磁片廠等:
SWP模式下,卡商將率先受益:今年三大運營商對NFC-SIM卡采購量有望達到2億張,卡商率先受益,建議重點關注恒寶股份(002104,未評級)、東信和平(002017,未評級)
TSM平臺提供商受益于各級TSM需求:在全終端或SWP模式下,銀聯、銀行、運營商都需要建立各級TSM平臺,TSM平臺提供商受益,甚至扮演運營的角色,建議關注有卡向硬件、軟件和服務一體化轉型的三大卡商恒寶股份(002104,未評級)、東信和平(002017,未評級),天喻信息(300205,未評級)。
NFC和指紋識別硬件環節受益于NFC手機普及: NFC環節的芯片、磁片、天線廠商以及指紋識別環節都將受益,包括國民技術(300077,未評級)、順絡電子(002138,未評級)、信維通信(300136,未評級)等,建議關注。
圖 22:NFC支付產業鏈A股相關上市公司

資料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整理
4 風險提示
NFC在國內進展不及預期風險:
NFC在國內多年來受標準不統一、各方利益難以平衡影響遲遲沒有爆發,我們看好全終端模式和SWP模式共存、共同迎來爆發,但仍有互相掣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