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大數據云計算讓交管智能化
大數據、云計算,已逐漸為互聯網企業廣泛應用,而將這種理念應用在交通管理服務中的,并不多見。煙臺市交警支隊從2010年開始建設大數據、云計算平臺,到2013年底基本建成,在不斷完善中,大數據、云計算的智能交通系統在交管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大數據的信息研判
“大數據、云計算,看似很高深的理念,其實并不難懂,比如淘寶網時不時會發布哪個星座喜歡買什么東西,哪個省的男人最愛購物等信息,其實就是通過大數據計算得來的。”近日,煙臺市交警支隊科技科王洪斌對記者說,“同樣的道理,我們把煙臺市交通管理的全部信息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哪條路哪個時間容易堵,哪個時段什么交通違法行為容易多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王洪斌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魁星樓隧道連接煙臺芝罘區與萊山區,上下班高峰時段容易堵車。智能管控系統根據車流量分析,調整了隧道周邊幾個信號燈的配時。“如果機動車在附近幾個路口都可以快速通過,那么車輛很容易擠壓到隧道周邊,一是擁堵,二是隧道發生事故,后果嚴重。智能交通系統通過計算,自動調整周邊信號燈配時,延緩機動車到達隧道的時間,也就減輕了隧道擁堵。”
煙臺市交警支隊宣傳科科長袁圣凱說:“每月,我們都會將系統分析出來的數據,比如最易擁堵路段、最易違章地點等通過微信微博發布。同時,交通違法行為的告知信息,也是通過系統自動發送到車主手機上。”
交通信號智能管控
不僅是魁星樓隧道,煙臺市全市交通信號都納入了智能管控系統。2011年開始,煙臺市政府一次投入1.2億元,開展包括“一個管控平臺,十二大集成系統”建設,共增設高清監控328處、電子警察103個路口、卡口23處,智能誘導系統41處、流量采集點49處、智能信號控制300處。系統投入使用后,城區闖紅燈、不按導向車道行駛等違法率降低50%;早晚高峰主干道同行速度提高14.6%和12.1%,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3.5%,城區擁堵程度有“中度擁堵”下降為“輕度擁堵”。
除去交通信號系統的智能管控,煙臺市率先實現了市區主干道的公交車交通信號優先。煙臺市1路公交行駛路線貫穿煙臺市最繁華的南大街全線,全長近20公里。煙臺市交警支隊交警王健對記者說:“1路公交全部車輛安裝了信號發射器,要通過的25個路口也全部安裝了信號接收裝置,當1路公交接近路口時,信號燈會根據1路公交的車速和距離,適時調整信號燈時長。1路公交全程運行時間縮短5—10分鐘。”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1路公交得到了信號優先,就將影響周邊交通流量,而智能交通系統就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這些都是通過大量數據的計算得到的結果。”
智能系統的自動化
除去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大數據、云計算的智能管控系統還能實現更多更強大的功能。9月5日,一位乘客打車時物品遺落,但無法說清車牌號。交警接到報警后,根據乘客乘車行駛的線路和時間,用時不到5分鐘,就檢索到了乘客所乘車輛。“通過汽車行駛軌跡,管控系統會自動得到車輛信息,同樣,根據車輛信息,系統也可以自動得到車輛行駛軌跡。”王洪斌說。
王洪斌舉例,凌晨時間通行的車輛,除去出租車外,一般情況都會單向行駛,不會在市區內亂轉。一旦凌晨時段一輛汽車反復通過某幾個路口,就可能存在違法行為嫌疑,系統會自動報警。而對于可能存在的假牌、套牌車,智能管控系統會自動甄別車牌號并報警。特別是套牌車,同一時間不同路段出現2個同樣號牌,系統同樣自動報警。系統啟用以來,共查處假套牌車276輛,協助偵破刑事治安案件40起,涉嫌金額達2000萬元。
讓記者感受最深刻的是智能管控系統的“伴隨車輛查詢”,王洪斌說:“通過車輛信息,我們不僅可以得知一輛汽車的行駛軌跡,還可以得到與它一同經過路口的車輛信息。很多刑事案件發生,都會跟蹤受害人。我們通過系統,很迅速就可以得到跟蹤車輛的信息。所以智能平臺可以為公安各警種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