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泛濫:或許會害了你的命!
突然間,我們身邊一切的物體都開始具備連接互聯網的能力——從汽車、服裝到嬰兒監視器,物聯網技術讓一切變成了可能。但就像許多的新興領域一樣,物聯網領域尚缺乏完善的市場規范甚至是法規限制,可能會對用戶的生活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歐洲刑警組織在本月宣布,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謀殺案件很可能會發生。黑客可以通過一些新型的物聯網醫療設備如心臟起搏器、胰島素控制器來隨意掌控一個人的生命,這顯然是非常可怕的。雖然聽起來有些遙遠,但隱患是存在的,包括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已經將內置其心臟起搏器中的WIFI芯片去掉了,這足以說明一些問題。那么,物聯網技術的隱患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一起來看看目前已經發生的例子。
可穿戴設備和傳感器帶來的麻煩
可穿戴設備顯然是物聯網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但顯然并非所有產品都能讓你安心地佩戴。著名的案例是Fibit運動手環造成的用戶過敏問題,讓人們重新審視可穿戴設備的安全隱患。
同時,不僅僅局限在物理的佩戴形式上,可穿戴設備集成的傳感器、GPS芯片及數據收集、發送機制,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個人隱私風險。研究顯示,黑客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截獲藍牙發送的數據。或許你會認為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就像垃圾短信一樣,在達到一定量級之后,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法規空白:誰來對物聯網犯罪負責?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家居產品讓我們體會到了更多便利:你可以遠程控制空調、門鎖、監控家庭安全;但是,如果這些設備遭到入侵,那么誰才是應該受到法律法規制裁的對象?答案并不僅僅是犯人那么簡單。
從某個角度來說,就像食品廠商應該對食品安全負責一樣,物聯網廠商應該對其產品的防護性、固件漏洞所造成的隱患負責。不過目前的情況是,法律暫時無法界定物聯網產品的“質量”及“服務”內容,就像iCloud及Snapchat的“艷照門”,法律只能追究肇事者的責任,而無法追究產品公司的問題。
顯然,高速發展的物理網市場并不僅僅是為我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同樣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對于整個市場的法規、規則設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