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車聯網項目eCall淪為“雞肋”?
前不久,名為“eCall柏林日”的歐洲汽車緊急救援呼叫系統(eCall)國際會議在德國舉行。歐盟委員會官員以及來自汽車、零部件和相關行業的代表出席會議。會上,通用汽車旗下歐寶品牌宣布,2015年將在部分歐洲國家推出安吉星互聯汽車服務。
歐寶的決定,將eCall項目置于十分尷尬的境地。早在近10年前,歐盟就曾雄心勃勃地制定計劃,希望2009年歐盟國家銷售的輕型車都配裝eCall系統(2011年歐盟通過決議改為強制安裝),以最大限度減少道路交通事故中因救援遲緩造成的人員傷亡。然而,這個車聯網項目卻被一再推遲實施。今年4月,歐洲議會的投票結果決定,eCall項目將在2017年10月以后部署。
既然歐寶將通過安吉星系統率先提供車輛碰撞自動求助(ACR)服務,e-Call項目還有實施必要嗎?汽車企業是否應該各自先推出緊急救援呼叫服務?這些問題一下子擺在了歐盟委員會和汽車行業面前。
■汽車企業等不及了?
今年以來,汽車企業明顯加快了互聯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市場推廣速度。在這方面,歐寶就是一個例子。早在今年3月日內瓦車展期間,該公司CEO倪凱銘就“放出風聲”,歐寶將從明年起在歐洲市場推出配裝安吉星系統的乘用車。他表示:“從2015年起,安吉星和歐寶將使在歐洲駕駛汽車變成一件更安全、更享受的事情。”
今年6月,歐寶公布最新重組計劃。除對新產品布局外,通過提供安吉星等科技創新,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具有激情、親民的汽車品牌也成為歐寶提出的目標。在9月舉行的eCall柏林日上,歐寶未來移動業務總監格利特·萊默爾和安吉星全球緊急求援服務推廣和戰略經理凱薩琳·M·畢沙普發表演講,闡述安吉星緊急求援服務如何發揮作用。據介紹,憑借ACR技術,安吉星能夠在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而乘員無法求救時,自動與救助中心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如果無人應答,工作人員將鎖定位置,派出車輛救援。此外,如果車內乘員需要醫療緊急救護或目擊交通事故,都可以按下按鈕申請救援。
從上述功能看,歐寶車型所能提供的安吉星服務與eCall項目是重合的。只不過,一個是雷厲風行的企業行為,一個卻是拖了又拖的政治決策。2011年,歐盟為該項目劃定的截止期限是2015年10月;今年,這條時間線又往后推了兩年。
還要繼續等待嗎?流失的時間就是寶貴的商機。如今,安吉星在美國、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的用戶已達約700萬人。對于通用和歐寶而言,他們或許已沒有耐心。
■eCall推進難在哪兒?
事實上,此前隨著執行期的臨近,人們從未停止對2015年10月實施eCall 項目是否可行的質疑,汽車行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針鋒相對。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請求給出3年的緩沖期,以便汽車行業“提高技術的適應性”。該機構秘書長伊萬·霍達克稱:“考慮到歐盟成員國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相關立法以及評估技術和法律方面的挑戰,把2015年10月設為截止期限不切實際。”
然而,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汽車聯合會(FIA)方面可不這么看。這家非盈利性國際組織敦促有關方面一定要如期部署eCall項目。該機構I區域政策總監羅蘭安娜·柯麗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十年來,我們對于這個重要的安全立法一直‘紙上談兵’。這是一件讓人顏面盡失的事情。歐盟方面需要高效決策,以便eCall項目能夠盡早發揮效用。”
與意見不統一相比,基礎設施不完備恐怕才是致命傷。據介紹,目前共有4顆衛星負責測試eCall系統,一旦測試階段結束,歐盟將發射更多的衛星對項目提供支持。不過,全球最大的智能卡制造商金雅拓(Gemalto)公司汽車業務發展總監馬塞爾·維瑟指出,外界擔心沒有足夠的伽利略衛星支持eCall系統運轉。
eCall項目一再拖延實施,甚至讓很多最初的立法支持者感到沮喪。ABI 調研公司車聯網業務總監兼副總裁多米尼克·邦特稱:“我對強制實施eCall已失去信心。10年前,這個項目可能還是惟一選擇,但如今其數據與語言同時傳輸(DOV)技術已經過時。”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或許才是eCall的最大尷尬。無論歐洲市場、汽車還是車聯網技術的發展,與該項目最初成形時的狀態已有天壤之別。
目前,歐洲經濟仍在恢復中,汽車市場的回溫也是建立在產品打折銷售的基礎上,一款新車在歐洲的實際售價往往只有標價的80%。在這樣的背景下,成本35歐元~100歐元不等的eCall設備將不受歡迎。維瑟認為:“消費者不愿意在購車上多花錢,汽車廠商也不愿意增加成本。”
而在對eCall項目的漫長等待過程中,許多跨國公司,比如福特、PSA、寶馬和沃爾沃積極推進車輛緊急救援呼叫系統的研發。如今,這些汽車企業擔心,eCall的實施將使他們的產品變得多余。邦特稱:“大家都在推進自己的項目,不愿再為eCall耗費光陰。”
這是殘酷的事實。近年來,車聯網技術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大踏步飛躍發展,為汽車制造商創造了嶄新的誘人商機。比如,汽車企業通過獲取位置、機械運轉甚至是消費者身份等海量數據和信息,進一步保持及改善與用戶的關系。eCall項目正式實施后,他們還能從中獲利嗎?
退一步講,即便汽車企業受益于e-Call的強制實施,項目的一再推延也將削弱其吸引力。邦特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研發方向是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而e-Call僅在事故發生后發揮效用。他表示:“eCall平均每年可挽救約2000個生命。ADAS效果更顯著,有望平均每年讓1萬~1.5萬人幸免于難。我并不是說,eCall不重要,而是我們能做得更好。如果政府強制車輛配裝ADAS系統豈不更好?”
從技術條件上說,隨著4G LTE的快速普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也讓借助調制解調器工作的eCall黯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