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診療“一卡通”亟需行政發力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大醫院都推出了電子診療卡。簡單地說,就是看病的時候,要辦張就診卡之類的就醫信息卡,下次就醫一讀卡就行。按理說,這種科技手段的進步,確實能夠方便患者。尷尬的是,這種進步,不要說全國,就是同城,目前基本上還只是方便醫院自己,能夠聯網互通、信息共享的并不多。
讓診療卡信息互通,成為真正的就醫“一卡通”,以化解重復檢查、過度醫療、看病貴等難題,這是老百姓近年的強烈愿望。本報昨日一則報道再度反映了市民的這一煩心事:一個到長沙僅兩年多的家庭,一家三口,因為看感冒等,不經意間家中就有了14張診療卡。更多接受采訪的市民希望,各家醫院能夠統一使用一種診療卡,免得求醫者反復辦卡,如此既節約又方便。
應該說,關注這一問題,并不是給哪個城市抹黑,而是大家在共同尋求一種化解之道。各大醫院的診療卡不能通用,市民用不上統一診療卡,到底卡在哪?于技術層面,來自電子技術公司的技術人員說,并非難題,醫院只需要更換終端硬件,在軟件方面進行聯網,發放統一的診療卡就能相互通用,并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現在城市有多家公交公司,公交卡都通用,這是一個道理。來自受訪醫院的回應則稱,資金、卡內信息成阻力,推行不易。
而據市民反映,現在各醫院推出的診療卡,其實基本功能大同小異,就是用于辦理就診、交費、取藥、檢查、入院、結賬等事項。既如此,市民為何又用不上統一診療卡?當然,這是醫院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但也不能不說,在醫院尤其是公辦醫院一方面要堅持公益性,另一方面又要接受來自醫療市朝的挑戰,這么做也不難理解。顯然,問題的真正的癥結還需要深挖。
在這里,需要提及一則最近的新聞。就在15日,北京市醫管局表示,明年1月底前,北京市安定、胸科、同仁亦莊院區也將上線“京醫通卡”,明年年底前將實現全部市屬醫院“一卡通”,陸續替代各醫院現有診療卡。
先不說全國,且說同城,北京的實踐深刻啟示人們,只要各級各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真正轉變觀念、積極作為,市民手中的診療卡成為就醫“一卡通”,并非難事。如果衛生部門因為各種利益的牽扯,或是聽信一些醫院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叫苦,遲遲不愿發力,那么醫院又何不樂得有著自己的“小九九”呢?至于老百姓抱怨,就權當沒聽見了。
而從此前媒體報道來看,全國已在試點一種“居民健康卡”的診療卡,可讓患者在全國各大醫院就診通用。雖然從試點到推行,這需要時間。但無疑,既然“全國通”的診療卡都可推得出來,那么一城一市的診療卡能不能實現“一卡通”,根本上就取決于當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態度和決心。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實現各地、至少是同城各醫院的診療卡“不卡”,亟需當地醫管部門切實發力。
                                        
                                        
                                        
                                        
                                        

